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學應用意識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寓數學應用意識于教學中,使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找回失落的“數學應用意識”。
關鍵詞:
數學應用意識培養
數學及其應用曾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傳統科學之一。以實用性和問題解決為特征的中國古代數學曾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達千余年之久。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致使師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失落,近年來,隨著數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數學課程中強化數學的應用意識已成為發達國家的共識,《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重視數學應用,將標志著我們的數學教育進一步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一、樹立“數學素質教育”的觀念
數學素質教育的口號是在1992年12月的寧波數學高級研討會議上就數學教育的國際比較提出的,其中對數學素質作了一個界定,即包括數學意識、問題解決、邏輯推理和信息交流四部分。此后,每年一次的會議都對數學素質教育進行理論上的探討。1995年的青島會議上對數學素質教育的內涵進行了全方位的確定,認為:一個人的數學素質是指在先天的基礎上,主要通過后天的學習所獲得的數學觀念、知識、能力的總稱;而數學素質教育就是指在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發掘其潛能,培養學生具有基本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數學建模能力,為其今后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數學基礎,形成一個良好的數學頭腦。為此,我們要樹立數學素質教育的新觀念,對數學應用意識有深刻的解讀,變英才數學為大眾數學,讓人人都學習數學,都懂些數學,并掌握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具有基本的數學素質,數學素質教育是面向21世紀的高要求的素質教育,它的實施與推進,必將引起數學教育教學的巨大變革。
二、形成“數學是有用的”的思想
數學以實踐為源頭,又以實踐為終結,數學社會化,社會數學化的趨勢使得“大眾數學”的口號幾乎席卷了整個世界。有人認為,未來的工作崗位是為已作好了數學準備的人提供的。這里所說的“已作好了數學準備”決不僅指懂得了數學知識理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數學思考,學會將數學知識靈活運用于解決現實問題中。西方國家對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尤為重視,英國國家課程將成績目標分為五大塊,其中“運用和應用數學”居首且貫穿整個數學課程,成為其他四項目標的靈魂和核心。美國則明確提出“課堂不應脫離現實世界,數學教育必須強調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要讓孩子們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實際背景,并探索其應用價值。
數學本身是一門內容抽象而枯燥的學科,因此,如何把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有趣,把“要學生學數學”變成“學生自己要學數學”,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學好數學的保證,如果能使每一位同學都能懷著極大的興趣希望知道數學的魅力何在,作用有多大,我們的數學教學將變得更有意義。我認為成立數學興趣小組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數學應用能力、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很好形式,在教學實踐中我采取靈活多樣,生動有效的方式,把數學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等思想通過不同主題的活動進行展示,針對學生心理聯系所學教材內容進行相關內容背景介紹,將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進活動過程,全方位向同學們介紹數學,形成將現實問題數學化的習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學生壓歲錢的處理,存入銀行利息如何計算;每月零花錢如何合理使用;家中電話費的交付情況;家庭住房面積如何測量計算等等,讓學生親自動手尋找實際問題并構造數學模型進行解決。通過興趣小組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使同學們了解到數學是多么的神奇和有用,讓他們不由自主的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想要進一步揭開數學神秘面紗的渴望。
三、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生活永遠是數學問題不枯竭的源泉,關注現實世界中數學的應用,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把“實際”與“知識”聯系起來,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才是培養應用意識的最終目的,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提高和發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期望講幾節數學應用專題課、一兩次的解決問題就能奏效,它需要經歷滲透、交叉、反復、螺旋上升、逐級遞進、不斷深化的過程,使學生的應用意識逐步由不自覺、無目的狀態,進而發展成為有意識、有目的的應用。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許多知識的教學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特別是代數在三角、幾何中的應用,圖形在代數中的應用等等,只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力,學生在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應用意識就能得到培養。
要讓學生從“為了獲得一個好的考試分數而學習”,端正到“因為數學有很大的用處而努力學習。”必須通過各種載體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他們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大體驗成功的頻率,有效激發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積極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師應把握教學中的幾個原則:
1、趣味性:要創造情境,因勢利導,使學生保持良好的興趣,樂于實踐,寓學于樂,容樂于學,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用“武”之地,例如:正負數是一個比較枯燥的概念,初一學生不容易消化它。我們可以在學習有理數加法后,通過設計測本班學生平均身高的活動,既理解了正負數的概念,又學習了簡便的統計方法。
2、適應性:要從不同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年齡及知識水平出發,努力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做到循序漸進,不斷提高。例如:在學習了增長率問題后設計“同一種商品,甲商店先提價10%再降價10%,乙商店先降價10%再提價10%,問甲乙兩商店該貨物現價是否相同?為什么?”等問題,把相反意義的量應用在水庫水面的升降,學習函數后列舉人口與人均資源的關系,學習統計初步后研究怎樣從總體中抽取樣本,來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
3、活動性:要給數學活動課程一席之地,活動課程已列入《課程計劃》,這標志著我國課程建設的質的飛躍,首先,應明確數學活動已作為課程規定下來,要重視它;其次,要注意區分活動課與課外活動,二者雖有聯系,但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時,要多形式、多內容,積極組織開設并要搞好活動教學的研究及評價。
4、科學性:數學的發展規律是來源于實踐,又最終服務于實踐。如學習黃金分割后應該讓學生知道0.618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當外界環境溫度為人體溫度的0.618倍時,人會感到最舒服;古希臘的帕提儂神廟由于高和寬的比是0.618成了舉世聞名的完美之作;畫人像時腿長與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體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為0.618時奏出的音調最和諧;華羅庚的“優選法”也采用了0.618等等。
5、實用性: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發展能力,增長才干,學以致用,數學的內容要加強實際聯系:如利率、證券、風險投資方面的應用。
6、實效性:教學應注重實效,如計算機的應用將成為日常生活的需要.為此,我們應打破那種使用計算器會使學生計算能力退化的偏見,將計算器引入中學教學,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挖掘學生的潛能。
7、橫向性: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刻畫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科學語言和有效工具,是其他科學的基礎并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數學的工具性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介紹數學在其他學科的應用,幫助學生發展數學的應用意識,比如學習方程的知識時介紹在物理學中的運動問題,地理學中的降水量、溫度問題,化學中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等等中的作用,一次函數知識聯系物理中的定律,經濟學中的利息、外匯換算,化學中的定量計算,信息學中的圖表等應用,數學在計算機中的應用更是不勝枚舉,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數學在各個領域的作用,讓學生了解數學家在制造原子彈、導彈和衛星中的作用,幫助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并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有關,與我有關,數學是有用的,我要用數學,并能用數學。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萬桂林.數學應用意識的開發與應用能力的培養.太原.教學與管理.2004.5
3、江山野.課程改革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蘇]斯托利亞爾.數學教育學.丁爾升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