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哲學視角下社會變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大數據技術是以數據為本質的新一代革命性的信息技術,是信息時代的一個新表征。文章立足信息哲學視角,分析與解讀大數據技術對當代信息活動方式和科學思維方式的變革,指出大數據技術使信息活動方式向信息傳播過程雙向化、信息處理速度全時化、信息傳播內容精準化轉變,使科學思維方式從封閉靜態走向開放動態,從單一片面走向復雜均衡,從因果分析走向趨勢預測。
關鍵詞:信息哲學;大數據技術;信息傳播;信息思維
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的飛速發展及社交網絡的快速普及,人們通過網絡無障礙交流、交換信息和協同工作,由此產生的數據量也正以指數形式呈現爆炸性增長態勢。麥肯錫公司在2011年的報告[1]中將這種密集型數據爆炸的現象稱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領域出現的許多新技術在極大程度上變革了現有的信息采集、存儲、處理方式,迅速引發全球關注與熱議。2012年3月,美國政府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倡議”,正式啟動“大數據發展計劃”;同年5月,日本重啟ICT戰略計劃,將大數據研究和應用技術定位為戰略領域之一;次年3月,我國科技部在天津召開“面向大數據的先進存儲結構及關鍵技術”863項目啟動會,啟動了5個大數據課題。接下來,本文將從信息哲學角度集中討論大數據技術所帶來的信息活動方式與思維方式的變革,旨在為深入理解大數據技術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提供一個形而上的宏觀視野和參考。
一、大數據的信息本質
(一)信息哲學的內涵
伴隨現代信息科學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主張把信息作為一種普遍化存在形式、認識方式、價值尺度、進化原則來探討的一種新的時代哲學———信息哲學興起。區別于傳統哲學對世界進行物質與精神的二分法,信息哲學把世界的存在領域劃分為兩大不同的世界:一個是實在的、直接存在的物質世界,另一個則是不實在的、間接存在的信息世界。信息哲學主要從以下三個哲學緯度進行信息定義的考量。從本體論角度,信息哲學認為“信息是標志間接存在的哲學范疇,是物質(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狀態的自身顯示”[2],即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式、關系和差別的東西,而不是具體物質。從認識論角度,信息哲學主張“信息是主體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的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其中“感知”與“表述”揭示了信息活動與傳播的途徑與過程。從具體形態角度,信息哲學將“信息”劃分為自在信息、自為信息、再生信息及社會信息四大類,自在、自為、再生是三個基本的信息形態,每個形態之下又可各自區分出形式,而物質信息經歷了自在、自為、再生的漫長進化過程,逐漸融合統一,形成社會信息。社會信息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信息形態,而是三種基本信息形態的有機統一。
(二)大數據與信息的關系
信息與數據是不可分離的。一方面,數據是信息的表現形式,數據是指能夠客觀反映事實的數字和資料,是表達知識的字符集合。按性質可分為表示事物屬性的定性數據和反映事物數量特征的定量數據。另一方面,信息是數據的內涵,數據本身并沒有意義,只有對實體行為產生影響時才成為信息。換句話說,信息是對數據的解釋,因而可以脫離信息系統而獨立存在,而數據卻需要依托計算機系統進行存儲、運算和表達。大數據(Bigdata)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傳統IT技術和軟硬件工具進行感知、獲取、管理、處理和應用的海量、復雜的數據集合,既包括結構化數據,也包括非結構化數據,并非單純指互聯網上的相關信息[3]。根據數據來源,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來自物理世界,主要包括科研數據與傳感數據;另一類來自人類社會,指以新媒體為載體,由早期電子郵件和文檔文本等擴展而來的社交媒體數據與感知數據,包括音頻、視頻、圖片、模擬信號等。從這個角度上說,大數據是對人類已經認識和創造出的世界的客觀反映,因而是社會信息的表現形式。
二、大數據技術對信息活動方式的變革
(一)信息活動方式的歷史演進
從人類認識史可以發現,對信息的認識史就是人類的認識進步史與實踐發展史。總的來說,人類歷史上經歷過四次信息革命。第一次是創造語言,語言是即時變換和傳遞信息的工具,人類通過語言建立相互關系,將事物的信息抽象表達為聲音這個即時載體,但語言的缺點是無法突破個體的時空界限;第二次是創造文字及隨之而來的造紙與印刷技術,實現了人類遠距離和跨時空的思想傳遞,文字雖然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但耗費的交流和傳播成本太高;第三次是發明電信通訊,電報、廣播、電視實現了文字、聲音和圖像信息的遠距離即時傳遞;第四次是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的發明,將所有信息全部歸結為數據,通過數字與邏輯關系的結合就可以實現所有的意義表達?,F代通訊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有效結合,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信息的傳遞速度和處理速度,也使人類處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二)大數據技術變革信息活動方式的具體體現
大數據技術是指從海量數據資源中快速獲得有價值信息的技術。按照層次不同,可大概分為以下六類:大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大數據分析挖掘、大數據解釋及應用[4]。這些技術的出現全面變革了以往的信息活動方式,呈現以下新特征。
1.信息傳播過程雙向化。
大數據技術的快速普及使得“多屏互動”“移動互聯”成為常態,用戶終端的普遍聯網使得信息活動的交互性、開放性大大增加。任何一個用戶在互聯網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都將隨時通過大數據采集和挖掘技術轉化為各式各樣的網絡信息,并通過大數據檢索和可視化技術再度反饋到用戶自身。交互性的數據處理過程,使得每一個網絡使用者無論出于主動還是被動,同時成為信息主體和接收者。
2.信息處理速度全時化。
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海量、多樣化、快速處理”成為常態,信息傳播速度實現了從“及時”到“全時”的進一步延伸。同時,大規模的數據存儲和管理,開拓了數據記憶功能,實現了“媒體-人”的延伸。多樣化的數據挖掘、分析和應用技術,實現了對用戶的全天候服務和按需供給,推進了用戶體驗的進一步改善,保證了全時化傳播內容的質量和受眾服務的質量。
3.信息傳播內容精準化。
大數據技術的縱深發展使得數據逐漸成長為舉足輕重的“新資源”,成為社會的財富和創新的基礎。通過數據挖掘和技術分析,圍繞受眾需求,整合與重組龐大冗雜的數據資源,為信息傳播決策提供全方位、多層面的參考,從而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使信息傳播的內容更精準有效。在此過程中,大數據技術內容和服務雙向互動與發展,例如,通過對某現象相關的海量數據的收集,能夠分析與提煉出該現象的發展規律,并有效預測其發展趨勢,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信息傳播的內容與方式,使信息傳播更貼近社會公眾需求,最大程度凸顯數據價值。
三、大數據技術對科學思維方式的變革
(一)人類科學思維方式的歷史演進
人類文明史上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帶來了三次世界圖景和思維方式的大變革。第一次科技革命起始于16世紀中葉哥白尼的“日心說”,完成于牛頓力學和道爾頓的原子論,迎來了實體實在論世界圖景,引發了實體思維方式的變革;第二次科技革命起始于19世紀上半葉法拉第、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完成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迎來了場能實在論世界圖景,引發了能量思維方式的變革;第三次科技革命起始于20世紀中葉,表現為一個正在持續推進和發展的過程,迎來了信息系統綜合復雜的世界圖景,引發了信息思維方式的變革[5],認為世界是物質、能源、信息的變換,全面刷新了傳統觀念模式,最終導致信息文明的崛起,并加速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和發展。鄔焜認為信息思維主要由以下三個層面構成。首先是把握,就是要依據相應的理解和認識,立足現存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過程,把握和描述事物的本質;其次是破譯,就是要通過將現存事物的結構、關系、過程作為信息的載體或符碼,破譯出其中蘊涵著的關于事物歷史狀態、現實關系、未來趨向等間接存在的內容;最后是賦新,就是要將事物或信息再行人為符號化,并賦予其特定的代式關系[6]。
(二)大數據技術變革科學思維方式的具體體現
大數據不僅是一場數據技術的大變革,更是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用“更多、更雜、更好”簡潔地描繪了大數據技術在數據處理理念上的三大轉變[7]?!案唷敝傅氖菙祿幠Rw而不要抽樣,“更雜”指的是數據類型要效率而不要絕對精確,“更好”指的是數據關系要相關而不要因果。這些理念的變化進一步引發了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革。
1.從封閉靜態走向開放動態。
從技術層面上看,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就是力求掌握與研究對象有關的更多數據。傳統的數據處理主要通過以隨機性采樣為代表的小樣本分析,通過少量數據把握全局信息;而大數據技術則采用全樣本分析,要求盡其所能收集所有數據,以便更充分反映研究對象各種微觀細節。因此,大數據技術追求的“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而這“全體數據”正好刻畫了研究對象的整體。從哲學層面看,傳統的數據處理過程遵循的是以傳統、封閉、靜態看待事物的理念,割裂了研究對象與外界的聯系,破壞了研究對象的動態發展過程,最終使研究對象失去了在發展過程中豐富與完善自身價值的可能性[8];而大數據技術則秉承著開放、動態地認識事物的理念,強調從研究對象的客觀結構與發展過程中把握其本質,挖掘信息內涵,肯定了研究對象與外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追求數據完整性、客觀性及整體性,體現了從機械思維向信息思維的轉變。
2.從單一片面走向復雜均衡。
從技術層面看,就是在追求整體信息準確性的前提下,允許各種各樣的數據存在。在大數據技術條件下,一方面,收集數據和處理數據相當便捷,但另一方面,相關數據復雜多樣,因數據測量的不確定性所導致的信息模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對數據不確定性的接納與容忍是追求整體信息精確性的折中方案。從哲學層面看,精確性和模糊性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精確的目的是為了消除模糊,而接受模糊是為了得到精確,二者都有一定的適用范疇,是由主體的主觀目的性和客體的客觀規定性所決定的。在大數據技術產生以前,主體認識目的相對具有單一性和確定性特征,所以通過對研究對象簡單化的處理只能夠得到直接但不精確的信息;在大數據技術出現以后,主體認識目的的多元性、開放性和變動性與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導致了數據信息無法通過簡單處理從而保留了其模糊性,而大數據技術則能夠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規模化分析,為事物發展提供相對精確的信息預測。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容納模糊性是出于均衡的考慮,是為了在更大程度上保證認識客體的各項綜合特征少受破壞,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出更大的價值。
3.從因果分析走向趨勢預測。
從技術層面看,大數據技術著眼于事物之間的相關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而數理關系是相關關系的直接反映。因此,通過對相關關系的分析可以做出對事物發展的預測,并且在許多商業銷售模式上已經取得了成功,例如,沃爾瑪將啤酒與尿不濕捆綁銷售案例。從哲學層面看,關于數據相關關系與因果關系的討論其實在于科學與技術對待問題的各自關注焦點。二者并非完全對立??茖W著眼于因果關系,探索“為什么”,而技術著眼于相關關系,解決“怎么做”。大數據技術使我們更關注相關關系,但并不意味就放棄了對因果關系的探求。社會生活畢竟不是數據的簡單集合,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數據表象,而是要對數據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和處理,將數據轉化為有邏輯、對預測有價值的信息,挖掘其背后隱藏的因果關系,并通過與已有的知識經驗體系相結合,將有價值的信息轉變為新的知識與經驗[9]。
四、結語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無可避免要同數據打交道。未來社會將是由“大數據”引領和創造的智慧科技時代。大數據技術的研發遍布機遇,也充滿挑戰。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充分把握大數據技術的信息活動特征,提升從海量數據中發現知識、獲取信息的能力,尋找隱藏在大數據中的趨勢與相關性,揭示社會運行和發展規律,以及可能的科研、商業、工業等應用前景[10];另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轉變思維方式,樹立與大數據技術發展相適應的信息思維,用新的信息思維框架來解讀大數據,讓人類的創造力在大數據技術中得到更精彩的實現。
參考文獻:
[1]MANYIKAJ,CHUIM,BROWNB,etal.Bigdata:thenextfrontierforinnovation,competition,andpro-ductivity[M].NewYork:MeKinsey&Company,2011:1-137.
[2]鄔焜.信息哲學的基本理論及其對哲學的全新突破[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15.
[3]王成紅,陳偉能,張軍,等.大數據技術與應用中的挑戰性科學問題[J].中國科學基金,2014(2):92-98.
[4]涂子沛.大數據:正在到來的數據革命[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57.
[5]黎德揚.信息時代的大數據現象值得哲學關注———評《大數據時代》[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0-13.
[6]鄔焜.物質思維•能量思維•信息思維———人類科學思維方式的三次大飛躍[J].學術界,2002(2):60-91.
[7]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4.
[8]宋海龍.大數據時代思維方式變革的哲學意蘊[J].理論導刊,2014(5):88-90.
[9]張蘭廷.大數據的社會價值與戰略選擇[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4:19-20.
[10]黃欣榮.從復雜性科學到大數據技術[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5-9.
作者:鄭暢 鄒夢瑤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