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經濟學基礎課程改革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大多開設在第一或第二學期,其目的是向學生介紹市場經濟的運行體制。由于體制轉變等原因,該課程在開設之初幾乎是按本科院校的教學要求在組織教學。雖然經過這么多年的改革探索,該門課程的改革上取得了不少業績,但由于課程內容繁多、課時有限,造成任課老師對教學內容把握偏差大,大多數高職院校在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內容老套以及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
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要實現何種目標,恐怕很多任課老師沒有思考過這一問題。絕大多數任課教師本著完成教學任務的精神,重點放在如何按現有教材安排教學內容上,沒有全面思考這門課程學下來,學生能學到什么知識,要實現何種目標。經濟學基礎內容包括微、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微觀經濟學主要介紹的是微觀經濟主體的最優化行為,即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而宏觀經濟學則是從國家經濟層面來思考如何使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平穩、經濟增長、就業充分、物價穩定等。很多教師都能講清各部分的目標,但是從課程全局來看,沒能弄清學了這些內容后能干什么。雖然很多學者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純理論性課程,但筆者認為其在現實中的應用相當廣泛,應該要讓學生了解價格變動背后的動力,成為精明的消費者、投資家、企業家等才是我們的教學目標。總而言之,應該做到“學以致用”。
(二)教學內容老套
絕大多數高職經濟學基礎教材都沿用了高鴻業等主編的體系。這類教材體系完整、資料全面、理論水平高,微觀部分從經濟學定義、均衡價格,到消費者、生產者理論,再到市場類型以及市場失靈等問題給予全面分析;宏觀部分則從GDP的核算、國民收入分配,到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與就業等問題作了詳細介紹。這個體系把經濟學知識介紹得面面俱到,適用于本科或研究型學生的學習,但是并不適合高職專業的學生。一是由于高職專業的學生數量分析能力不強,很難適應其中大量的數理分析,二是這個體系內容太多,全部講下來,整個課程至少要安排80學時以上,而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經濟學基礎課程學時數不超過54課時。因而應該對老套的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刪節,以達到高職的必需、夠用的要求。三是具體案例等跟不上經濟實踐步伐,無法解釋現實經濟現象,不能適應社會經濟變革的要求。現有很多教材中所舉案例來自國外的經典案例,很少把發生在身邊、國內的經濟案例引入教學中來,無法讓學生深入體會自身所處的經濟環境。
(三)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方式不具有啟發性
本課程在教學方法、教學方式上基本與中小學的灌輸式教育無異。任課老師仍用灌輸方式向學生介紹各種定理理論、各種經濟知識,基本上忽略與學生的交流,無法實現雙向互動。在案例等知識的講解上,教師把重點放在了知識點的講解,卻忽視了案例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不能啟發學生自我思考自身經濟行為。
二、高職經濟學課程改革原則
在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符合高職的教學理念,嚴重影響和制約著教學效果,因而有必要對高職經濟學基礎課程進行深入改革,從而推動商業意識的傳播,促進創業理念的提升。針對高職的特點以及經濟學的理論性與應用性,筆者認為,高職經濟學課程改革應該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理論必需夠用原則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順應時代要求,近些年得到快速發展。為保證職業教育中實踐教學的比例和完善職業教育特色,提出了“理論必需、夠用,重視實踐“的高職教育發展原則。1991年國家教委印發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專科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就提到,基礎理論的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在之后的各種文件和高職教育研討會上,都提到了必需、夠用原則,從而確認了高職基礎理論教學的必要性。經濟學基礎作為高職經管類各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也應符合高職教學的基礎原則和規律,做到“理論必需、夠用”。
(二)商業意識導向原則
我國順應市場經濟的潮流,已經建成市場經濟體系,價格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推動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市場經濟是高度發達的、與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大商品經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經濟資源商品化、經濟關系貨幣化、市場價格自由化和經濟系統開放化。商品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經濟活動都是為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要想在商業社會中站住腳,成為成功的商人,就必須懂得商品經濟體系的運行規律。面對各種商業機會,商業從業人員應該具有商業意識,從而把握市場脈搏,獲得成功。商業意識是一種能夠貫徹于商業的諸多環節的思維想法,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商業上超前的意念和想法,通過對商業未來的展望,和以往商業經驗的利用,從而取得相應的利益。通常認為商業意識包括市場洞察力(發現商機或者發現問題)、反應能力(制定相應策略)、執行力(策略制定后強大的后期執行能力)三部分的內涵。由于我國中小學教育基本上沒有商業意識的培養,因而經濟學基礎課程承擔著向學生介紹這些基本規律的任務。這個任務要和商品經濟條件下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對于高職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商務類專業的學生,核心思想是要讓學生能在商品經濟大潮或者市場經濟體系中自由翱翔,就是要用商業意識去武裝學生們的頭腦,使學生們能了解經濟運行規律,把握經濟運行動態,具有洞察商業機會的眼光。因此,經貿類、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應該要以商業意識為導向,而經濟學基礎則承擔著落實商業意識的首要責任。
(三)能力培養本位原則
高職經濟學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商業意識培養要求我們具有市場洞察力、快速反應能力以及執行力。根據這些能力的要求,經濟學基礎課程重點要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將每一單元界定相應的能力標準,使能力培養有相應的載體。
(四)緊密結合實際原則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被很多學者歸為純理論課程。對于這種歸類方法,筆者認為是有偏見的。筆者認為,該門課程雖然理論內容比較多,但是這門課程卻可以指導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課程內容中,微觀部分可以指導個體經濟行為,如消費是否合理、機會成本高低等,也可以幫助經濟體認識周圍的經濟事物。宏觀部分則主要是講政府對經濟的調控,對于經濟體的投資行為等有重要指導意義。這些知識在學生走入社會后遲早都會碰到,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因此在講授經濟學課程時,特別是針對高職類學生,我們并不需要那么多數理的分析研究,更需要的是要結合實際,把能夠用于個體的經濟知識傳授給學生。
三、高職經濟學課程改革內容
談到高職經濟學改革時,很多學者從各自的教學需要提出了諸多改革方案和意見。比如,要求將課時增加到72(周4課時)課時以上,要求介紹近現代經濟學流派,甚至要求進行雙語教學等,這些方案或意見或許有用,但筆者認為并不實際。筆者從實際出發,認為當前的高職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應該壓縮教學內容,修正教學方向,調整教學方法,結合現實案例來實施。
(一)壓縮教學內容
傳統的經濟學課程將所有微宏觀章節包括在內,如果要完成所有教材內容,那么所需要至少總課時72節以上。然而,高職的理論課程都被要求壓縮,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經濟學基礎的課時安排在54課時以下,肯定無法完成傳統教學中的教學內容。因此,有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壓縮。壓縮原則上不能破壞經濟學體系,其次教學內容應基本完整,最后教學內容都是理論必須。因此在高職教學內容中,微觀部分重點介紹經濟學的定義、均衡價格及彈性、消費者行為、生產者行為等知識;應考慮刪除的內容有:動態均衡、福利經濟學、分配理論等,簡略介紹市場理論和微觀經濟政策理論。在宏觀部分,重點介紹國民經濟核算、宏觀經濟模型、通脹與失業以及宏觀經濟調控理論,應考慮刪除的內容有各種消費理論(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等),開放條件下的經濟模型等,對于其他新學派的觀點和知識都無須在高職經濟學基礎中作詳細介紹。
(二)培養商業意識
筆者認為,經濟學的教學重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商業意識。因此在經濟學基礎的教學中,要將這種觀點體現于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上。傳統的教學重點在于介紹各章節的基礎知識以及一些新的概念等,缺乏對這些知識背后的動力的解釋,即商業利益是推動各行為主體采取行動的根本原因。要培養商業意識,要從商業和商人的角度,來介紹各種理論的出發點和應用以及如何去利用這些知識,使自身的利益或福利水平提高。比如,在介紹影響商品的需求因素時都會講到偏好、收入、相關商品價格等因素。在這里,相關商品價格就是一個培養商業意識的一個很好知識點,商品之間的替代和互補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應用。我們可以用性能相當但價格更合理的商品來替代另一種產品,此時消費者的福利水平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可以省下一些貨幣。舉例來說,摩托車和電單車作為上班交通工具是相互替代的。在當前經濟條件下,電單車就是一種更好選擇,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電單車流行、銷量日增原因,是經得起理論考驗的。再比如講消費者行為,一定要講到消費者行為差別明顯,女性喜歡流行的、時尚的商品,而且也愿意花大價錢消費,主要是因為女性認為流行和時尚的商品的邊際效用高。這也是俗話說的女人的錢好賺的原因。從商人的角度來看,以后同學們經商做生意也可以考慮經營女性商品。在講廠商理論的時候則更要體現商業意識,傳統理論主要介紹企業的生產函數以及企業的生產成本等,這些知識只要稍稍介紹一下,而重點要放在當前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原因上。傳統的書籍出版業、運動品牌實體店等在萎縮,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電子商務這種交易方式改變了傳統利益格局,從傳統的多級代銷轉為真正意義上的直銷模式。這種模式削減了中間商,使生產商和消費者能從價格的下降過程獲取利益。這也是電子商務發展迅速的根本原因。具有商業意識,人們才能更早發現商機。因此培養商業意識,關注利益背后的動因,應該是經濟學教學的方向。
(三)調整教學方法,以啟發式教學為主
經濟學基礎是一門以思維和意識為主要培養目標的課程,應該以啟發式教學方法為主,引導學生思考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由于各種原因,中小學階段的灌輸式、應試教育等仍然在高職、本科院校盛行。很多學生仍然習慣于中小學階段的題海戰術等教學方法,這一類的教學方法無法適應高職經濟學教學目標的要求。經過近十年的教學實踐,對于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探討,筆者認為,經濟學教學方法可以把提問式、案例式、實驗式、考察式等方法結合起來啟發學生思考,從而達到培養商業意識之目的。
(四)結合現實案例
案例教學法普遍使用于理論課程教學中,能讓學生切身體會案例中的事務,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經濟學基礎課程源自于西方經濟學,課程體系、教材案例有明顯的粕來品的味道,可以理解,但畢竟不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案例。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反映經濟規律、現象的案例多如牛毛,有很多案例成為人們的口頭經典。雖然有些教材引入了一些案例,但是沒有對其進行歸納,案例論題論點都不明晰。其實,經濟學基礎課程可以引入日常發生并隨處可見的案例。筆者在經濟學基礎的教學過程中,就是從日常生活早餐是選擇豆漿或牛奶開始,說明選擇與利益關系,從而引導出經濟學的定義;接著以蘋果和梨的替代關系說明替代品價格對于商品需求的影響;再以商品新鮮程度不同而有價格差異說明商品的價格彈性;以女性對時尚、流行產品的喜愛以及男性的無動于衷來說明人們消費過程中獲得的效用不同;以電子商務發展起來的直銷模式來說明廠商理論,并提醒今后創業方向上實體店等都會面臨強烈的電商競爭,等等。
作者:湯健雄 單位: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