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綠色會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綠色會計,也叫環境會計,是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下,將會計學與自然環境相結合,采用多元化計量手段,以相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關系,并通過會計特有的方法,對企業給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帶來的影響進行計量、報告和控制,反映企業經營活動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從而找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最佳結合點,以實現企業盈利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從18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日益先進的現代工業在為人類社會提供豐富物質產品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把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基礎上,自然資源長期處于被極度開采的狀態,從而使能源緊張,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縱觀全球,人類社會發展所依賴的物質資源基礎和生態環境,已呈現出日漸衰竭的征兆,這不僅動搖了國家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制約了經濟發展,而且使人類和自然、生態和經濟出現了緊張局面。為解決這一矛盾,部分西方經濟學家、環境學家、社會學家和生態學家自20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著手研究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于是綠色會計應運而生。
二、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綠色會計
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人類與其所處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對立統一、協調共進的動態過程。在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工業化進程中,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人口的劇增造成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濫用,不僅透支了子孫后代的生存資源,也已經影響了當代人的生存環境。為了能夠實現人類持久地健康發展,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選擇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對傳統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修正所確立的一種發展模式。它不是主觀臆斷的產物,而是一種必然的歷史選擇,是基于對人類、環境、經濟密切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這一觀點認為,要使經濟、社會能順利發展,就必須要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以保證經濟、社會和環境能夠真正實現長期的和諧統一。可以說,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綠色會計得以建立的必要前提,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綠色會計也就失去了理論支撐。
綠色會計是可持續發展會計。它將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納入了企業會計核算體系,從而使自然資本和社會效益在企業的活動中通過會計工作反映出來,便于評估企業的資源利用率和社會環境代價,使環境保護不是企業的一種被動壓力,而是企業的主動內在行為,從而有效引導和管理企業走環保之路。
三、實施綠色會計的重要意義
(一)實施綠色會計是我國環境現狀提出的要求,是加強環境保護的需要。現行的經濟政策、會計法規未將環境資源列入核算范圍,如果扣除自然資源損耗及環境污染代價,我國每年GDP的增長幅度很可能會大大降低,甚至出現負增長。特別是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體系缺少對環境、資源的核算內容,我國資源產品的價格未將資源、環境成本計入在內,這樣在國際貿易中我國的資源成了可以廉價出口的商品,雖獲得暫時利益,但無疑會損失我國長遠發展的利益。生態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不能無限制地開采和破壞生態資源,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對生態資源的存量、流量進行測算、計量、評估和對比。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綠色會計逐漸受到重視,它能夠引導和監督企業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活動保護資源,維護生態平衡。
(二)綠色會計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會帶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并能產生良好的效益,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聯系在最初階段卻表現的與實際情況相反,似乎經濟效益的取得是建立在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基礎上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會逐漸顯現出來。作為盈利性質的企業很難將眼光放的如此長遠,即使有一部分企業認識到這一點,生態建設和綠色會計持續運作模式單一,靠一個或幾個企業的努力也是難以實現的,因此,需要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三)綠色會計是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和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的要求。傳統的企業發展模式是高投入低產出,這必然造成過度開發和消耗資源,而由此產生的高污染低效益也必然造成生態環境補償能力的嚴重滯后,這些都阻礙了企業自身的發展。這就需要企業將過去單純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轉變為追求經濟、社會、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同時,對企業的廢棄物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等進行反映和控制,計算和記錄企業的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向外界提供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從企業長遠利益看,只有增大環保投入,重視綠色會計,才能始終保持競爭的優勢。
四、我國實施綠色會計的具體措施
(一)以可持續發展觀作為綠色會計的指導思想。我國對綠色會計的研究還僅限于在傳統會計上的局部創新,尚未系統地從經濟、生態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中對綠色會計進行實證性、規范性的深入研究與可操作性實踐。因此,應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將研究視角從單一的會計學領域轉移到環境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與會計學有機結合的研究與應用上來。
(二)修改會計法,在會計法中增加相應內容。將綠色會計的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以法律形式確定它的地位和作用是將其付諸實踐的強有力手段。自然環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資源,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都有使用環境的權利和保護環境的義務。如果企業的經濟活動破壞了自然環境,就應按照相關法規的規定加以賠償,從而使經濟利益流出企業。企業的環境行為后果納入會計核算系統后,環境事項就能通過財務報告得到真實的反映。為此,應該進一步完善會計法、環境法規,使綠色會計內容納入會計法,這是實施綠色會計的根本法律保障。
(三)進行綠色會計試點工作。在加大綠色會計理論研究及實施力度的基礎上,遵循由簡入繁、從易到難的原則,從相對明確、簡單和易于了解的綠色會計核算科目入手,在部分地區、部門試行。結合具體情況,對不同的產業、產品,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時期選擇不同的核算內容和標準,在取得切實可行的經驗之后,再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廣實施。
(四)以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綠色教育。綠色會計問題不僅是一個會計問題,更是一個可持續發展問題。要實施綠色會計,僅依靠價格機制、產權制度、環保法規等經濟與法律措施是不夠的,還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的道德觀與價值觀為核心的文化機制的自律與促進。這就需要以多形式、多渠道開展綠色教育,增強全民族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參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