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模式大學語文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目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時偏少,學生缺少熱情
當前大學語文課在一些院校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很多高職院校在專業定位上還是因循“唯技能,重實用”的原則,安排專業技能課時多,實習實訓時間長,導致大學語文不得不“讓路”,課時被不斷壓縮。對于開設的大學語文課,學生學習熱情普遍不高,態度不端正。而受就業形勢影響,學生學習的實用性、功利性很強,對與專業關系不大的課程僅僅樹立及格的目標。再加上網絡的影響,上網玩游戲使大學語文成為一些學生最先逃掉的課程。校園中網絡、手機微信等快捷的交流方式,使許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嚴重退化。一些時尚而極不規范的語言充斥了學生的日常生活,“手機控”、“電腦控”既是學生的常態,又何嘗不是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社會生活快餐式的消費文化,影像技術的發達造成了文化娛樂的多元化、簡單化,人們的閱讀時間日益減少,文學被邊緣化等等現象。所有這些現象也都或多或少影響到學生的文化消費,影響到他們的閱讀選擇。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連請假條都寫不規范,邏輯性差,作業、實習報告和畢業論文中錯別字和病句連篇累牘。總之,由于學生閱讀時間少,除去上網玩手機,很多學生把剩余不多的時間用來學習專業技能,考各種技工證、英語四六級證,對大學語文課完全抱著應付的態度。
(二)高職院校缺乏穩定而強大的大學語文教師隊伍
在一些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隸屬于中文系。任課教師有很多是由于學期中專業課時不足,中途來任教大學語文課程的,因此經常出現這一學期帶了大學語文課程,而下學期因專業課程繁多又無法繼續任教的現象,這樣造成教師隊伍不穩定,不能系統地教授同一門課。此外由于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有專無精;或者知識面不廣,對大學語文課程的目標認識不確切;讀寫能力不強,教學方法單一造成學生的不重視,對教學沒有信心的現象在大學語文教師隊伍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
(三)作為人文素質課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設置單薄
人文素質課程擔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高職院校很少開設相關的人文素質課程。大學語文課時少,內容受學時所限,不能在短期內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如果能與其他人文素質課相呼應,形成較完整的人文素質課教學體系,如與應用文寫作,與各種類型的文化、歷史、哲學選修課結合,如開設古詩詞鑒賞、國學誦讀、歷代帝王史、西方經典文學等課程,都會成為對大學語文課一個極有力的支撐。可現實卻是由于師資或其他原因,很多高職院校沒有開設這些課程。
二、改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現狀的策略研究
(一)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的水平直接關系到這門課的教學效果,必須培養一支能夠長期致力于大學語文課教學的教師隊伍,建立一支知識淵博、品德端正、勇于創新的教師隊伍。而學校在教學、科研和師資培養方面要給予適度的政策傾斜。學校要成立專門的教學研究室,制定章程,劃撥專項教研經費,配置基本教學設備,給年輕教師出去學習深造的機會。擔任這門課的教師要具備豐富的知識、較強的口語表達與寫作能力。大學語文教師應該比專業教師更加具有學者的風范、詩人的情懷。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努力地鉆研學問,提高自身素質,切實關注大學語文教學動態。教研室要建立長期有效的幫帶關系,幫助年輕教師樹立信心。教學團隊可以集體備課,發揮各位教師的智慧,在教材內容上有所拓展。總體來說,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是大學語文課能否取得素質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
(二)準確定位課程教學目標,選擇、編撰合適的教材
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素質薄弱,院校要在課程教學中做好知識傳授、情感熏陶和職業精神的培養。大學語文作為一門人文素質類基礎學科,具有綜合教育的功能。這一階段語文教育的目標很明確,即在鞏固語文基礎工具性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大學語文課程目標的定位直接關系到教學內容的設置、教材的選擇。高職院校制定教學大綱時應依據大學語文課的性質,使之區別于中學語文。要認識到它不再是為了應試的必考課,不應看作是“高四語文”的延續,實質上它“將工具性、人文性和審美性有機地加以了統一”。工具性是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日常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交流能力;人文性是指大學語文課應培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精神素質;審美教育指語文應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這三個方面是大學語文課程性質的基本體現,成為各個院校制定語文課教學大綱的依據。高職院校要根據大學語文的目標定位,在課程設置、教材選擇上做出積極調整。目前正式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有上百種之多,諸多的教材有按文學發展史順序編的,也有按文體或作家順序編的。當前被廣泛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已印九版)。除此之外,各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自編教材也很多。自編教材名目繁多,依據標準也是各有特色,有按文體分類,有按文學史發展順序來安排內容,也有按主題來編排內容。如我院教師自編的大學語文教材,按照不同主題遴選優秀文章,既有文學史知識的學習,也有能提高學生讀寫能力、口語交際表達能力的實踐模塊,還有話劇、相聲、小品等藝術的介紹。此類教材編寫符合自身院校的辦學目標,因此這一做法現已在很多高職高專院校中展開,因為貼近學生實際,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因此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1.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模塊,讓學生擔當主角,實現教學互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在他的“認知結構”理論中指出,學習是一種能力的建構過程,應積極培養學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成為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要采取方法鼓勵學生發揮主動性,激發他們的興趣,讓學生活躍起來,參與到課堂中來。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素質大多相對偏低,如何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對教師也是一種考驗。針對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話題,讓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發動每個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對于那些平常不敢發言的同學,教師更應鼓勵、引導,使他們敢于表達。還可以組織演講練習,演講的題目要契合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如“讓夢想照進現實”、“中國夢,我的夢”、“凝聚正能量,綻放青春活力”等。演講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熱情,使他們年輕尚不成熟的心智得到升華,同時也是同學們之間互相了解、互相學習的機會,能夠極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2.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增強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模式以其豐富的信息內容和可感可視的教學效果深受師生喜愛。教師在制作教學課件時要去粗取精,以精要的文字表述,配以美的畫面、圖形,營造濃郁的文學情景,讓學生體會美、感受美,喚起他們熱愛母語、熱愛民族文化的熱情。在講授詩詞散文名篇時,適時播放配樂詩朗誦,如喬榛老師的《長恨歌》、濮存昕先生《相信未來》、《再別康橋》,可以增強學生的情感認知。在教學中筆者發現,一些學生很愿意嘗試自己制作教學內容課件,尤其是師范類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對此教師要給予鼓勵和幫助。3.利用信息化網絡技術,建設與大學語文課程相配套的校本教學資源在校園網上開通相應的學習網站,加強學生課外學習。在網站上制作教學資源庫,欄目可以設為:知識鏈接、名師講析、課外作業、課程動態等,學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資料,進行學習。網上在線學習這種形式在一些示范類職業院校中已經得到開發與應用,用技術手段促進了教學內容的優質化、便利化,深受學生喜歡。也可成立網上文學社團或學習小組進行交流。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新型教育技術的使用帶給學生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大量信息,也便于師生在課外進行教學互動。
(四)開設人文素質教育系列課程
“中國高等教育中傳統文化傳承有著伴之而生的歷史,在建設和諧文化中更負有重任。高校的領導者與管理者應該有清晰的認識,并致力于培養可引導和諧文化建設的教員和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僅僅通過大學語文課顯然不夠,為此形成一個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學習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大學語文不能涵蓋所有內容,因此可以開設歷史、哲學、政治、思想品德等其他人文課程。如我院開設了唐詩宋詞鑒賞、《四書五經》選讀、明清小說、中外優秀抒情詩選讀、草原文化、兩性關系、影視欣賞、歷代帝王史等延伸課程。也可以根據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開設一些系列講座。形成體系的素質教育課可以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促使學生不斷汲取新知識。
三、結語
高職院校要確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中,重視大學語文教育的基礎性、綜合性作用。面對新時代,大學語文不能固步自封,也應創新課程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增強課程的實效性和時代感,與其他人文素質課形成系列,共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職業道德。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對其教育教學改革模式進行探究,是有益的也是無止境的。
作者:郭冬梅 單位:呼和浩特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