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音樂課創新教學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小學音樂課教學中,創新的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增強學生的求知欲,能夠展現學生的個性才能,從而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一、音樂教學要結合學生生活
音樂教學要注重教學過程,要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音樂中音的高低、強弱,與學生已有的概念不同。因此,音樂教學必須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判斷音的高低。
1.在游戲中自由探索。敲擊小盤子與大盤子、小瓶子與大瓶子、破損與完整物體,讓學生分辨聲音的高低強弱。
2.在模仿小動物叫聲中探索。教師播放小青蛙與老青蛙、小狗與大狗、小貓與大貓等動物的叫聲,讓學生仔細分辨聲音的高低強弱,并學著模仿來體會聲音的高低。
3.在鋼琴上找兩個音,讓學生聽辨音的高低,把生活的體驗回歸到音樂教學上來。
二、音樂教學要教給學生方法
1.看圖自學兒歌:“小雞小雞嘰嘰嘰,小貓小貓喵喵喵……”學生在圖文并茂的美感中朗讀兒歌,以此分辨小雞和小貓叫聲的長與短。
2.讓學生用肢體表現這首兒歌內涵——身體動作表現聲音長短。
3.讓學生用不同敲擊方式來敲擊不同樂器,敲出長短不同的聲音。4.動手畫出聲音長短。學生自創節奏符號,集體討論選擇最淺顯易懂、最易操作的符號,然后讓學生用自創的長短符號進行即興演奏,從而真正掌握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三、讓學生發揮想象,挖掘創造潛能
1.發揮想象自編歌詞。讓學生根據歌曲旋律新編歌詞或改動部分歌詞,提高學生的演唱興趣,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如,講授《小雨沙沙》一課后,引導學生用動物的聲音進行歌詞改寫,結合動物形象進行舞蹈動作編排。
2.為歌曲、樂曲編配動作。邊唱邊演是學生最喜愛的一種教學模式,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喜歡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遇到內容具體、易于動作表現的歌曲或樂曲,應盡量讓學生自編動作來表達。
3.自編歌曲。學生在做事或心情愉悅時,總喜歡哼哼唱唱,有時是學來的歌曲,更多時候是唱自己隨意“創作”的短歌。盡管這些短歌韻律不夠完善,但畢竟是他們重新組織加工而成的,也屬于音樂創造活動的范疇。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找一首小兒歌,讓學生自己編歌譜,在體現自身價值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
4.用線條及色彩表現樂曲。一種色調能表現一種情緒,而一段樂曲也能體現一種情緒,當兩者相結合時,音樂也表現為另一種理解方式。如,歌曲《藍天白云跟我來》表現了兒童在郊外活潑玩耍的情景,心情自然高興。那么高興的情緒應該用什么顏色來表示呢?教師通過“在燦爛的陽光下,我們的心情怎么樣呢”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
5.結合音樂形象自編故事。偉大的作曲家根據故事而創作改編歌劇,這需要堅實的藝術功底、強烈的創作欲望以及豐富的想象及創作能力。作為小學生,雖然達不到這種水平,但卻能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將歌曲編成小故事。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只要我們朝著創新的方向努力,音樂教育一定會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呈現一片新的景象。
作者:郝曉燕 單位:山西省柳林縣金家莊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