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資本性質財務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
問題的提出
毋庸置疑,資本已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資本的無國界、無所有制、多主體和多形態特征漸次在人們心目中達成共識。這使我們想起西方學者對資本性質曾作過大量卓有成效研究的史實,由此平添幾分由衷的敬意。與此同時,反觀國內學者面對如此恢宏的資本涌動卻很少有人坐下來認真地研究其性質,以致給經濟學留下一片空白,免不了令人有所缺憾!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現象是,經濟學界出現使用資本一詞的熱潮。經濟學家作報告、寫文章使用資本一詞的頻率遠遠超過其他的經濟學術語,諸如:資本物和資本金、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資本經營和資本擴張、資本市場和金融資本等,簡直使人目不暇接,這和企業界“要不遺余力地尋求資本和運作資本”的口頭禪并無二致。
何以出現上述“資本使用其詞有余而釋其義不足的反常”呢?我們認為這還是與人們的傳統思想觀念有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到改革初期,資本一直是一個被我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回避的概念,人們不敢提及資本,或不愿加以細說,似乎資本一旦賦予其制度含義即為資本主義,賦予其人格含義即為資本家,賦予其實物含義即為吸收工人活勞動的機器,賦予其價值含義即為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既然大家都很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又何必去觸及這一條條“爆炸性的問題”呢?柏休斯用一頂隱身帽來追捕妖怪,而我們卻用隱身帽遮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由此否定資本的存在。這種自欺欺人的回避其實是一種理論上的無可奈何。
雖然我們一再回避論及資本,但在我們的現實經濟生活中卻出現了資本經營。資本經營這個概念在中國的出現,是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伴隨著由傳統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的轉軌,企業經營理論的發展而發展出來的。它經歷了兩次理論上的突破,即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營產品到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經營商品,再由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商品經營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經營。既然資本經營在我國已經出現,那么,作為其出現的前提條件——資本,理所當然地存在。
二、對資本的認識誤區
馬克思在對資本進行分析時,過多地側重于其作為一種制度,并從生產的角度認為借助資本的幫助進行的生產就是資本主義生產,從而給后人帶來諸多誤解,認為資本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中,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而產生的,并將隨著其滅亡而滅亡。
更為嚴重的是,資本常常與市場經濟相聯系,在某種意義上,兩者甚至等同起來。既然,我們否定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資本,理所當然,我們也就否定市場經濟,由此,導致我們幾十年不敢談論市場經濟,幾十年沒有搞市場經濟。改革以前,我們的經濟建設者千方百計地想回避市場,卻又不得不面對日益發展的市場,面對日益發展起來的市場經濟的成分,只好用商品經濟的字眼來代替。
然而,各種主觀偏見并不能阻擋市場經濟這一歷史潮流,事實上,市場經濟已在我們的社會里逐漸發展起來。終于,我們承認了市場經濟的存在,可是對“資本風暴”的到來卻始終難以接受。既然資本是與市場經濟相共生的孿生姊妹,市場經濟出現了,資本怎么就不應該出現呢?分析起來,還是我們的思想觀念太落后,受經典理論的束縛太深了。可是,對于那些以《資本論》如何云云為借口的人,我們不得不提醒他們,《資本論》是說過資本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制度的象征。但馬克思所批判的資本其實不是物,而只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更何況,馬克思并沒有否定資本作為一種物的屬性,而且,他在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過程中,事實上是把資本當成一種客觀存在的物來看待。資本作為一種經濟關系有其歷史短暫性,但作為一種增值物的存在往往是超越時空的。后人不察,只看到資本的社會性,而完全忘掉了資本還有物的屬性和增值的屬性,以至對資本的理解過于片面化了。
三、對資本的重新定義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不管是哪一位前人對資本的論述都離不開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特定背景,都不可避免地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性。而且,現代經濟的發展,資本的使用領域早已突破物質生產的局限,它不僅出現在有形實體中,也可以以無形資本、虛擬資本的形式出現。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資本重新定義。
根據馬克思的資本觀,我們可以把資本分解為兩部分,一部分包括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另一部分包括資本的所有權和作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如果著重資本的實物性,則指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如果著重資本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則把資本看成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工具,看成是一種制度的象征。
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對資本的認識必須基于這一特定的時代及所處的社會背景之上,也就是說,我們對資本的定義必須考慮到它的社會性。在本文中,將其稱為資本的特殊屬性。同樣,資本從有經濟、社會以來就一直存在,不受社會制度限制。這種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性,便構成了資本的另一種屬性,本文稱之為資本的一般屬性。
認識到資本的二重屬性,我們對資本的認識就更深一層,有利于揭示資本的本質,為資本作出更加準確的定義。下面具體論述。
所謂資本的特殊屬性,是指在特定的社會里,資本的所有權屬于誰即資本的歸屬問題,也即資本所有者依據資本所有權享有相應權利的屬性。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也就是擁有資本所有權的人,有權自主決定將資本投向何處、投入多少以及投入后如何實現收益等一系列決策,全然不受外人所干涉。雖然,有時資本所有者會把資本的管理權、經營權暫時轉到別人手中,但這并不會影響到其對資本最后去留的決策。
而資本的一般屬性是指資本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具有一定要實現價值增值的屬性。資本,與我們日常所用的機器、衣服等東西一樣,它具有物的屬性,其物的屬性可通過不同的形態表現出來,有時甚至就表現為一般的物。但是,資本又不是一般的物,作為資本,它必須投入到社會經濟體系中,參與社會生產或經營,才能體現其增值的特性。在這種意義上說,資本不是普通的物,普通的物也不一定是資本,兩者有著質的區別。而且,凡是資本,它就具有一種頑強的個性——不斷增值。哪個地方更有利于它實現增值或增值量更大,資本就會流到哪里,全然不顧階級性、地域性。事實上,資本就是按照這一規律在不停地運動著,不管這種運動形態是明顯的還是不明顯的,是被人們所覺察還是沒有被人們所察覺,客觀上這一事實是存在的。
與馬克思的資本觀相比,資本的一般屬性是相對于馬克思的資本的物質屬性(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勞動對象)以及產生剩余價值屬性的組合,而資本的特殊屬性則體現了馬克思的“資本是一種制度的象征”這一觀點,只是相比之下,這一概念更加擴大,更加具有普遍性,不再僅僅限于資本主義社
會所獨有。而且,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剩余價值這一名詞已被資本增值所代替,資本的所有者也不再僅僅是少數資本家,而是擴大到全體人民。但是,必須注意到,無論資本的所有權屬于誰,資本都具有不斷增值的屬性,從這一意義上,我們說資本的一般屬性不會為其特殊屬性所改變,資本的一般屬性是資本存在的前提基礎,也是資本的特殊屬性得以存在的保障。
綜上所述,我們可為資本作個如下定義:資本是社會經濟生活中能夠創造財富、實現價值增值的客觀存在,而且,由于其所處社會環境不同,所有權歸屬不同,使其價值增值具有不同的內容。
四、研究資本的意義
1.過去,我們把資本的存在看成是剝削,完全否定資本在經濟中的作用,而且,把與資本息息相關的市場經濟也拒之門外。通過對資本本質的認識,我們才明白資本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并不存在所謂的姓“資”姓“社”問題。在社會主義國家里,資本一樣存在于經濟生活中,更為重要的是,市場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同樣需要通過市場發展經濟。
2.受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我們過分強調資本的特殊屬性,爭到了資本所有者的權力,卻看不到資本的一般屬性,不知道該怎樣有效地使用爭到屬于自己所有的資本,而使得資本的權力、資本的效益連同資本本身,都統統被白白地浪費了。這種錯誤導致大量資本的流失,尤其是國有資本的流失。通過對資本二重屬性的認識,我們便能在承認資本的特殊屬性存在差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資本的一般屬性,那些國內私有的、國外的資本,雖然其屬于私有資本,但是都可以增值,可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利用資本便是引進外資,優化資本結構,進行資產重組。
3.搞清楚資本的真實面目,有利于我們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劣勢企業的解困、優勢企業的擴張、企業組織形式的不合理以及產權結構的改善,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資本和資本經營。對于企業家來說,認清資本的本質,有利于把自己轉變成為資本經營家,以便充分利用資本的威力,更好地為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