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教學發展趨勢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體育教學系統無疑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不僅包含眾多要素,如體育教師、學生、體育課程、場地器材等教學環境,而且各組成部分之間存有復雜的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技術之間、教學環境與練習效果之間的關系至今仍然沒有得到明確的界定。對于這樣的復雜系統,傳統的基于“工具主義”教學理念的體育教學往往采用被組織作為其最主要的組織方式,利用教師的權威性、教材的唯一性、教學設備的局限性和教學方法的規范性等種種工具嚴格控制體育教學過程,使整個課堂只能完全按照事先預定的程度進行,對秩序的偏離就意味著教學上的失敗。豐富的練習方法和多元化的體育素質發展方向在這里并沒有位置,學生系統和整個體育教學系統建立在非線性關系上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演進的活力也被視而不見了。
一、從協同學思想看體育教學中的差異與同一
如果我們深入審視體育教學,從學生個體的認知結構、技術特點、個性特征,到教師的不同類型、不同教學內容體育課的演化前景,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差異性會非常明顯地凸顯出來,任何一個從事教育研究的人,都不可能對此視而不見。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更為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來看待和處理這種差異性。毋庸諱言,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將差異性看成是教學過程中的不良成分,而想盡一切辦要彌補它,以求達到教學的統一。影響深遠的泰勒課程模式,其核心在于如何促使學生都能達到預定的統一目標,而若學生沒有達到這一相同的結果(存在差異),對泰勒來說就意味著教學的失敗:“如果沒有某種合乎需要的標準概念,需要就變得沒有意義了”;巴班斯基對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研究,以及他于60年代在頓河羅斯托夫地區進行的長達十幾年的“為解決大面積留級現象而進行的實驗研究”,其根本的指導思想也在于如何消除學生或教學過程中的差異,以求達到完美的統一性效果;而至于在現實的教學中,追求技術動作的統一性、思維方式的相同性、考試答案的標準性、行為動作的規范性,正是消除差異,追求同一的具體體現。對體育教學來說,學生認知結構、思維模式和身體特征之上的差異同樣是建設更為引人入勝、豐富多彩體育教學的積極因素。正是因為學生之間存在的這些差異,才使得他們對體育的認識和技術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一個人的發展也將會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而若我們能夠在教學中建立起縱橫交錯的交流網絡,而不是每一個同學都只能聆聽來自于教師的一個聲音的話,這種差異性在競爭的作用下將會逐漸自發地趨于同一。
二、從協同學思想看體育教學中合作與競爭的關系
競爭與合作,是體育教學中相隨相伴的一對概念。盡管兩者都是體育教學中的必然現象,但我們對它們的作用卻有各異的認同。
一直以來,我們更加重視合作的功用,甚至在我國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將“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的合作性目標寫入到課程目標體系內,而對競爭則另眼相看。雖然形成“相互競爭、共同前進”的教學狀態是教師心中的理想,但教師在教學中卻往往不敢過分依重或強化競爭,惟恐激烈的競爭會帶來對學生主體性的打擊,使教學陷入難以控制的局面,因而樂于選擇更為穩妥的合作性作為他們在課堂中的培養目標《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中沒有提及競爭的意義,而在那些以尋求學生主體性為主旨的教育家的著作中,在合作性充斥全篇的同時,同樣也難以發現競爭的字眼。在傳統體育教學理念中,或許競爭與合作是一對非此即彼的概念,根本不可能整合在一起。但哈肯卻賦予了合作與競爭全新的關聯關系。協同學中的“協同”概念,從廣義上講,既包括合作、協作,同樣也包括競爭在內。正是競爭與合作之間的矛盾運動,成為系統結構形成與演化的主導因素。協同學指出:首先,序參量的形成是合作與競爭的共同結果,只要包含多個要素的系統不處于“死寂”的平衡態,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子系統各自運動模式和集體運行模式,不論是生物學中的種群演化,還是社會學中的思潮與黨派,莫不如此。每一個集體運行模式的出現,都是參與這一集體的組分之間協同的結果,而多個整體模式的出現,則是因為子系統之間存在差異與競爭。集體模式之間同樣存在競爭與協同,通過競爭,一些模式將其他模式的支持者吸引到自己的集團中來,從而得以加強,而一些模式將不得不失掉支持者,從而衰減與弱化。在復雜系統中,這樣的競爭與協同過程一直持續不停,一旦到達系統發展的臨界點,這種競爭與協同的關系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放大,一個或少數幾個整體模式會戰勝其他模式,取得支配地位,成為系統發展的序參量。由此可以看出,正是微觀子系統間的競爭與協同、集體模式之間的競爭與協同、序參量之間的競爭與協同,成為推動系統演化的根本動因。系統的發展離不開協同的作用,否則將會變成一團散沙,但同樣也離不開競爭,否則系統內的協同將缺乏最初的發動力。
通過協作達成有序,這已成為我們的共識。但將競爭視為競爭者之間的一種協同,通過它并依靠它才能推動系統演化,卻還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可。但事實卻正是如此,如果我們承認體育教學中的個體之間存在競爭并希望取得整體教學效果的話,就不得不為這些競爭中的個體找到相互關聯的媒介并通過這一媒介來聯合個體,促使它們之間的相互交流,以便能夠達成最后的整體協同。而能夠完成這一任務的最佳媒介,顯然就是競爭。通過促使學生之間形成競爭,并利用競爭來相互溝通與交流,在自發的基礎上產生協同,完成“競爭對手———競爭———協同———更高層次的競爭……”的循環鏈條,無論是對學生還是體育教學系統來說,顯然比單純的強調協同更加具有可持續發展力。在這里,競爭與協同再不是非此即彼的不相干概念,而是以一個整體的兩個不可分的部分有機地聯接在同一條發展鏈條之上。
而要達到這一點,我們應該尋求能夠更好地涵蓋競爭與協同的教學方法與模式。或許研究性學習正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工具。當然,研究性學習或許并不能取得統一的結果,即有可能形成幾個序參量。但隨著同學們學習和練習的進一步深入,這些序參量之間不斷產生競爭與協同,一個或少數幾個序參量最終會浮出水面,成為引導體育教學系統發展的主導力量。在這樣的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會不斷調整與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技術結構,競爭與協同成為推動他們發展的雙重動力。
三、從協同學思想看體育教學中偶然與必然
對傳統的體育教學而言,我們并不希望看到偶然性的存在,而是更希望學生在預定軌道上正常運轉,最后達到事先己經設定的目標。一切干擾這一行進過程的偶然性,與漲落一樣,都被當作教學中的消極因素而想方設法地要去消除掉。從更為深遠的角度看來,偶然性與不確定性息息相關,這顯然是確定性科學觀所無法容忍的。但盡管人們千方百計要消滅偶然性,偶然性的力量卻不斷顯現出來。任何一個體育教師都會明顯地感受到,教學中存在非常多的不可控因素(偶然事件),而這些事件的力量則往往不可思議。現實告誡人們,一切自組織過程都存在偶然性,不承認偶然性就無法理解結構的自發形成與演化。哈肯顯然對偶然性有更為清醒的認識,“偶然和必然之間出現明顯的相互作用”的論斷,表明了他在這一問題上的基本立場:既堅信存在支配性的宏觀規律,在微觀層次上又重視偶然性的作用,從而以此為奠基建立起了協同學的整個理論框架。事實上,從形成機理上來看,漲落是教學系統中諸多要素局部范圍內形成的偏離既定狀態的運動形式,它們形態各異、大小不一、隨機生滅,顯然屬于偶然性的范疇。但不論是學生思維狀態的偏離常規,還是教學中出現的意料之外的事件,只要教學系統處于開放的狀態之中,這些偶然因素的出現又帶有一定的必然性。任何一個漲落都有一定的內部結構,代表某種宏觀結構的胚芽,只要條件允許,這一胚芽就會被放大,在臨界點上成為新結構的模骨架。在此,宏觀的必然結構發生于偶然形成的模式漲落之中,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再一次明顯體現出來。既然必然性與偶然性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我們再堅持教學的確定無誤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體育教師必須了解,教學目標決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機械的,而達到目標的道路更是千差萬別,充滿隨機色彩。教學不是生產流水線,而是一個包含多種鮮活成分在內的復雜系統,外部環境的變化與內部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偶然漲落不僅會導致學生多種多樣的發展,也使體育教學系統本身的發展方向無法確定。我們對此無須懷有失去“控制力量”的恐懼,而是應該正視這種偶然性并借助于它的創造力,引導體育教學走向更加豐富多彩、生機盎然、充滿樂趣的、又是必然前進的(學生與教師都必然將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發展)旅程。
參考文獻
[1]歐陽康.復雜性與人文社會科學創新.哲學研究,2003.
[2]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楊啟亮.困惑與抉擇20世紀的新教學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