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領導藝術中哲學思想體現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領導藝術作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式和途徑,從屬于方法論范疇,受到世界觀的影響和制約。這就決定了領導藝術中包含著眾多的哲學思想。論文立足于領導藝術和哲學思想之間的關系,探討現有的領導藝術理念當中包含著的哲學思想,并探討通過哲學視角對領導藝術進行改進和提高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領導藝術;哲學思想;管理過程
在哲學的視角下,領導藝術是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而方法論直接受到世界觀的限制和制約。領導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當中均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發現這些哲學思想的內容,能夠幫助領導者提升對領導藝術的認識,提高領導水平。本文將立足于領導藝術的基本內容,以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作為視角,分析領導藝術對哲學思想的體現。
一哲學與領導藝術的關系
領導藝術是解決管理活動當中所遇到的現實問題的方式和方法。作為解決具體問題的途徑和策略,領導藝術是對具體的技術環節的總結和概括,因而領導藝術是從屬于哲學意義上的方法論的范疇,而方法論由世界觀所決定。哲學作為一種系統化的世界觀,能夠產生對領導藝術的決定作用,由此可見,哲學本身具有對領導藝術的決定作用。同時,領導藝術又能夠作為哲學思想的現實承擔者,在領導和管理活動當中,要發揮哲學思想的作用,就需要借助哲學思想和具體問題的結合形式——領導藝術。因此,領導藝術可以在管理活動中成為哲學思想的載體。
二按制度說話的領導藝術形式
體現著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規律觀規律是事物之間的固有、本質、必然和穩定的聯系,這種聯系可以展現為有形的物理聯系,也可以表現為無形的相互影響關系。在社會行為當中,聯系的重要體現形體就是維持整個組織運轉的規章制度。按制度說話的領導藝術,體現著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對規律的基本認識,以制度進行領導體現著對規律的把握和尊重。規律本身是客觀的,具有客觀實在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能夠為人們所認識和掌握。
(一)以科學化的制度實施領導是對規律的尊重和利用
科學化的制度是在實踐檢驗的過程當中被證明為有效的固定化的管理模式的統稱。在反復的實踐當中所形成的正確制度本身就體現著一定的規律性特征,堅持用制度管錢、管事、管人是對規律的尊重的體現。尊重規律能夠體現為對制度的遵守,而遵守制度,使個體受到制度的制約,則能夠體現出利用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造福于人的目標。使用制度的形式使得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物質的客觀實在性進行統一是以制度進行領導的最終目的。由于人的主觀認識和客觀實際往往存在著一定的相互背離的情況,缺乏制度約束違背規律將受到規律的懲罰。當領導者本身對制度和規章并不抱以尊重的態度時,制度本身將成為一紙具文,不對任何人產生約束力。這也是從根本上違背制度設立的初衷,也違背企業和其他組織發展的規律。
(二)使用制度的約束機制體現違背規律的后果
在制度的約束機制體現著一定的懲罰性功能。在西方政治學理論當中,政治權利的下限是權利所能夠給予的最大懲罰,政治權利的上限是權利所能給予的最大賞賜。在違背制度時,制度本身能夠給予的懲處不僅僅是一種領導能力的體現,也是人的主觀意志和客觀實際相違背時所產生的后果的體現。以安全管理為例,在礦井等高危作業的生產工序當中,眾多較為繁瑣的安全制度的本質是對生產作業規律的遵從。目前眾多煤礦出現的安全生產責任事故以及群死群傷的生產安全問題,都是對生產制度不遵守,是對客觀規律不遵循的問題所產生的惡果。這體現了人違背必要的制度,進而違背制度所承載的規律時所付出的慘重代價。在使用制度進行約束的同時,應當防止制度本身的僵化,事物本身都處于不斷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當中。制度僵化將使得制度自身不能夠反應現實的管理需要,從而導致制度陷入一種阻礙整個組織進步的地位。在此時制度本身不僅僅不能作為客觀規律的承擔者也會成為違背規律的管理形式的體現。在組織行為學理論當中,伴隨組織的發展,企業內部將可能出現保守者,這些保守者將自身的利益依附于一些舊有制度之上,為實現其個別利益,這些保守者將可能阻礙制度的改善,并由此使得制度本身和設立的初衷完全違背。這種現象本身也是一種規律,但是這種規律所揭示的恰恰是制度如合同規律相背離的過程。
三物質激勵措施中的唯物史觀
在領導藝術語境之下的物質激勵措施并不是僅僅通過物質獎勵的形式調動被管理者的積極性,而是強調將領導者的個人目標和整個集體的目標進行整合。調動起被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識是在領導藝術語境之下,實施物質激勵措施的主要目的,這種物質激勵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中的唯物史觀當中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主體的觀念。
(一)以物質獎勵體現人民群眾作為物質和精神財富創造者的作用
從管理的目的而言,提升被管理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核心目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當中,唯物史觀理論中的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當中的主體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理論。以勞動者為主體的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以物質獎勵的形式,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將勞動者的個人利益同企業的整體利益相結合,能夠促使勞動者進行更為有效的生產和創新。這將有利于企業或各種組織的運營效率的提升,這在本質上是物質獎勵功能的體現。現代市場經濟強調創新的作用,利用創新產品,擺脫產品高度替代所產生的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規避粗淺的價格競爭是在不能實現規模經濟和渠道控制的產業當中,實現超額利潤的重要方法。加強對勞動者的物質激勵,能夠引導勞動者在具有較為良好的生活條件的情況下擁有更多的積極性和閑暇進行創新,從而幫助企業取得產品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在企業的競爭過程當中,通過領導者的管理藝術提升競爭能力,能夠在使用最小的成本的方式提升企業的市場控制能力。
(二)提高被管理者待遇體現了對人民群眾的尊重
由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勞動者應當受到管理者的尊重,是用物質獎勵的形式,提升勞動者的生活質量,能夠體現勞動者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滿足被領導者的心理訴求,從而體現被管理者在企業當中的主體地位。在此前提之下,領導者能夠用更為有效的方式對整個團隊加以領導。尊重勞動者的主體地位是現代企業體現自身社會責任,確立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的重要形式。在勞動者的各種需求當中,物質需求是最淺層次的需求,在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得到社會的認可也能夠使勞動者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提高勞動者的待遇,并配合其他手段進行獎勵,能夠幫助勞動者感受到企業對其的認同,從而提高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能夠體現我國發展生產力的重要目標——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溝通協商的領導方式
體現了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溝通協商的領導藝術形式主要體現為領導者廣泛的征求各方意見,用換位思考的方法使被領導者的意見和建議集中到領導者處,這體現了認識論當中關于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而溝通協商的領導形式本身也是一種間接性的實踐活動。
(一)溝通協商本身可以取得間接性的認識
溝通協商過程在領導藝術語境之下,主要體現為用換位思考的形式收集被領導者對領導者的意見,以及對當前的重大決策的觀點。被領導者的意見和觀點本身來源于被領導者的實踐,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分工決定了領導者的實踐內容和被領導者的實踐內容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對被領導者意見的聽取,能夠有效的幫助領導者糾正決策的不足之處,這是由于被領導者基于實踐所產生的認識能夠通過溝通轉化為領導者的認識。在哲學語境之下,這種認識可以被理解為間接認識。通過溝通協商的形式取得間接性的認識,能夠體現認識論當中關于認識來源于實踐的觀點,同時也能夠在領導的過程當中,體現對民主風習的追求,也有助于塑造領導者個人的個人魅力和形象,在此背景之下,溝通協商活動應當得到提倡。
(二)溝通協商活動本身也是一種實踐形式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能動性物質活動,能動性體現為實踐者的個人意識。實踐的能動性就是實踐者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之前,就已經具有了通過實踐獲得一定的認識的主觀觀念,而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則體現為實踐的主體和實踐的對象都是客觀實在的事物,而實踐的過程也必須以客觀物質性活動為依托。溝通協商活動符合于這樣的特征,溝通的主體和對象都是客觀存在的人。溝通的過程開始之前,溝通的主體已經產生了對溝通過程和結果的一個構想,并且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對溝通的過程施加影響。通過溝通,將被領導者的認識轉化為領導者的認識也是一個認識轉化的過程。對于領導者而言,這同樣可以被看做是溝通的實踐活動所產生的一個客觀結果,溝通協商的領導藝術形式本身體現著通過實踐獲得認識的一個基本過程。
五引導和示范的領導形式
體現著意識和物質的辯證關系意識和物質的辯證關系可以被概括為物質決定意識,而意識能夠通過實踐能動的反作用于物質。在領導藝術形式當中,通過引導和示范的作用提升被領導者對特定問題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使被領導者針對某一特定問題產生特定的觀念,進而采取特定的行動改造物質世界,就體現著意識和物質的辯證關系的重要內容。
(一)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決定了領導藝術當中應當包括引導的內容
意識的相對獨立性體現為意識的變化相對于物質變化的相對滯后性或者超前性,這種超前性和滯后性不僅僅體現為縱向關系上的時間先后,也可以體現為團體內部橫向的不同成員之間的認識差異。領導者通過引導和示范效應進行帶動,能夠充分的利用意識獨立性的特征加強對團隊的領導。在時間上,針對同一個問題,認識可能是超前的也可能是滯后的。這種超前性和滯后性往往是由于意識的所有者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差異而產生的,領導者作為各種信息的中樞,掌握的信息量相對于被領導者更為全面。在此背景之下,領導者同被領導者在對已經發生的問題所產生的認識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為意識對物質的縱向獨立性。在此情況下,領導者加強對被領導者的引導和示范,能夠將更為詳實的信息向被領導者加以透漏,從而幫助被領導者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橫向上,引導和示范作用的主要作用是統一認識,并且用自己的親身實踐向被領導者傳遞間接經驗。基于不同的工作崗位和個人利益,不同的被領導者之間針對同一問題,會形成一種相互差異的狀態。此時,用樹立典型和榜樣的方式進行宣傳,使不同的被領導者產生相互的對比,能夠幫助被領導者產生較為統一的認識,這也有助于化解非正式組織對團隊運作的影響。
(二)引導和示范的領導藝術目的在于能動的改造客觀實際
引導和示范作用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被領導者的認識的改變,改造客觀物質世界,在社會實踐的過程當中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在我國的企業管理實踐當中,相對僵化的管理機制的存在,導致領導者和直接的生產人員之間缺乏較為直接的溝通和交流,因此管理層的決策往往存在一種空轉現象。除了硬性的制度約束,領導者缺乏對下層進行直接影響的能力和意識,這也最終直接導致被領導者同領導者的脫節,領導藝術當中的引領和示范效應也就因此難以實現。為了扭轉這種情況,通過更為有效的工會制度和決策制度,改變原有的上下層分離的情況是解決相應問題的核心,要使得整個集體都產生一種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就需要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的直接引領而不是簡單的制度約束。
結語
哲學作為系統化的世界觀,對作為方法論的領導藝術具有決定作用。在發揮領導藝術的過程當中,強調對規則的使用,這事實上體現出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當中對規律的客觀性的認識,構建起良好的制度,反應現實規律,能夠幫助領導者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使用物質激勵的方法進行領導的過程中,領導藝術所體現出的是唯物史觀當中關于人民群眾的主體性的認知。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歷史的主體,作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在得到良好的激勵,樹立起主人翁意識時,能夠具有更強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效益,同時也體現出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溝通協商的領導藝術能夠體現出認識和實踐當中的辯證關系,通過溝通協商,領導者可以獲得間接認識,而協商本身作為實踐的一種形式,所得到的認識也是基于實踐產生的認識。引導和釋放的領導藝術更在體現著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將統一化的認識傳遞給被領導者,能夠在被領導者的實踐過程當中轉化成巨大的物質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勇.領導藝術中哲學思想的體現[J].法制與社會,2010,(5):290.
[2]張立杰.哲學視閾下的中國領導藝術研究[J].領導科學,2010,(32):27-28.
[3]于洪生.中國領導理論研究的路徑轉向——領導倫理、領導科學及領導哲學的歷史斷想[J].領導科學,2011,(11):4-7.
作者:孟慶果 商繼政 單位: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