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哲學下課堂教學本質與價值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從教育哲學的視域看,課堂教學的本質是要關注教育本真意義,落實“教育生存論”思想。生存實踐是教育的根本價值,也是課堂教學的首要價值,包含三個呈遞進關系的層面,即知識技能、批判創新、共生共存。它與國家弘揚的價值觀念、個體必備的道德修養以及維系一定群體發展的文化紐帶,共同構成課堂教學的四個重要的價值取向。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要指導學生參與有意義的思考活動,并通過隱微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靈感,培養批判精神,引領他們追求“有意義”的生活。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育哲學;教學本質
教育價值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課堂教學的成效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敗。近年來,不少“穿新鞋、走老路”式的課堂教學改革紛紛粉墨登場,游離在虛假的教育表象之中。這樣的改革不可能從根本上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桎梏。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要堅決克服“五唯”的頑瘴痼疾,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培養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1]。教育評價改革方案是教育實踐的指揮棒、風向標,引發研究者對教育本源的深入反思:課堂中究竟應該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評價?這些歸根結底就是探討教育的本質和價值問題。辯證唯物觀認為,本質是事物的根本特征,表象是外在顯現。如何透過課堂教學的紛繁復雜表象,把握一節課的本質所在,體現應有的價值取向,不僅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更是施教者本身從事課堂教學的落腳點。課堂教學的靈魂就是內隱在表象之下的教學本質,所有的教學活動設計須以此為圭臬。教師的重要職責就是把握教學本質,使之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不被課堂的表象帶偏正軌。那么,何為課堂教學本質?何為課堂教學價值?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觀點甚多,爭議不斷,難以達成被廣泛接受的定論。對此,最佳解決路徑就是追溯本源,從教育哲學的視角,在對教育本真意義的一次次追問中領悟課堂教學的本質與價值。
一、回歸本源———追尋教育的本真
對教育本真意義的追問是教育發展時間軸上對過去的回望、對事物本源的元研究。只有明確從何而來,教育才能確定向何方而去。為什么有教育?基于不同哲學基礎,答案不盡相同。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教育生存論———教育的存在就是人所生存的方式[2]。對該問題的回答就是“做人的需要”,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教育的本質就在于提高生命的質量與提升生命的價值,發揮每一個孩子的潛能[3]。教育源于人類生存的需求以及對更好生命質量的追求,其本質即“學會做人”。“人”作為一種存在也是世界本身的一部分,做人就是與世界和諧共處,共同生存。這一理念指導下的教育價值是要關注個人與周圍環境的和諧共生關系,這是教育教學價值的生長點。從上述觀點看,當下教育者亟須反思的是,除了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創新外,課堂教學的改革初衷和根本價值究竟是什么?其實,課堂教學不是教學活動堆砌起來的表面的熱熱鬧鬧,不是現代教學前沿技術的展示平臺,更不是技藝超群的執教者的侃侃而談、獨自表演。如果課堂教學僅僅是圍繞著這些表象在研究,那與教育本質只會南轅北轍、漸行漸遠。反之,“彰顯育人為本”才應是高品質課堂所秉持的價值取向。它或可警示教育者:即使走得再遠,也不應該忘記為什么而出發[4]。教育本質即是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是存在者對“教育”這一存在的現實理解。教育是靈魂,教學是途徑。失去靈魂的課堂只有殘存的知識骨架。所以,回歸本源、反思教育,既是對教育的本真意義的不斷追尋,也是教育者理解課堂教學本質與價值的必由之路。
二、理性思辨——相關概念再認識
1.知識與教學
知識和教學對教育者來說,是最不足為奇的兩個概念。教師的日常工作主要圍繞它們展開,但是要下一個較嚴謹的定義,似乎又不是那么容易。《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把知識表述為,知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又經過實踐檢驗的對客觀實際的反映[5]。《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知識的解釋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6]。知識本身來源于外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這屬于基礎層次的知識,沒有彰顯價值。而通俗意義上的知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是境域化的知識,可以具體指導人的生活實踐,體現出知識的價值功能,這屬于高級層次的知識。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客觀知識從個體的角度境域化,使人類社會共有的知識與個體生活實踐產生聯系,指導生活實踐。知識本身的價值只有在一定的境域下才能充分彰顯。隨著課堂教學的不斷改革,課堂教學的結構、教學要素似乎越來越復雜。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很多,既有顯性要素(教師、學生、教學資源等),又有隱性要素(教學方法、教學原則、教學目標與價值觀等)。現代教學理念更強調隱性要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其外在表現就是師生的思考與討論。怎樣思考?怎樣活動?怎樣對待事物?這是課堂教學互動的全部含義,是教學實踐的智慧所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為了追求所謂的效果而把課堂當作劇本的彩排,不可對學生思考時間過多壓縮甚至直接越過。反之,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思考,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火種,引導學生在思考和討論中體驗知識。
2.個性與共性
知識是人類社會積淀的集體財富。課堂教學的任務就是讓共性知識個性化、境域化。課堂教學效果的呈現不應只追求整齊劃一,每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有其獨特的生活背景和成長環境,注定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和掌握的程度不盡相同。尊重個體的差異性,幫助學生創造可能的生活,是教育先師孔子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值得繼續秉承與弘揚。再精致的教育也不能克隆不同的人生,教育活動也不可按部就班、按圖索驥,因為教育對象是變動不居的人,不能被簡單重復,更不能精確化。課堂教學是學校整體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學校其他的教育形式是互補的關系。研究課堂教學的同時,不能忽略其他的教育教學形式,而應超越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讓學生經歷多樣化的學習生活,如遠程在線教育、個性化學習指導、主題形式教學等。目前,教學的現實困境是課堂教學與學校的整體教育節奏不一致,與家庭教育缺乏有效溝通,難以形成教育合力。所以,如何處理好課堂教學的共性特征和學生的個性化特質的關系,是構建現代教學價值體系不可回避的問題。共性和個性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共性是個性發展的基礎,個性是共性夯實的方向。在共性的基礎上,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是課堂教學的價值體現。
3.學生與課程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世界即是人與物和諧共處的存在樣態。作為課堂教學的兩個重要要素,學生與課程的關系也是相互依存、渾然一體的。單獨研究分析其一就會割裂事物的完整性。遵循學生與課程的和諧統一特性,既須要保存事物本來的面貌、弘揚學生的創造性,又須要避免程序化或教條化的說教。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課堂就如同每個學生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一次創新的旅程。理解學生與課程的關系,對課堂教學價值的把握至關重要。現代的學校課程,具有寬泛的概念,不限于具體科目,泛指學生的整體學習經歷。簡言之,課程就是學生經驗之履歷[7]。除教科書外,校園、教師、班級抑或學生本身都是豐富的課程資源。課堂教學的意義不限于學生對這些課程資源的淺層認知,而是延伸至與課程資源中他人意識、情感、態度、期望等因素的深層互動。從這個角度看,課程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課堂教學應著眼于教學文本的字里行間,既關注字和行,也體現里和間,同時需要處理好課程與學生的關系、知識與做人的關系。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就是遺忘了所有學校灌輸的知識后,所存留的東西。遺忘知識是個人知識生成的必經過程,遺忘知識就是超越知識,是做人的哲學思考。學生即課程,課程即學生,這是二者關系理解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即生存的最好體現。
三、彰顯價值——課堂教學的現實意義
1.生存實踐價值
眾所周知,教育起源于原始社會,是每一個新生個體為適應環境、掌握生存技能所必須經歷的活動。教育最初的價值是生存實踐的價值,一切教育活動的價值追求均是促進個體健康成長、提高生命質量。但是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人們對個體生存實踐的價值取向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是人們對教育的認知逐步提升的過程,從低向高,由單一走向多元。譬如在教學價值取向的界定上,知識與技能屬于1.0時代;三維目標是前一時代的升級版,屬于2.0時代,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當下的核心素養則應歸類于3.0時代,主要由“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構成。教學價值的內涵不斷豐滿,其不斷完善的過程就是個體與世界共生共長、持續發展的過程,深深地刻上了時代的烙印。盡管每個時代的價值表述不盡相同,但是其主線始終不變———為了“人”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基于“生存”這一視角,課堂教學的生存實踐價值可從三個層面思考:知識與技能價值、批判與創新價值、共生與共存價值。知識與技能是個體維持生命存在所必備的基礎,課堂教學首要的價值目標無疑是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當然,課堂教學僅僅停留于這一層面是遠遠不夠的。個體的生存實踐不是對前人的循規蹈矩、亦步亦趨,而是批判式繼承、創新式發展。因此,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還應關注批判與創新,這恰是當下課堂教學中所缺失的。創新的前提是要有批判意識和批判思維能力。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品質,讓學生大膽質疑,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地。課堂教學的精彩和意義就在于觸發爭鳴、激起質疑的勇氣和思慮的智慧,促發個體認知的升華。課堂教學應給學生提供充裕的思考時間,采用微言大義、言簡意賅的方式創設思考的外部環境。在方式方法上,隱微就是一種選擇。所謂隱微,即隱約細微之意,通常是隱晦的同義詞。隱微主義最早是由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提出的一種哲學家特殊的寫作方式,與“顯白”相對立,其最初目的是哲學家為了躲避所處時代的政治迫害而被動采用的一種隱晦表達真理的方式。但教學性的隱微主義則不同,它是基于知識傳遞的哲學理解,是隱微主義最純粹的形式,是出于教學的需要而主動采取的一種方法[8]。隱微主義在課堂教學中的唯一目的是激發學生思考———真正的思考、親自的思考,因為真正的知識無法從外部給予,只能由內而生。課堂教學中貫徹隱微主義的首要前提是教師要善于隱藏奧秘,以此來引起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因為課堂教學的價值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啟迪智慧。教學的關鍵即是思考和感悟,提問的方式就是思維的方式。以隱微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引導他們親自去探求知識、感悟知識、鍛煉能力,應成為課堂教學價值取向的主流。課堂教學的第三個價值取向為共生共存。一切以個體是否能和周圍的世界萬物進行和諧的、持續的互動為首要參照指標。個體的成長離不開群體的發展,群體的發展以個體的成長為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6年的教育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指出,當今世界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各種變化和矛盾沖突產生了不容忽視的新的知識前景[9]。當下的課堂教學價值取向應關注時展所帶來的全球性變化,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與世界共生共存。
2.國家政治價值
哲學和政治都是關乎人與人關系的學問。從某種角度上看,哲學就是政治,反之亦然。教育在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之前也蘊含在哲學的母體之中,可以說,哲學、教育、政治三門學科本身就是天然交織在一起的。個人發展的最高需求是實現自我,追求幸福生活,而實現這一需求的基礎是一個秩序井然的國家政治環境。教育中的國家政治價值是從教育的誕生之初就存在的。課堂教學的國家政治價值可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就國家發展層面而言,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根本的、內在的需求,要凝聚人民群眾對于國家發展、國家治理的價值共識[10],要培養堅持“政治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國家未來建設人才;就個人發展層面而言,個人只有關心國家政治發展,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知其所需,供其所求,才能實現個人的完滿幸福生活。課堂教學實踐中無不體現著一定社會的政治價值傾向,政治價值中立的教學是不存在的。這也可從知識的客觀性上加以說明:知識本身是客觀的,但是人對知識的認知過程是主觀的。教師在教學中對知識的講授是基于自身的理解,必定夾雜著個人的政治價值傾向。任何情況下的課堂教學都需要有正確的立場,尤其是政治立場。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今天,不同文化深度交融與碰撞,潛在影響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作為特殊的社會實體,學校在學生形成正確“三觀”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教師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進行基本的價值引領,通過生活化的語言去營造感性事實和社會化的情境,從而不斷喚醒受教育者做人、做事的底線;幫助學生學會理性思考現實問題、客觀談論爭議性話題,不斷增強其政治素養和明辨性思維能力。這是課堂教學必須遵循的宗旨。
3.道德引領價值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課堂教學則是實現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挖掘各學科課程內容的育人價值,加強學科課程思政建設,是目前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價值追求。誠然,個人的良好品德不是孤立、自然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社會道德規范的引領下,主要依靠“教育”的中介力量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產生的。每個自然人要融入社會群體之中,均要具有符合一定社會道德要求的個人德性。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即傳授道德觀念,自古以來就是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師在課堂中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是在塑造某種德性;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是在學習如何做人。教師是學生良好品德形成過程中的引路人。課堂教學應關注知識中的德性價值,忽略知識與德性的內在聯系會使課堂教學失去靈魂、走向膚淺。知識可能被遺忘,但存留的德性則是永恒。教師應挖掘學科中蘊含的豐富道德教育資源,著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
4.文化傳承價值
知識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知識的靈魂。課堂教學重要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有知識中蘊含的文化精髓,這是一個國家、民族長期發展中意識形態層面的深厚積淀,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傳承文化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文化價值的傳承和培育,一方面要弘揚和傳承本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形成自身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擁有包容的心態,尊重和吸納他國文化,交流借鑒,多元并蓄。教師自身能否站在文化價值高地是影響課堂教學“以文化人”成效的關鍵因素。加強教師對文化價值的深層理解同樣重要,課堂教學的文化價值體現依賴于教師對教學資源中文化元素的挖掘與引導以及師生在課堂互動中對文化價值的領悟。總之,課堂教學應關注教育的內在本質與時代價值,因為往往是那些看似很遙遠的東西,其實離心最近,也最能表達教育本真的最初涵義。課堂教學應首先考慮人的生存發展問題,以及明確“立德樹人”的價值旨歸。未來的課堂應成為師生思想交流的“舞臺”,是智慧碰撞的“競技場”。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和批判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觀念、倫理標準和行為方式以及所必備的生存知識經驗,不斷為追求有意義的生活而實踐,這才是最有價值、最值得期待的教育。
作者:李未來 康淑敏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