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匠精神下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路徑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職業技術人才支撐著社會各行業的持續發展,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并輸送職業技術人才的重擔。在職教改革的關鍵時期,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顯得非常緊迫。以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在分析工匠精神融入該專業必要性及目前該專業學生職業素質現狀的基礎上,針對開設園林工程技術專業高職院校,就如何提高該專業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提出了培養對策,旨在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素質,適應企業需求。
[關鍵詞]工匠精神;園林專業;高職學生;職業素養
工匠精神包含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其作為一種內在的職業素養,應作為高職院校學生掌握的基本職業道德。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工匠精神的弘揚。中共報告強調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同志多次提出、一再強調弘揚工匠精神,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多次寫入工匠精神。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工匠精神的弘揚、貫徹,與黨中央要求、用人單位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1]。因此,在高職院校學生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顯得尤為緊迫。
一、工匠精神融入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一種不可缺失的精神態度
北京的頤和園、蘇州的拙政園等中國數不勝數的優秀園林作品,讓我們在享受美景的同時,也感嘆一代代園林匠人對品質、對美的極致追求。從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工匠精神正是現在高職院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在職業素養培育過程中缺失的精神[2]。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于園林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的號召下,對園林專業學生素養的培養,顯得尤其重要。要牢固樹立學生吃苦耐勞的職業品德,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改善周圍環境,為家鄉綠化、祖國綠化添磚加瓦。
(二)工匠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應在園林專業學生入學教育中灌輸工匠精神,使其在整個學習生涯中,在自己的人生和價值觀中樹立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等的優秀品質,對其專業及今后就業具有積極情感,以提高職業意識。職業院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意識。在學生職業意識培育過程中,讓學生樹立職業理念,牢記職業道德,為將來就業找到好的定位,為將來擇業及創業奠定良好的職業基礎。只有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將工匠精神內化,才能從思想層面引導學生就業,才能從行動上規范學生。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內在的職業精神,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會成為一種職業信仰,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引導自己的一言一行,會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心懷敬意,從而踏實工作,努力創造出一番成績。
(三)工匠精神有助于使學生成為務實的職業人
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已成為一個職業人成功的基本素質,所有優秀職業人的事跡一再告誡我們,一步一個腳印才是匠心。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正是憑著專業的知識技能以及對生命的敬畏,對病毒反復研究,在極短的時間內使我國領先世界上許多國家研發出肺炎疫苗,救人民群眾于水火。對工作擁有務實的精神,才能成就擁有“工匠精神”務實的職業人。工匠精神的植入,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學專業,能夠讓學生提高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只有思想上有了前進的動力,才能在行動上孜孜不倦,才能按照職業標準、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向前。
二、高職院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現狀
如果在職業教育中能夠很好地弘揚、貫徹工匠精神,一代代職業技術人才能夠自覺踐行工匠精神,就可以影響各行各業踐行工匠精神。但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現狀不盡人意。
(一)學生本身道德情操等基本素質整體偏低
近年來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生源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學生本身具備的個人道德情操等基本素養尚待提高,在高職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職業素養的引導、弘揚、貫徹存在一定難度。生源質量得不到保障,學生道德水平參差不齊。尤其現在的學生生源,基礎教育方面尚待提高,個人思想素質普遍低下,對自己今后的發展毫無想法,做事無所畏懼,只考慮自己不顧及他人,團隊意識淡薄。大多數存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控制玩手機游戲的意識不夠,導致出現學習氛圍不濃、上課精神狀態不佳等情況。
(二)學校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學校在管理和教學中對工匠精神的貫徹執行力度不夠,老師和學生感悟踐行工匠精神的不多。大多數學校只是片面追求招生生源數量及學生就業數,忽視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引導。絕大多數學生也只是為謀得一份好工作,缺少對自己專業素養的塑造,缺失了務實的職業自覺。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存在教師本身對工匠精神理解不足,自身掌握程度不夠的問題,導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工匠精神的意識淡薄,引導學生工匠精神的力度不夠,沒有真正將工匠精神帶入課堂,融入知識體系。也存在學校本身對工匠精神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只是在參加一些比賽時刻意強調工匠精神的融入,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對其不重視。
(三)校企合作沒有做到真正的校企聯動
高職學校和企業簽訂校企合作等文件流于形式,在專業建設、實訓開展、技能培訓等方面與企業脫節,在課堂上,缺少對企業文化、職業規范等的宣講,沒有將企業理念等深層次內容融入到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3],學生難以深入了解企業,以至于校企合作程度不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大多數學校在簽訂合作之后,只是單純的勞動力輸出和輸入,沒有在在校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企業的職業精神,也沒有合作企業參與教學,缺少對學生職業教育的引導和培養。專業教師和企業來往不多,交流不夠,教師本身缺少對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理解,以至于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缺失了企業工匠精神的培養。
三、工匠精神下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路徑
(一)打造具有園林專業特色的校園文化和課堂環境
學校靈魂最直接的體現是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傳承。學校應該在校園景觀打造方面注重體現園林特色,要重視文化走廊、校史館、文化墻等的建設,在學校文化軟實力方面下功夫,通過校風、校訓、學風、企業文化等途徑,潛移默化指引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工匠精神。開設園林專業的系部要特別打造具有該專業特色的外圍環境和課堂氛圍,努力將中國古代園林的一些代表作和體現區域地方特色的代表作展現出來,或者盡可能帶學生出去參觀一些特別的園林景觀,讓學生欣賞、觀摩,日積月累熏陶學生,培育學生的園林“初心”。高職院校可以開展“發現我身邊的工匠人物”“講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工匠人物”等活動,利用手機、多媒體、板報等媒介宣傳“工匠精神”優秀事跡。邀請校企合作方具有特別貢獻的優秀員工、優秀校友到校進行交流。開展“工匠精神”在我心戶外拓展或實習實踐活動,努力營造“工匠精神”校園文化。開展針對某個崗位、某個對口企業的職業需求、企業文化的宣傳,讓學生就某個知識上網查找相關的知識,通過舉辦一些相關的交流活動,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重視開學的認知實習,條件成熟的前提下,可以讓學生在對口合作企業參觀學習一段時間,從邁入大學的第一天,樹立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在自己心里找到合適的定位。
(二)學校對工匠精神培育的認知度要提高
學校作為培育主體,要提高對工匠精神職業素質培養的認知度,注重“立德樹人”,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打造具有專業核心能力的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團隊。學生職業素質的提高,教師的引導十分重要。學校要以教師為媒介,重點打造德才兼備的“雙師型”教師。加強各類培訓對“雙師型”教師理論基礎的提升,通過帶薪離職,鼓勵“雙師型”教師到企業、現場進行一線工作與指導,提升教師的實際工作能力。引導“雙師型”教師進行課堂改革,以點帶面,創造學生思維積極活躍、學習態度端正的有效課堂。學校要大膽嘗試在暑假或者寒假期間鼓勵教師深入企業,這不僅能夠提高專業教師的知識技能水平,而且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教師學習企業文化,感受企業朝氣,使教師和企業融為一體。學校也要在政策上給予幫助,在正常發放費用的基礎上,鼓勵教師在企業多出成績,通過自己勞動取得一定的報酬,對表現優秀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并看情況給予一定的補助。學校層面要重視對園林專業的建設,加大力度引進園林專業人才,建設園林專業實習實訓基地,鼓勵教師創新創業,對一些在專業方面頗有成就的教師要適當引導,以點帶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帶領年輕教師承接除教學任務以外的社會項目,走出學校,接受來自社會的先進的理念、工藝、做法,將豐富的實踐經驗教授學生。
(三)課堂教學改革
加強專業課程“課程思政”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既注重學生知識的積累,也要注重學生技能的拓展,盡可能讓學生動起來,設置課程章節實踐環節,以動手能力和完成度對學生所學章節進行客觀評價,重點關注基礎較差、行動較慢的學生,如果能夠在適當的時間內孜孜不倦圓滿完成任務的學生,可重點表揚,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同時,懂得職業操守、職業素養和職業追求[4]。就園林專業學生而言,在校內可利用“園林施工仿真軟件”,創造實訓任務,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工作狀態,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真實施工環境任務的探索;還可以利用園林施工實訓場,親自動手進行園林小品、道路鋪裝等的施工,在此過程中適當增加實訓難度和要求,鼓勵學生探索新的工藝和施工方法,不斷創新,精益求精地完成實訓任務,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針對園林專業相對應的省級、國家級技能競賽,大膽嘗試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改革。組建相應的教學團隊,制定相適應的教學計劃,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框架內,將相關課程予以進度匹配,比如省賽里面的一部分技能操作“園路鋪裝”:可以從園林材料、園林CAD、園林效果圖表現技法、園林工程施工等課程中匹配相應的章節,制定相適應的課堂技能,最終在設計圖紙的指導下,在園林實訓場將作品予以呈現,不僅能夠將知識體系融合串聯到一起,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可以邀請相關教師、企業人員到場參觀指導,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提前準備了技能競賽。要嘗試不斷探索新的教育理念,緊跟時展潮流,打破陳舊的教學方法和思想,適應新的形勢,向比自己專業建設更高的目標看齊、向技能大賽獲獎的選手和作品看齊,不斷努力。
(四)深度進行產教融合
更加深入推進校企合作模式,加強企業實踐環節,讓學生真正接觸基礎工作,深刻領會企業對職業人愛崗敬業、協作共進的優良品質的希望和要求。針對山西氣候特征,探究根據企業用工情況制定相對應的教學計劃。學生前兩年學習思政、企業文化課及基礎專業知識,第三年制定與企業用工相適應的教學計劃。讓企業在需要職業人的時候,學生可以放手去實踐鍛煉;施工淡季學生回學校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同時邀請企業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到校解決學生在實踐鍛煉期間遇到的問題,規劃部署學生畢業之后融入企業的發展道路[5]。與此同時,可以派出專業課教師跟隨學生去企業,在學校正常發放基礎工資的前提下,允許教師在企業憑自己能力獲得額外報酬。通過教師實踐,提升了自身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水平,同時帶動了教師“工匠精神”的傳播,夯實了自己也感染了學生。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講堂,一方面培養學生,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員工進行業務、職業素養培訓,同時邀請企業骨干來校作指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每批學生赴企業實踐鍛煉之后,要定期去企業看望學生,了解學生在生活、工作過程中的困難,了解企業對學生、對學校的要求和建議,要加強與企業的實時溝通,做到有問題要及時解決和處理。學校要摒棄將學生送入企業之后就萬事無憂的想法,要建立起和企業的實時聯絡機制,要定期開展和企業的交流活動,要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和企業的溫馨,讓學生吃上定心丸,安安穩穩在企業實踐,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到企業的工作中,同時在工作的過程中培養對企業的熱愛和對職業的熱愛。
(五)加大對高職學生就業創業平臺的搭建
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人,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是引領行業發展的源頭,擁有創新精神,才能探究出新的施工工藝并創造出新的產品,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高職學校應重視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的鼓勵和引導,通過校園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或者設立創業園等為學生創造場地和環境,在高職“就業與創業”課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感染和鼓勵學生積極創業,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嚴謹認真、孜孜不倦、吃苦耐勞、持之以恒的優良品質,用實際行動踐行工匠精神。可以培養園林專業的學生興趣愛好,鼓勵學生學習選修課程,比如插花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花型的了解、花型的選擇和搭配、花型的加工和修剪等基礎技能的同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學生在學校創業園創辦自己的“小公司”,成型的作品可以以適當的價格出售給有需要的人,方便了學校學生,也帶動了園林專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拓了學生的創業思路,當然也贏得了自己的啟動資金,這部分資金可以用來舉辦系部或者專業活動,一舉多得。可以跟隨教師隊伍,在承擔社會服務的過程中,組建包括教師、學生在內的班組,在園林測量、園林設計、造價、施工等方面,充分鍛煉學生,既加深了學生與老師的情感,又接觸了社會,學到了真正的本領。真正做到了做中學,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以老帶新,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新的知識,弘揚艱苦奮斗的工匠精神,一屆傳一屆,努力創建名師工作室或者創新團隊,做好做響自己的專業,努力在省內甚至于國內將自己的專業做強,提升學校知名度,從而加大專業招生數量,獲得社會認可。工匠精神下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路徑是多方面的,是學校、教師、企業、學生之間的高度協作和融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工匠之師”不僅講解書本知識,同時傳授職業技能;不僅引導學生服務國家、服務社會,同時培育學生修煉匠心、格物致知。一代傳一代,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李修松.用工匠精神引領我國職業教育健康發展[N].光明時政,2020-05-23(5).
[2]陳淑君.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研究[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9-12.
[3]江朝.“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對策研究[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19(9):99-101.
[4]周微,宋田田.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展研究[J].農村·農業·農民B,2020,524(1):45-46.
[5]葛明慧,張煌強.“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0(27):85-86.
作者:張士俊 郝轉 單位: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