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心理健康專題學習平臺建設和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論述了藝術高職心理健康專題學習平臺的建設和應用,提出基于“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道德”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專題學習平臺的建設充實了學生學習的內容,逐步完善了遞進式心理課程體系,有益于學生建構健全的職業人格。
【關鍵詞】心理健康;專題學習平臺
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與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旦掌握了基礎的心理學知識,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心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既有助于藝術類高職學生的個人成長,也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專業素質和整體素質。藝術高職學生既有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又具有自己特殊的心理特征,他們在接受單一的刻苦的專業訓練的同時,文化課程相應減少,他們聰敏、觀察能力、模仿能力強,但認知能力弱,社會閱歷相對缺乏,心理較脆弱,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差。在他們面對一些重要人生發展課題—學習、情感、人際關系、擇業等問題時,也許會遇到各種困惑和矛盾,這些沖突若得不到及時有效地疏導解決,就會引發各種心理問題。但是,由于條件有限,學生不能接受系統的學習,因此,深入開展藝術類高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專題學習平臺的的研究已是教育研究中一項必要且重要的任務。
1心理健康專題學習平臺的建設
逐步完善了遞進式心理課程體系,充實了學習內容根據藝術類學生高職階段的成長需求和職業發展需求,在專題學習平臺建設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很多問題,并及時做了調整,比如“壓力與應對”的知識在入學階段就應普及。這是因為藝術類高職學生是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一方面面臨著來自家庭、個人成長(青春期)、學業、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困惑,另一方面,其心理發育滯后于生理發育,有幼稚與成熟、世故與單純、依賴與獨立、盲動與自覺等諸多矛盾并存的特點。參照宋英(2004)、徐潔(2009)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了解到藝術類高職學生人際關系、焦慮、抑郁、敵對方面與國內常模存在差異顯著;心理健康問題存在著年級差異,一年級多于二、三年級[1-2]。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藝術類高職段一年級學生要面臨舞臺表演、作品展演中同班同學之間的競賽、選拔的壓力,在專業學習第二年逐步出現在校內外、國內外的青少年藝術表演賽場上,因此他們比同齡人更早更多的經受各種各樣的考驗、選拔和壓力。藝術院校學生希望自己成為明星,但明星不只活在公眾的光鮮追捧之中,在競爭激烈的娛樂圈,藝人所面臨的壓力比尋常人更大,成名的欲望,外界的關注,輿論的苛責,惡意的炒作,經濟的打理,情感的困擾,高落差的境遇等等都成為他們生活的壓力源。加之,藝術生一般內心世界都更豐富、細膩、敏感和激情,更在意外界的評價,因為追求完美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更差,因而明星和普通人一樣也會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比普通人更嚴重。頂不住壓力時就難免做出一些反常行為,如吸毒、亂性,甚至輕生。針對這種情況,藝術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可以通過心理健康學習平臺進行專題學習,既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又強化了學習效果。比如,在實際的教學反饋中發現,表演類學生對“壓力與應對”專題興趣濃厚,課后學習與提問的頻次明顯多于非表演類學生。實踐結果表明,心理健康學習平臺的建立對藝術類高職階段學生適當掌握心理調適的方法、了解壓力與應對的知識是有益且有效的。原因之一是藝術類學生有更多概率遇上壓力性事件,每一次表演都伴隨著壓力和激烈的情緒變化:有研究表明,過于突然的、強烈的,以及持久的壓力性事件增多可以引發負性情緒體驗和生理反應[3]。原因之二是應對方式的改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改善是有效的:劉賢臣(1998)的研究也進一步表明———在面對相同壓力時,選擇的應對方式不同,那么壓力對個體的作用結果也不同[4];因為應對是在尋求一種理解并設法改善個體適應應激的心理機制[5];在應激與健康的關系效應中,應對被看作是一種有效和成熟的自我過程[6]。而且,應對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若采用指向問題解決、退避等應對方式,可以增加自我肯定,減少憂郁、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若采用發泄、忍耐等不成熟的應對方式,則容易產生心理問題。[7]因此,藝術類高職學生通過心理健康學習平臺進行專題學習,是有效應對壓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徑之一。另外,依據過去實際的教學效果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在專題學習資料的建設中,側重于心理調適、學習方法指導、生活指導、學習興趣和人際交往指導,并不斷地結合學生情況相應地調整課程內容,以增進學生個體的積極體驗,幫助學生發展積極人格和積極力量。高職階段,我們將結合人格特質和應對方式的測量,進一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應對方式,認識到個體應對方式的選擇是個體差異、應激情境、人格特質相互作用的結果,討論具不同人格特質的個體(尤其是學生自己)在不同應激情境下的應對方式,結合個體生活事件探討情境因素、人格特質在應對中的交互作用,以及在應對過程的不同階段中,學生應對方式的特點、變化與發展———這個過程既能提高高職學生認識自我、認識他人的能力,又能幫助學生意識到個體的差異性,從而有意識地調控自己的行為,在逐步形成穩定的職業素質的同時學會理解他人、寬待他人。
2基于“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道德”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專題學習平臺的建設有益于學生建構健全的職業人格
職業教育課程建設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按照“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系統培養”的要求,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和繼續學習能力的重要載體。在心理健康專題學習平臺的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豐富了“職業學力”的內涵,內容上強調“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道德”三位一體,強化了學生的意志力、自控力、問題思維、創新意識、創造力、服務意識的訓練。為了利于學生建構健全的職業人格,我們既關注學生個人的成長體驗,又注重培養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的意識,注重培養學生將行動力作為提升和改變個人素質的一種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自主發展意識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們提供了《藝術生的心理讀本》的電子版本,學生反映良好。這些內容:一是,注重以職業標準為依據,注重職業崗位的實際發展需求,在分析藝術人才應具備的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素質的基礎上,強調職業規范和職業倫理;二是,以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職業能力、關注學生個人體驗為主線,以“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為目的,將學生的學業發展、職業規劃與個人事業發展聯系在一起,多層面、多角度地提供與行業、專業學習相關的學習內容。比如,我們增加了學生感興趣的《發展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的相關內容———身體發育和衰老、健康,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既能促進學生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培養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也為學生有效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擇業就業(幼兒藝術教育、青少年藝術教育、老年人文化服務)提供科學的職業知識,提升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其次,增加了青春期學生關注的有關情感與愛的《社會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內容,為學生一生的情感發展、與他人交往提供心理學知識的支持,掌握與人交往的基本原理,既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也利于學生提高情商、創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再次,強化學生能力發展、個性發展相關的知識———氣質與才能、情緒管理等,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潛能,揚長避短,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類型,提升職業素質,學會做情緒的主人,讓自己在職場、生活中獲得快樂。在打造“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道德”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專題學習平臺的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學習內容的科學性,積極引用在職場研究成果中最新的、具有權威性、前沿性與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增強職業教育的時代感,使學生真正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有所思。
【參考文獻】
[1]宋英.藝術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J].山東精神醫學,2004,17(3):171.
[2]徐潔.藝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及調節手段探索[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29(11):94.
[3]JosephESchwatz,JohnNeale,ChrisMarco,SaulSShiffman.DoesTraitCopingExist?AMomentaryAssessmentApproachtotheEvaluationofTrait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vol.77,No.2:360~369[J].
[4]劉賢臣,等.青少年應激生活事件和應對對方式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1):46~48.
[5]程濤.大學生認知方式及父母教養方式與應對方式之間關系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4~13.
[6]EdwardsJR,CooperCL.Researchinstress,copingandhealth:Theoreticalandmethodologicalissues.PsychologicalMedicine,1998,18:15~20[Z].
[7]冀肖力.藝術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1:58.
[8]James.ABeane著.課程統整[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110.
[9]李幫瓊.心理劇有效的學校團體心理咨詢方式[J].教育與管理,2007(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