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析我國醫藥行業并購發展態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全球五次并購浪潮推動國內醫藥行業并購跳躍式發展。在良好的充滿挑戰的環境下,我國醫藥行業呈現出了高速增長中伴隨失衡的勢頭,并逐步由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競爭階段發展。在進入后并購時代時,更要掌握醫藥行業并購的發展態勢與規律,理性對待醫藥行業的并購行為。
企業并購是企業兼并與收購的統稱,是為獲取其他企業的控制權而進行的產權交易活動.是市場條件下企業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有效利用規模經濟、實現生產與資本的迅速擴張的重要手段。對于集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和長周期特點于一身的醫藥行業,并購無疑是最便捷的實力擴張、抗衡對手的途徑。
自2002年以來.在國內經濟政策與國際醫藥行業發展態勢的推動下.我國的醫藥行業進入了并購高潮期。國外大型制藥巨頭相繼進入中國.競爭壓力促使國內本土藥企并購年年攀升。然而.建立在薄弱基礎上的高速擴張在提高國內醫藥行業集中度的同時.必然也會帶來醫藥行業的失衡現象。依據目前的發展趨勢.掌握醫藥行業并購的發展規律.理性對待醫藥行業的并購行為是后并購時代的重點。
1.我國醫藥行業并購的動因及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醫藥行業的并購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80年代前的行政性關停并轉:第二階段為企業改革初期的半企業性、半行政性的企業聯合、兼并、收購:第三階段為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之后,以公司形態為特征的醫藥企業并購。整個發展歷程凸顯出中國特色.并購的發展態勢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
第一階段的行政關停并轉處于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醫藥企業要進行資產重組都要經過國家的行政調控.這段時期的特點是行政的強制性和資產的無償劃撥,醫藥企業并購僅僅是國家在探索經濟發展道路時期的經濟體制的產物。1963—1964年間,在中央政府統一領導下,實行了試辦國家托拉斯行政性企業重組.這是醫藥企業的第一次并購。中國醫藥工業有限公司(前身中國醫藥工業公司),就是1964年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試辦的12個全國性專業公司(托拉斯)之一,成立當年.公司接管了全國187個生產企業,成為統一管理全國醫藥工業的經濟核算和計劃單位。
第二階段的企業改革初期的半企業、半行政性的醫藥企業聯合、兼并、收購,建立在市場驅動的基礎上。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開始復蘇.計劃經濟和時期留下的許多技術設備落后、不適合市場發展的問題企業亟待整頓。在保定和武漢兩個城市的帶領下.出于“扶持先進,淘汰落后”的目的,掀起了第二次并購熱潮。這段時期的醫藥企業并購開始向兼并地區和行業跨度廣、兼并規模大、以擴張和提高競爭力為目的的規范化兼并過渡。1989年2月1913出臺的《關于企業兼并的暫行辦法》,有效地規范和指導了當時的醫藥行業并購活動
第三階段始于1994年.以“增資、改造、分流、破產”為特征的“優化資本結構”在試點城市推行,發起了全國以公司形態為特征的醫藥企業并購浪潮。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是觸發這一時期醫藥企業并購熱潮的主要因素,全國范圍的國有醫藥企業改革、被市場淘汰的落后醫藥企業的破產等,在資本結構全面調整的浪潮中一蹴而就。隨著公司制企業的發展和證券市場的逐步規范化.我國出現了公司形態通過股權交易進行的企業兼并與收購現象,這段時期的醫藥企業并購方式呈現出多樣化、證券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我國醫藥行業的并購重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呈現出快速、平穩的增強勢頭,國企改革、轉型為醫藥行業并購提供了契機。自2001年底中國人世后,我國醫藥行業并購市場更加活躍。2002年底,中國華源集團重組上海醫藥集團.掀起了國內醫藥行業重組的新高潮,全年共淘汰掉國內1000家醫藥企業。在2003年醫藥行業的強勢并購、重組之后,2004年繼續上演并購、重組的故事。并出現了新高潮:國藥控股~致、云藥,華源并購北藥,華北制藥攜手帝斯曼、中信集團控股哈藥集團,華潤集團收購東阿阿膠等.國有大型企業進行的一系列的并購、重組特別引人注目.國內醫藥行業的大鱷正逐步形成。
2005年是醫藥行業并購發展的一個轉折期,行業并購出現走低的趨勢。主要是2005年和2006年,政府出臺的醫院藥品招標、藥品降價、延長新藥審核期等政策,對醫藥企業并購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加上三九系和華源系的相繼崩塌.給整個醫藥行業的并購打了一劑降燒針,新華信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公司將其總結為醫藥企業“后并購時代”。
從我國醫藥行業整體的并購歷程來看,三個發展階段分別處于高度計劃經濟時期、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時期的經濟政策迥異的背景下,無論是并購的性質、并購的動因還是并購的手段都大相徑庭:從強制性的行政調控發展到市場調控;從行政目的發展到以適應國際市場為目的:從資產的無償劃撥到現今的比較規范的股權交易。僅40年的發展歷程,這樣的跨度著實讓人驚嘆。早期的并購主要是受經濟政策的影響,到了后期尤其是人世后,醫藥行業的并購態勢對當時市場特別是世界市場動態的敏銳度節節攀升。當然,跨越式的發展速度也會帶來一系列隱患:國有企業的計劃經濟思想積淀、相關政策的滯后以及普遍存在的底子薄、缺乏可調控資金、盲目并購等,這些都在近期出現的三九系、華源系和東盛系的相繼崩塌中受到警示。
2.我國醫藥行業“后并購時期”發展的影響因素
(1)微觀環境。
缺乏自己的產權新藥仍是現今我國醫藥行業的主要缺陷,研發新藥是我國醫藥行業對抗外來競爭的出路,但若是要增加研發投入,客觀上要求企業具備定的規模來承受相應的技術研發成本和風險。國外醫藥巨頭的新藥研發投入在銷售額中的比重一般在13%~15%.這筆費用對于國內的大型醫藥企業來說是遙不可及的.面對全球醫藥市場的競爭壓力催促著國內醫藥行業提高集中度,加快并購步伐。
這幾年我國醫藥企業普遍實施一味做大做強的擴張計劃,爭相搶食來不及消化,使得醫藥行業出現集團內多種企業文化整合困難、分散的下屬公司管理混亂、并購前對被并方預期過高、資金周轉障礙等問題,為以后的行業發展留下了許多并購后遺癥。癥疾累積多了必然會出問題,三九、華源和東盛都因出現資金鏈斷裂而陷入危機。三大派系的相繼塌臺給各大并購派系敲響了警鐘,許多醫藥類公司近期已經表示,希望以內涵式資源重配、資產重組、架構重建去爭取投資效益的最大化。
媒介帶來的輿論壓力。對于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產生著越來越巨大的作用。醫療事故的頻頻報道、非法疫苗的現場追蹤、對藥價虛高的內幕披露、對虛假廣告的評論,這一切都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對藥品、醫療器械生產廠商和醫療單位的信任危機。牽一發則動全身,加強對于集團內部各公司的管理整合將成為后期的重點。
(2)宏觀環境。
2004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對醫藥行業實施了較大的調控,比如GMP和GSP認證、對部分藥品限售和限價、出口退稅率降低、藥品招標、加強環保、醫療改革、藥品召回制度等,近期國家發改委還啟動了第十九次藥品降價。政策的變化使得很多藥企成本提高,風險加大,利潤下降,由于原材料、能源價格的持續上揚,減緩了醫藥企業的資本積累,這些將放慢醫藥企業的并購步伐。國家出臺的《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自2006年9月8日起實施,也將影響國內醫藥行業并購模式。
而全球經濟全面復蘇、中國經濟持續保持高增長趨勢、美國有望放寬我國植物藥的引進、許多國家對中藥的認可,整個世界經濟發展,都顯現出有利于周內醫藥行業拓展、壯大的美好景象。同時國內醫藥市場的發展也呈現出喜人的局面,在過去十年,醫藥行業平均增長速度為17%,遠高于GDP增長率;據估計,2010年藥品市場容量預計將達到5000億元,2020年預計將達到10000億元。醫藥經濟積極的發展又從另一方面促進了國內醫藥行業的并購,使得醫藥行業在后并購時代仍不愿放慢并購速度。
(3)國際的整體發展態勢。
從世界范圍來看,全球醫藥行業已進入第五次并購浪潮,呈現出并購金額驚人、規模巨大、行業內和跨行業的優勢企業間并購盛行以追求“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為目的、跨國并購白炙化、并購多元化的特點。如強生公司(John—son&Johnson)收購TransForm制藥公司,諾華公司fNovaai~收購德國的非專利藥企業Hexal公司和美國的非專利藥企業EonLabs公司等。隨著中國融人世界經濟步伐的加快,尤其是過渡期后的金融業的開放,為外商的在華并購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渠道,中國這個極富吸引力的大市場必然成為世界醫藥巨頭爭奪的目標,中國醫藥集團無論是聯合抵抗還是加盟世界制藥巨頭提升層次,都會帶來國內醫藥行業的變化格局。
3.我國醫藥行業并購的發展目標及趨勢分析
隨著全球經濟形勢、國內外的政策以及企業內部結構的變化,我國醫藥行業進入后并購時代后將走得更穩固,更謹慎。
(1)派系之間將出現強強聯合。
醫藥行業的強強聯合,不僅是國際醫藥企業并購的特點,也是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的需要。全球經濟一體化,企業面對的不只是國內同行的競爭,更要面對來自國際的強大競爭。國際醫藥大型企業的強強聯合帶來了不可逾越的行業壓力.國內醫藥集團強強聯合的壟斷時代必將到來。這種勢頭已經顯現,近期華潤已將華源的70%股份攬入懷中。
(2)醫藥并購派系更重視內部的整合。
盲目的擴大規模給眾多醫藥并購派系埋下隱患,三九、華源和東盛相繼出現的嚴重資金鏈斷裂都讓公司出現財政危機。經歷了一場并購戰役后,很多醫藥企業將注重內部協調整合,如豐原集團主導的“內部并購”案例:一致藥業收購國藥控股廣州公司,通過對內部企業進行重組、協調、瘦身,越過整合風險期,重振雄風,迎接下一輪并購潮。
(3)大型集團開始涉足醫藥行業。
醫藥行業這個誘人的高產出、高準入門檻的朝陽產業.無時無刻不刺激著業外的眾多企業。并購是進入醫藥行業的捷徑。最近行業正處低迷狀態,正是并購的好機遇,很多等候已久的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開始蠢蠢欲動。2005年9月29日,聯想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弘毅投資與南京先聲藥業簽約.以2.1億元收購先聲藥業31%的股權。
(4)外資在華醫藥行業并購加速。
國際醫藥集團的胃口擴展到全世界,對中國的廣闊市場早已虎視眈眈,但先前由于中國醫藥市場比較散亂,且缺少自己獨創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很多外企都處于觀望狀態。現今并購提高了國內制藥行業集中度,很多外企早已有所行動.大多是看重市場占有率高的品牌和大企業的市場終端,如帝斯曼注資華北制藥集團;美國華平資本投資哈藥集團;博士倫2億美元收購福瑞:德國拜耳以12.64億元收購了東盛科技旗下的啟東蓋天力三大非處方藥(OTC)品牌等。隨著國內藥企的日益壯大,有市場價值的藥品和企業的涌現,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外企在華并購將加速增長。
(5)新藥研發將主導并購“內核”。
以往的并購大多是出于擴大規模、控制產業鏈,或是以某成熟品牌作為并購核心。現在國內藥企的主要西藥產品仍然集中于非專利藥,專利藥領域依然由進口藥和外資藥企的產品所占據:國內藥企的規模雖然有所擴大,但在資本實力和技術實力方面還有不小的差距當國際藥企在專利藥方面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新藥研發能力將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6)并購向多元化發展。
現有的七大派系中,許多派系內部結構是多樣化的,以復星系、遠大系和華潤系為代表。現在醫藥企業并購更多的向多元化發展,一方面是由于很多有實力的企業有意通過并購進入醫藥市場:另方面也因為醫藥行業的研發歷時長、成本高,需要其他行業大量資金的輔助。
4.結語
從整體上看.醫藥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展情況良好,未來發展前景也很看好。但競爭力不強是我國醫藥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并購成為應對國際醫藥企業“侵入”的主要手段,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與危機。醫藥企業需要理性對待并購,未來的并購發展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