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哲學對藝術的影響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志存高遠,熱愛生活
杜甫志存高遠,既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也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慨嘆。他對于生活、對于人民,對于祖國的大好河山充滿了真情。“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紫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的五律精工凝練,氣勢恢宏,這首《望岳》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再如《絕句四首》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色彩豐富,對比鮮明。西嶺之雪和東吳之船這兩個意象被納入“窗含”和“門泊”的畫框之中,時空意境更是拓展到千秋萬里之外。凝練的語句表現出的是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神往。
二、反對戰亂、批評腐敗
杜甫憂國憂民的儒家思想,在他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中體現為一種強烈的社會批判思想。朝廷的腐敗與民眾的困苦之鮮明對比使得杜甫在批判揭露丑惡的同時,也不斷表達著評定動亂、中興國家的愿望。《悲陳陶》中說“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悲情版》中說“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是骨”,一種深沉的情感里充滿了對戰爭屠戮、尸橫遍野的慘象之慨嘆。《兵車行》中的“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些都無不表達了對禍亂的抨擊,而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詩書喜欲狂”更是直白地描繪了一顆赤子之心在聽到收復失地后的那種狂喜狀態。也正是因為杜甫詩作所具有的的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史詩”。
三、體察下層、憂國憂民
杜甫兼具博大的同情憐憫之心對于民眾生活疾苦不僅能夠觀察入微,甚至因為自己的生活狀況落魄而更有感受,這種深刻的感受是他憂國憂民的重要原因。《又呈吳郎》便是這種同情普通百姓的作品:“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事多,便插疏離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本詩由自己生活中具體的一個貧窮鄰居轉而想到了天下貧苦百姓,由小及大,由此及彼,可窺出杜甫的仁人之心。然而,杜甫并不只停留在普通的同情階段,他甚至幻想著為解救百姓的苦難甘愿做出自我犧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便是這種至高理想境界的代表之作:“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此番博大胸懷,的確感人至深。由此可見,杜甫是一位心系國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詩人。動亂的時代,個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觸,則悲慨滿懷。他的詩有一種深沉的憂思,無論是寫生民疾苦、懷友思鄉,還是寫自己的窮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闊大的。他的詩,蘊含著一種厚積的感情力量,每欲噴薄而出時,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養所形成的處世心態,便把這噴薄欲出的悲愴抑制住了,使它變得緩慢、深沉,變得低回起伏。個人的悲痛變成了對于百姓苦難的深沉憂思,留下了無窮韻味。這便是杜甫詩作沉郁頓挫的總體風格。再說李白。李白的生活經歷決定了他受到家思想影響較深,因此,他性格上崇尚自由,富有灑脫不羈的氣質、自由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的情感;創作上貴在想象,富有主觀的色彩、浪漫的情懷、豪邁的氣概。
其作品具有無限的時空概念,感情之興發宛如天際在狂飆奔涌而出,意象奇特雖變化萬端卻又銜接無間等特點。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蔑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利為中心的等級制度,大膽反抗、犀利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再到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從平交王侯到輕蔑權貴再到揭示權貴,李白的自由主義個性也經歷了一個境界的提升。《流夜郎征新判官》中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這是李白對平等交往王侯貴族的要求。李白輕蔑權貴,《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中的“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如此大膽,更引得杜甫在《飲中八仙歌》里贊嘆其“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的這種崇尚自由的精神,最后發展到了揭露權貴,并擺脫權貴而終至靈臺清明的境界。《古風》第十五篇說“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三十九篇說:“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將進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更是表現了“錢財功名身外物,莫如人生一場醉”豪放行樂姿態。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還體現在他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個體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區,使筆下的山水丘壑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山水是人格化了的山水,生命是山水化了的生命,李白的作品也是如此。一方面是在氣勢磅礴的高山大山中凸顯奔放熱烈的生命之美,如《將進酒》中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橫江詞》中的“海風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
浙江八月和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這些氣勢磅礴之詞乃是著意于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同時賦予山川以人生理想之映射,說是山川氣勢,實際是胸臆之豪邁奔騰。另一方面,是在清明秀麗的自然意境中表現纖塵不染的天真情懷。如《月下獨酌》中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山中與幽人對酌》中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中的“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覺云林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中的“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西樓望吳越。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仙風道骨的神游境界,自然清新的飄逸之感是李白描寫自然作品的另一種自由形態。綜上所述,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風格,在對自然的神合、對社會的超越的層面上都體現出了道家思想對他的影響。最后說王維。王維,字摹詰,他名和字皆出自,《維摩詰經》王維的母親曾經“師事大照參師三十余歲,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由于母親的影響,“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葷血”,他深受佛教的熏陶,早年尚有樂觀進取的激情和建功立業的愿望,后來由于社會打擊徹底禪化,思想上由痛苦轉為消極,在逃避現實中選擇了在山水和佛門中尋求精神解脫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經歷,使得他雖然失去了早年那種意氣風發的少年精神,卻使他在生活中能夠追求空靈絕俗的意境美,仍然體現了渴望保持自由高潔的人格理想。因此,禪宗思想對王維詩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其作品充滿了空靈的意境美。
《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中雨后新鮮的空氣、石上清泉潺潺的水聲、明月照耀下松林的剪影,構圖不僅可以入畫,而且表現出畫所不及的意趣:竹林中的喧嘩令人想見浣紗女歸途的熱鬧,蓮花的搖動可見漁舟穿行的輕盈,自然界的光色聲響交織成活波的旋律,宛如一首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夕陽的暖色與青苔的冷色形成色調互補,林中的靜謐與山中的人語動靜對比,使有限的畫面延伸到畫外無限的空間,從而以深林中夕陽返照的一角顯示出山中的空靈意境。再看《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如此夜深人靜,月光下的春山華為一片虛空,時而從山澗中傳來的幾聲鳥鳴,更襯出春夜的靜謐和溫馨。蘇軾曾在《東坡題跋書摩詰藍天煙雨圖》里說:“味摹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種境界來自于王維精文學、通繪畫、曉音律的精湛修養,也離不開他參禪的生活方式和靜心的思考方式。總之,哲學對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當然,哲學對藝術的影響是相對的,并不是每個藝術家都在自己作品中表露哲學觀點,更不是每個藝術作品都非得具有哲理性。與此同時,藝術也對哲學產生一定的影響,藝術可以啟迪哲學家的思維,藝術作品也可以傳播特定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哲學家對藝術的思考,往往成為其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康德、黑格爾等均是如此。藝術反映現象,而現象的表現即得出事物的本質,人們在認識現象的過程中除了通過自身經驗,另外更大的一部分則來自藝術,即審美體驗,因此現當代的藝術越來越傾向哲理化。
作者:趙亮單位:漯河市廣播電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