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纖維乳管鏡臨床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探討纖維乳管鏡在診斷及伴乳頭溢液的乳腺疾病中的臨床價值。利用纖維乳管鏡FVS-3000系統對504例乳頭單孔溢液患者進行檢查,并對資料進行回顧性。結果504例乳頭溢液患者中,乳腺導管擴張癥56例,乳腺炎101例,乳管內乳頭狀瘤(病)280例,乳腺癌29例,泌乳癥8例,30例未發現異常者列為正常。手術治療309例。纖維乳管鏡對乳管內乳頭狀瘤(病)的診斷符合率為77%,對乳腺癌的診斷符合率為83%。結論纖維乳管鏡對乳頭溢液患者是一種有效而又安全的檢查方法。
【關鍵詞】乳頭溢液;纖維乳管鏡
Clinicalapplicationoffibropticductoscopyinpatientswithnippledischarge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valueoffibropticductoscopy(FDS)inpatientswithnippledischarge.Methodsclinicaldataof504consecutivepatientswithnippledischargeundergoingFDSwereretrospectivelyanalysed.ResultsAmongthe504patientswithnippledischarge,thenumberofdilatation,mastitis,papilloma(papillomatosis)andbreastcancerare56,101,280,29,respectively,30patientsisnormal.Thediagnosticrateofintraductalpapilloma(papillomatosis)andbreastcancerwithductendoscopyis77%and83%,hasbeenprovedbypathologicexamination.ConclusionDuctendoscopyisanoninvasiveandadvancedexaminationmethodforthediagnosisofnippledischarge.
【Keywords】nippledischarge;fibropticductoscopy
乳頭溢液是患者就診于乳腺門診時的常見主訴,也是部分乳腺癌的原發癥狀之一。以往采用的溢液涂片檢查陽性率不高,乳管造影即使成功也只能作為間接證據。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纖維乳管鏡的臨床應用,乳頭溢液的診斷和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我院2003~2004年8月用纖維乳管鏡檢查乳頭單孔溢液病人504例。本文對該資料進行了回顧分析,現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3~2004年8月用纖維乳管鏡檢查乳頭單孔溢液病人504例,均為女性。年齡25~75歲,平均46歲。
1.2儀器采用日本進口的FVS-3000M纖維乳管內視鏡系統,主要有光導纖維、冷光源、圖像成像系統、圖像顯示系統和圖文工作站等組成。導管管徑分0.72mm、0.45mm2種,本使用0.72mmBowmann眼科淚管探條。
1.3操作方法病人取平臥位,患側術野常規消毒鋪巾。不需局部麻醉,用無菌Bowmann眼科淚管探條由細至粗對溢液乳管進行擴張,以乳管開口擴張至0.5~0.7mm為宜。擴張后沿探得的方向,注入沖洗液(50ml生理鹽水中加2ml利多卡因),壓力適中以保持乳管擴張。一邊進鏡一邊通過顯示屏觀察導管內情況,注意所經導管的管壁、管腔情況。發現病灶后注意觀察病變的性狀、大小、形狀、顏色、數量、腫塊占整個管腔的比例,檢查完畢后利用冷光源進行病灶的體表定位。如病變系導管內炎癥,可用慶大霉素8萬u加入沖洗液反復沖洗,導管內留置少許。
2結果
2.1乳管內視鏡下常見病變的表現(1)乳腺導管擴張癥的內鏡下表現:導管擴張,管腔通暢,導管內見大量白色分泌物,呈片狀、絮狀附著于管壁上。管腔可有較多滲出物,有黃色、紅色、紅白相間等。(2)導管炎癥的內鏡下表現:局部或廣泛的充血,管壁欠光滑,管腔局部可有狹窄或閉塞。(3)乳管內乳頭狀瘤及乳管內乳頭狀瘤(病)的內鏡下表現:乳頭狀瘤表現為導管內紅色或紅黃白相間的實質性占位,如草莓狀或桑椹狀,表面呈光滑或小顆粒狀,而周圍管壁有彈性,新生物往往可以在管腔內小范圍地前后移動。乳管內乳頭狀瘤病可表現為末梢導口有血性分泌物自上游流下,有時可發現位置較深、數量2個以上、形狀類似于乳頭狀瘤的實質性占位。(4)乳腺導管內癌的內鏡下表現:①新生物呈不規則隆起,其周圍管壁增粗、變硬;②新生物表面、基底或其周圍管壁有自發性出血或陳舊性凝血塊;③有較粗的基底或蒂與管壁相連,從而呈半球形,區別于乳管內乳頭狀瘤的球形、長圓形或桑椹狀;④腫瘤表面有多發性小結節狀新生物,有的呈成簇乳頭狀或細小的淡黃色水泡狀[1]。
2.2乳管內視鏡檢查結果
2.2.1溢液性狀見表1。
表1溢液性狀和導管內病變的關系(例)
2.2.2病變位置見表2。
表2導管占位性病變與所處導管分級情況的關系(例)
2.2.3乳管內視鏡檢查符合情況見表3。
表3乳管內視鏡檢查與病理結果對比(例)
504例患者檢查過程中均未出現明顯疼痛,檢查后也無感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依從性。
3討論
在臨床上育齡婦女非哺乳期的乳頭溢液約占乳腺門診病人的6%左右[2],其中病理性乳頭溢液約占乳房疾病2.3%~17.5%[3]。以往針對乳頭溢液的檢查主要靠溢液涂片和乳腺導管造影術為主,但因都為間接證據,且陽性率不高,對病變定位困難,使得其臨床受限。纖維乳管鏡的出現極大地彌補了上述缺陷。通過將乳管內病變直接清晰地反映在監視器上,為診斷及定位提供了有利的幫助。
本組病例中乳管鏡提示乳管內乳頭狀瘤(病)、乳腺癌等占位性病變各占55.6%(280/504),5.7%(29/504);術后經病理證實符合率為77.1%和82.8%。說明乳管鏡對占位性病變的乳頭溢液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同時在診斷乳腺癌方面具有早期診斷、定位病灶、引導活檢等多方面應用價值[4,5]。本組病例中,各級導管中乳腺癌的發生率分別為34.3%(Ⅰ級)、45.0%(Ⅱ級)、14.9%(Ⅲ級)、3.9%(Ⅳ級)。資料顯示,乳頭溢液的病因與患者的年齡和溢液性狀有關,年輕婦女的血性溢液乳腺癌發生率在5%以下[4],50歲以上的血性溢液病例則多為乳腺癌[5]。本組病例中血性溢液和漿液血性溢液中乳腺癌發生率為5.6%(19/340)。
乳管鏡檢查對良性乳頭溢液有作用[1,5],本組病例導管炎和導管擴張的發病率為31.2%(157/504),所有這些病例均用含慶大霉素的生理鹽水沖洗,隨訪3個月,表現為溢液停止的總有效率為71.2%。
乳管內視鏡用于乳頭溢液的診斷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6],Makita等認為它對乳腺導管內病變有較高的輔助診斷價值[7]。根據本組乳管鏡臨床應用體會,乳管鏡對于因乳腺導管局部病變引起的乳頭溢液有較好的早期診斷作用,尤其是對于非腫塊型的乳頭溢液明顯優于超聲、溢液涂片和鉬靶。對于導管炎等良性病變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且無明顯不適和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好。
【】
1鄒強,郭榆江,顧斐,等.纖維乳管鏡的臨床應用.醫學影像技術,2000,16(1):50-52.
2李樹玲.乳腺腫瘤學.北京: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157-158.
3王鐘富.實用乳房疾病診療學.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28-230.
4王欣,施軍濤.纖維乳管鏡的臨床應用.國外醫學·外科學分冊,1999,26(6):324.
5柳光宇,沈坤煒,陸勁松,等.乳管內視鏡在診斷伴乳頭溢液的乳腺癌中的應用.中國癌癥雜志,2001,11(1):35-37.
6OkazakiA.Progressofductoscopyofthebrease.NipponGekaGakkaiZasshi,1996,97:357-362.
7MakitaM,SakamotoG,AkiyamaF,etal.Ductendoscopyandendoscopicbiopsyintheevalutionofnippledischarge.BreastCancerResTreat,1991,18(3):1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