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大學語文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大學語文課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
(一)隱性教育
在進行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礎性內容,同時是進行正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性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大學語文作為大學階段必修的人文社會學科之一,其自身具有的技能性、審美性和思想教育特點,深刻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大學語文在進行不同形式文本教學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導向作用,此外,還具有一定程度的啟發和培育作用。形式多樣的大學語文文本是古今中外多種文明的存留材料和文化的具體體現,在選編過程中已精益求精,凝結了古今中外勞動人民的智慧。教師通過解析大學語文文本,闡述文本產生的時代背景,文本背后的思想內容,文本創作者的經濟地位等,有助于大學生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了解不同文化環境中文本反映的思想內涵。學生在教師的闡釋下結合自己的興趣、閱歷,主動深入思考文本背后思想產生的社會原因、作者自身的道德觀等。在文本背后思想挖掘訓練過程中,學生個人思想會與文本背后的社會思想產生碰撞,在潛移默化中或接受思想教育,或對思想進行批判,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教育資源豐富
大學語文集合不同歷史時期多種文化環境下的教育資源,保證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基礎性條件。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方面:形勢與政策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及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縱向維度上,大學語文教師通過梳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文本,將貫穿其中的愛國主義主線呈現給大學生,使學生感受審美教育的同時,增強國家使命感、社會責任感。橫向維度上,大學語文教師整理同一時間層面上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環境下的相似性文本做成板塊,對比文本中反映的社會思潮、人物道德思想、影響本民族思維形成的因子,挖掘文本蘊含的“三觀”,在藝術欣賞中向大學生講述不同時期,人們思維、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本民族歷史繼承性,且世界文明的發展是多樣的,不能拿一種文明否定另一種文明。大學語文涵蓋的具體內容較為廣泛,打破了時空界限,為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使其在接受審美教育和進行技能訓練的同時,感受到不同文明的獨特魅力,增強了對我國歷史現實環境的了解,提升了愛國主義情感。
(三)教育情景鮮活
大學語文教學多以藝術形象展現一定思想,在營造教育情景時具有直觀形象、生動具體、感染力強、綜合性、富于潛移默化的特點,并憑借鮮活的教育情景,透過藝術形象從情感角度陶冶大學生科學的“三觀”,使大學生真正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晦澀復雜的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課堂上,大學語文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時,憑借文本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具體的場景、確定的時間和曲折的故事情節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引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故事性,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多樣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趣味性,易被大學生群體接受。課余,大學語文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時,以戲劇、微電影、繪畫等綜合性藝術形式做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以真實的、優秀的、典型的作品鼓舞大學生,號召大學生,真正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
二、《大學語文》教育中貫徹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一)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堅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大學語文教師在大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占主導地位,是大學語文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功能的基本保證。教師以大學語文教材為底本,通過還原作者創作情境,利用課堂講授影響和教育學生。大學語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不但需要授課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還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首先,以馬克思主義藝術觀和教育觀促進語文教師業務素質提升。依據大學語文課程目標,大學語文教師要明確大學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學科,自覺在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過程中貫徹馬克思主義人的學說,在審美養成過程中,堅定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審美立場;針對大學生思維形成的階段特征,大學語文教師應立足語文文本,通過解讀文本,啟迪學生對哲學、邏輯學、倫理學進行思考,訓練學生全面的、發展的、聯系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自覺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定踐行者,在實際工作、生活中錘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品質,真正發揮示范榜樣作用。語文教師應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具備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及時發現社會上的道德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并培育學生的現實責任感;語文教師還應通過文本解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傳統美德的重要作用,并身體力行踐行傳統美德,真正在學生群體中起到示范作用。此外,語文教師要善于及時發現、捕捉語文教育契機,開發語文資源,拓展教育載體,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諸如,摘編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話中出現的成語、詩詞、熟語,既豐富了語文教學,又普及了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二)審慎編選大學語文教材,突出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
教材是發揮大學語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依托。因此,需要充分發揮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該論斷直接闡明了文藝文本的意識形態屬性。大學語文教材需要選編反映藝術的美學規律,有助于建立審美體驗,同時符合人類進步要求、順應社會歷史潮流的優秀篇章。
第一,要貫徹大學教育目標,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選編一定數量的馬克思主義杰出作家的優秀篇章,保證教材的科學性。這樣的教材可以讓大學生真實全面地認識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情感的豐富性、大眾性、發展性,認識革命先烈在面對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時做出的抉擇,認識領袖作家信仰選擇的過程性。比如,馬克思的情書《致燕妮》,“你的名字我要寫滿千萬冊書中,而不是只寫幾頁幾行,讓書中燃燒起智慧的火焰,讓意志與事業之泉迸涌噴發。”在表達愛情的同時,馬克思直接抒發燕妮對他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事業的重要性;的許多詩詞在抒發兒女情長的同時,透露出對人民未來的思考。這些篇章既承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又能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第二,重視民族情感,選編教材時科學揚棄我國傳統文學。一方面,堅持古為今用,選編承載傳統優秀道德品質的篇章,諸如,《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樣適用于當今社會道德;另一方面,反映濃厚官僚意識、尊卑意識的落后內容,在選編教材時應堅決剔除。
第三,立足時代特征,選編能反映時代特征、適應人民需要的優秀篇章。在市場經濟的建立、完善過程中,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品質應在大學教材中有所反映。如較早反映醫生基本職業道德《希波拉底誓言》,《論語》中“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吾日三省吾身”等。另外,優秀篇章的選擇還要考慮大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
(三)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教學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基本載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基本手段。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模式是學生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因。
第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提前了解學生的審美和思想道德狀況,創建與之相關的語文教學模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鑒賞文本藝術特征,逐步深入啟發學生認識文本思想內涵,教師從旁點播并及時掌握學生的審美水平和思想道德認識水平,為下次模塊主題做準備。
第二,拓展語文課堂,利用與語文相關的社團和校園文化廳堂館舍,開展以思想道德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使課堂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持久、實踐。
第三,創新課堂學習效果反饋形式,突出檢測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針對語文實踐性強的特征,應拓寬評價形式,加入實踐內容,鼓勵大學生利用課余、假期參與實際調研,教師據此掌握參與調研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與審美體驗層次。例如,課堂講授讀書學習方法,以此為主題,做國民閱讀情況調研;選取某地文化場館,為其設定宣傳標語,策劃、制定規章制度等。活動結束后,教師讓學生做書面反饋,作為反映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依據。
作者:張曉林 單位: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