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推行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1.1學生角度
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經濟法課時比例少內容多,學生因為非法學專業(yè),對課程不夠重視。但是之后在大二、大三階段的專業(yè)課卻需要經濟法知識理論的儲備,學生基礎不牢,導致之后專業(yè)課的學習需要耗費更多時間、更大精力。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并不能按照學校給學生定下的教學計劃進行。
1.2教學角度
(1)教師方面。在實際課程教授過程中,教師的授課方式普遍是“填鴨式”教學,有的教師的講義多年不變,枯燥無味,師生缺乏溝通與交流,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教材方面。大多經濟法教材仍是以較強的法學理論為基礎,術語晦澀難懂,學生無法理解教材內容,缺少學習興趣,教材應用不到位。
1.3社會角度
高職院校計劃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高技能人才”,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立。而高職院校普遍實施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所增加的實訓與實習環(huán)節(jié),并未起到很大作用,因為整個教學模式仍是以理論知識的講述為主,不能達到企業(yè)對技能與技術的要求,缺乏競爭優(yōu)勢。對案例進行分析是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最大區(qū)別,案例教學的主要特點是案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案例分析過程中的思維模式,積極主動學習法律法規(guī),掌握論證方法,鍛煉口語與書面的表達能力,做到理論與實際兼顧,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立。
2案例教學的前期準備
(1)真實性。案例最好來源現(xiàn)實,將法律生活化,引導學生將理論帶入實踐,加深理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實用性。(2)典型性。典型代表案例會與法律知識點密切聯(lián)系,加深學生對法學原理概念的理解。并且要難度適中,過難則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針對性。符合教學內容,最好選擇熱門案例,學生更有興趣,便于實施教學計劃。
3案例教學的課程實施
3.1講解式教學法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首先講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理,通過對案例的講解,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但是這種方法理論性過強,經常會造成“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學生和教師交流少,學生學習效率低,往往達不到教學目標。
3.2教師啟發(fā)誘導
課程中,教師預先講解容易理解的案例,通過案例講解基本的概念與原理,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在一個新的案例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例如,在講解合同法合同的訂立時,先給出一個案例:“甲向乙發(fā)出一份要約,擬以1萬美金將一部汽車賣給乙,乙在看到甲的要約前,丙去信表示愿意以1萬美金購買其汽車,甲拒絕把車賣給丙,于是丙起訴到法院。”然后提出問題“:丙可以勝訴嗎?”學生會發(fā)出不同的質疑。這時,教師就要對“要約是以訂立合同為目的,內容須具體和確定,像特定人發(fā)出;要約邀請并非以訂立合同為目的,內容不一定是具體和確定的,也不一定是向特定人發(fā)出”作出講解,并再舉幾個例子,要學生分辨是要約還是要約邀請。這樣學生就會對法律基本概念留有印象,加深理解。
3.3小組討論模式
在學生對法律原理和法律概念有了基本的認知時,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給出一定難度的案例,分派小組選出小組長進行討論。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引導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提出自己的意見與見解。討論結束后,由小組長總結陳詞,其他小組可以提出質疑,進行點評。最后,由教師對每一小組進行點評,給予中肯的評價,并通過案例對所要傳授的知識點做進一步講解與歸納。分組討論的形式不僅可以促使學生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點,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
4案例教學結合其他實踐方法
4.1觀摩法庭方法
學校同司法審判部門溝通聯(lián)系,挑選典型性和有針對性的案例,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真實而嚴肅的環(huán)境會使學生了解一個全面的訴訟庭審程序的流程和訴訟的行為技巧,體會訴訟主體在其中所應盡到的責任與義務等,并且會牢記此案例所針對的法律知識。觀摩結束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討論,交流所思所得,由教師做最后總結。
4.2模擬法庭方法
模擬法庭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方式。例如,在教師講解完消費者權益相關法律條文之后,教師選擇一個典型的案例,如:原告蔣某因與被告L化妝品有限公司、S環(huán)球購物中心發(fā)生消費者權益糾紛,像X省X區(qū)人民法院提出訴訟。教室模擬法庭現(xiàn)場,學生親身上陣,扮演審判長、書記員、檢察官、原告、被告、律師等角色,仿照庭審流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撰寫起訴書、答辯書、判決書等,對案件進行審理。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和學生發(fā)表見解,作出點評。這種教學活動的優(yōu)點在于“真實”的環(huán)境,不僅鍛煉學生的組織領導能力、溝通與交流能力,而且要求學生積極主動的收集證據(jù)、自行組織分析討論案情、掌握相關法律條文、熟悉庭審流程,達到自身技能、職能與智能的提高。
5撰寫案例分析總結報告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其起著非常重要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在對一個案例分析討論之后,教師要對學生的思路、觀點、論據(jù)以及口語表達能力等作出客觀的評價,給予鼓勵。并且再次強調該案例所應用到的概念與理論,指出難點與重點,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鼓勵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對分析討論過的案例進行書面報告總結,既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也促使學生主動溫故案例中涉及到的經濟法理論、概念、法規(guī),總結案例分析技巧,以便日后可以舉一反三,對解決實際問題大有裨益。在經濟法課程中適當應用案例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幫助記憶與理解法律概念、理論。在教學實踐中,不僅是教師,學生自己也可以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為高職院校培養(yǎng)高技術應用型人才起到很大幫助。
作者:司穎雪 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