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管窺交通管理的智能和人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國智能交通的研發、應用起步較晚,至今只有十幾年的時間,但是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加快智能型交通的發展”,將ITS作為優先領域予以重點支持。并相繼成立了全國智能運輸系統協調指導機構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多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從九五到十一五期間,我國智能交通系統從概念、理論研究和戰略框架及標準的制定,逐步進入了實質性地開發和應用試驗階段,在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先后實施了“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開發和示范工程”、“現代中心城市交通運輸與管理關鍵技術研究”等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綜合智能交通技術集成應用示范”重大項目,確定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10個城市作為示范城市和重點開展國家高速公路網聯網不停車電子收費和服務應用示范。使群眾切身感受到了智能交通系統所帶來的便利。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交通領域863計劃瞄準國家智能交通技術發展熱點問題,在智能車路協同、區域交通協同聯動控制等關鍵技術方面將有重大突破并將取得具有應用價值的重大成果。隨著我國“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網的建設,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交通系統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指引下而基本實現。
2.對我國發展智能交通系統的幾點建議
我國ITS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也存在一些應當注意和改進的問題。本文僅從立足我國國情和人性化管理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2.1ITS的研發、引進和應用必須適合我國國情
我國的基本國情首先就是人口眾多,這就決定了我國ITS應用環境與國外有很大不同。當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正在積極穩妥的向前推進,大量農業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不斷擴展和新城鎮的興建使智能交通設施的安裝和使用都受到一定影響,不斷膨脹的城市規模與不斷變化的路網結構使得城市道路基本信息缺乏完整性與準確性。加之近幾年我國私家車數量的不斷增長,以及非機動車輛比任何國家都多的特點,混合交通復雜、嚴重,使得很多在國外應用良好的系統,如SCATS、SCOOT系統引入后,不能很好地發揮其功效。因此在研發、引進和應用ITS技術和產品時,必須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在基本建設包括基本交通建設與ITS同步發展中突出和實現中國特色。
2.2ITS的研發、引進和應用必須堅持以人為核心
對智能交通發展的核心及本質目標,歐洲、美國、日本均提出了類似的看法,即:各類交通參與者(管理者、運營者、出行者等)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均可以在合理范圍內獲得其合理需求的信息,以便其科學合理決策、高水平運營、安全、高效出行。就目前我國的ITS應用現狀而言,其服務對象主要是運營者、駕車出行者和交通管理者,而對于其他出行者包括非機動車出行者、步行者特別是老弱病殘者服務較少。比如,針對目前的交通狀況,提倡綠色出行和低碳出行,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公交優先已成為上上下下的的共識。作為ITS重要組成的公共交通系統如能得到優先發展和應用,無疑將大大提高公交運輸率。再比如,我國廣大群眾的傳統代步工具是自行車(包括電動自行車),理應納入ITS服務的內容,但是有的城市卻取消了非機動車車道、不應該限制而限制非機動車上道以及占用盲人路等,侵害了這些出行者的“出行權利”;過去,國家領導人出行要封路,這實際上也是漠視老百姓的“出行權利”,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此進行了改革,深得民心和擁護。美國運輸部2006年8月公布了《ITS應用于協調和改善福利運輸——改善對運輸貧困者的服務》報告。“運輸貧困者”包括老年人、殘疾人以及較低收入人群等。由此,我國ITS的研發、引進和應用必須堅持以人為核心,為各類交通參與者服務,為大多數人服務,為“運輸貧困者”服務。
2.3提高交通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實現人性化的交通管理是充分發揮ITS作用的基礎
從ITS發展的核心及本質目標意義上講,ITS是具有人性化的現代交通信息服務系統,具體體現在管理者對其服務對象的工作中。因此提高現有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實現人性化管理勢在必行。目前一些管理人員的技術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比如一臺正在應用的計算機發生了故障,本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卻遲遲不能解決,以及操作失誤、錯誤等,這必然會造成大量車輛堵塞;從人性化管理水平講,有相當多的交通管理人員沒有樹立管理即是服務的理念,沒有做到“對人民極端的熱忱,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相反,卻把管理作為權力的象征,把管、卡、壓、罰作為工作的法寶,致使一些群眾誤認為ITS是為管理人員便于“管理”服務的,是為執法人員提供處罰依據而設立的。比如有些車輛駕駛人員對ITS系統中“電子眼”的監控表示反感和無奈,也有些人寧肯多跑路而繞行。由此可以看出,智能交通系統需要各個層次、各個方面共同配合、協調,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才能達到改善交通狀況從而實現安全、通暢、便捷、舒適、環保的目的。
作者:袁媛單位:天津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