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改革論文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改革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改革論文

      一、人學指向:馬克思人學作為科學人學的主要意涵特征

      在我們把馬克思人學了解為科學人學并用來建構新的教學范式之前,先精要勾畫馬克思人學所呈示的基本科學人學意涵特征,包括:

      1.“科學人學”的哲學自省

      馬克思人學涌現了“科學人學”的歷史、反思、批判、科學、實踐等的自覺自省的精神實質和理性呼聲,突出表達了一種致力于人類解放的“希望”和“暖流”(布洛赫語)。馬克思一生熱情地堅守著自中學時期信守不渝并為之奉獻畢生的為“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而奮斗的偉大目標,一踏上哲學舞臺就批判地做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宣言。從最初對“人”的理解的道德批判和倫理訴求的抽象性,最終躍升到將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馬克思達至了對“人”的認識的空前境域,在蘇格拉底古典人類學轉向之后開辟了哲學回歸人的現實生活世界的現代先河,形成了從人的歷史存在狀況進行自覺反思和實踐批判的科學視界。這種鮮明的歷史性哲學自省特征,使馬克思人學區別于一般實證的自然哲學和思辨的精神哲學。高校思政教學一旦建基在這種“科學人學”之上,就要把科學的理性邏輯和哲學的自省精神結合起來,對自身所涉及的各種對象和活動進行自覺的反思和批判,保持科學性、開放性和反思性的統一。

      2.“道德人學”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在將哲學轉向現實的人及其生活世界后,除宣稱“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還從批判資本主義異化勞動入手,在對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及發展命運的關注中,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和終極價值訴求。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明確地做出對人類解放價值目標的追求與承諾:“對宗教的批判最后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馬克思認為:“德國唯一實際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理論為立足點的解放?!痹凇豆伯a黨宣言》中,馬克思更科學地闡釋了人的解放的條件和狀態:“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本婉R克思學說的實質而言,它是關于無產階級以至全人類自由解放的科學人學和道德人學。高校思政教學必須從最終極的意義上來傳遞關于人的解放和幸福的信息,并且將思政教學本身作為一種塑造施教者和受教者乃至整個社會道德價值秩序的活動和歷程。也就是說,這種教學內含著一種道德訴求和價值干預,它的講授和傳達必須關涉社會整體的道德審問和價值判斷,這是馬克思人學內在的稟質和性態,而絕不應該把它講授成一種(門)實驗性(實證性)的技術科學。

      3.“歷史人學”的實踐路向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兩個文本中,馬克思通過“實踐”范疇實現了哲學的本體論逆轉,伴隨著這次哲學的革命性變革,馬克思也確立了其實踐人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其根本意義而言,實質上是一種科學的‘實踐人學’理論”。馬克思實踐人學的實踐基礎性和現實性,鮮明地體現為:在本體論上,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基礎。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們對人的“斯芬克斯”之謎苦苦思索卻不得其解,他們要么訴諸一種純客體性的抽象直觀,要么訴諸一種純主體性的能動性,而不能從感性實踐活動的維度去理解人的存在。馬克思的實踐人學開辟了一條把握人的問題的歷史道路,它以人的“勞動”或“實踐”(物質生產實踐)為鑰匙開啟了人之存在的實踐本體之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明言:“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币虼?,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這是“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的一種帶有必然性和第一性的歷史活動。這種主張實踐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的見解,無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或是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皆有所見。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是馬克思“科學人學-歷史人學”的實踐宣言。在這個層面上,高校思政教學應當被視作一種科學-歷史的實踐事業,而絕不僅僅是單純的理論或理論傳播工作。在高校思政教學和課堂上,基于馬克思人學的“科學人學-歷史人學”視域,我們(施教者和受教者)能夠從事那種關于改變世界的實踐,一如它對思想、意識問題的追問、塑造和導引,而不是一再使之成為一種邊緣化、客體化、外在化的課程。從上述維度來看,馬克思人學意蘊豐富的“科學人學”思維范式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范式的轉換提供有效的理論原則和實踐路向。

      二、現實歸向:基于馬克思人學視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學

      1.突破“單一化”培育方略

      一般而言,社會意識和政治觀念往往是通過教育來表達和培育的。教育目標的選擇、確定和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影響著教育全過程的開展,也是評價教育成敗的關鍵要素。長久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傳授的主導內容側重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理想、政治訴求、價值取向和道德品質等相關內容,其目標在于塑造出符合社會和國家特定需求的、合格的“社會人”、“政治人”、“道德人”。就是這種延續半個多世紀的單向輸出思維衍生了某種隔閡,成為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課程)遭遇學生疏遠并呈現疲乏之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它使得受教者視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為他者之事(國家之事),于其個人而言并非必要和迫切之事,甚至無足輕重。迄今為止,每一個社會和國家都在依據一定的準則和需要塑造社會成員———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觀念,這本身無可厚非。當這一塑造及其目標不是基于個體認同感而涌發的期許,而是嵌入式地施加給個體的“學習任務”,施教者的外在化“應對”“轉達”、受教者的“困倦”“逃避”成了一種慣性。這種過于強調社會性、政治性或意識形態性的單向化、單一化培育目標,忽視了受教者的個人需求、個體生存體驗和個性化價值訴求,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實效性,徒添了誤解和矛盾。馬克思指出:“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人的個人生活和類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盡管個體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類生活的較為特殊的或者較為普遍的方式,而類生活是較為特殊的或者較為普遍的個體生活。”其實,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活動本身不是抽象的、思辨的,而是現實的和具體的,它是一項非常直接的現實性活動,其目的不僅要注重人的社會性和政治性,培養與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具有健全政治人格的人,更要注重提升個人思想和思維能力,激發個人的對社會事業和國家事務自覺關注,使得受教者個體的訴求與社會整體的訴求達成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除了傳遞主流意識形態之特質,還應具有啟發個體思想性或精神性的特性。例如,針對思政教育過程中對個體道德的塑造和育成,有研究者言:“德育本質上也是人類的精神生產過程,是一種借助于精神生產資料進行的系統化、理論化的精神產品的生產。德育的對象是人及人的心靈,德性是一種獲得性品質,觸及的是人的靈魂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德育是鑄造人的靈魂的工程,是培養人的德性的精神生產過程。它的產品是精神性的?!边@也說明,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除具有社會價值和政治價值外,不應是個人價值的“飛地”,除去其意識形態特質外,不應是個體精神性特質的“空場”。當下,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的推進,突破單向化、單一化的目標培育方略勢在必行。馬克思人學思想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強調從社會關系總體出發來了解和建構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其基本命題和價值目標。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論述和揭示了人存在的三種歷史形式:“人的依賴關系”是第一大形式,“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大形式。第三種狀態的人———擁有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是人存在的新型歷史樣態,是馬克思人學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擴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目標,應從根本上體悟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以促進人的整體關系和整體素質的可持續發展為教育目標。

      2.范式轉換

      從“工具性”轉向“工具”與“價值”雙性契合基于前述,在哲學反思意義上,遺缺了人學基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范式,往往內在地隱匿著見物不見人、重智識輕人事、抓條框廢思想的傾向,這集中體現在兩種相互嵌套的結構關系上:其一,教育機構和施教者將教學內容、手段、方法和結果等工具性存在倒置為目的性存在;其二,受教者和施教者雙重客體化對峙的現象日益凸顯。這種傾向的特征呈示為外在性、灌輸性、技術性、效用性等等,實質是一種工具性、功利性、機巧化教學范式。不僅破壞了教育過程中施教者與受教者“主體間性”的良性結構和關系,更掩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人文關懷維度和價值批判的功能,對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創新乃至推進此學科建設的發展和成熟完善都構成障礙和侵害。那么,何以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由“單性”向“雙性”范式的轉換?我們認為,應當嘗試把馬克思人學理論作為其哲學基礎之一。馬克思哲學徹底顛覆了傳統哲學單純從外在事物和既定事實出發去理解人與世界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確立了從社會關系、從人的現實存在和實踐活動、從主體與客體辯證統一的角度去理解人與世界關系的辯證思維方式和歷史視域。馬克思人學的思維方式體現了在整體圖景之上主要關注人的天職和使命、正當生活的價值和意義的“科學人學”的思維范式。

      3.幾條假設和建議

      首先,開拓新的理論導向。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作為以人為對象的實踐活動首先面臨的就是傳遞什么樣的思想觀念、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去培養這樣的人三大目標問題。不同的目標將導致不同的實踐形式和實踐結果。明確培養目標和價值訴求,是各階段教育的關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也是如此,否則,教育就失去了風向標。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諸多不力之處,與價值目標不明確和不全面有一定的關系。從此角度看,馬克思人學應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樹立全景價值目標提供科學理論導向。

      其次,奠立新的哲學基石。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本身通常被當做一種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公共課程教學,似乎既不實用,亦無關宏旨;實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在某種意義上正在成為我國最普遍、最直接、最集中的思想傳承和探索的活動和歷程。在其起點導向設置上,應是雙向互動式的,譬如它不僅傳遞從國家上層意識形態發出的聲音,還應關注從現實的個體及其群體意識中產生的各種聲音,并將其納入研究課題和教學內容,而不是對個體和群體思想現實視而不見或刻意回避。中國教育應當吸取近代歷史上“千年只頌一本經,不聞時世異又新”的慘痛教訓,必須深入現實,不斷地調整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具體導向、內容和形式。在其落腳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培養符合國家意識發展需要的人才,而是培養出用“知識”和“思想”兩條腿走路的人。故而,馬克思人學應為其奠立政治與人學融通、知識與思想合體的哲學基石。

      最后,開啟新的時代視角。由馬克思人學視界審視,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主要參與者(當事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現實的具體的個人,因此,科學地判斷時代背景和社會現實,科學地認識具體社會關系中的個人,科學地審視具有時代特征的個人的觀念意識,成為首要的系列問題。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施教者是教育主體,受教者多處于被動地位,這種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定格了施教者的角色地位,也抑制了受教者的個性發展和思想創造力的增長。在社會持續多元化、后現代思潮涌動的時刻,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應當從時代變遷和現實境況出發,尋求教育-教學、個人-國家、政治-思想、施教者-受教者等的系統契合點和合理關系結構,徹底消解使施教者和受教者雙重客體化的弊病。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必須將施教者和受教者視為處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特定的時代域境中的個人,關注其現實生活境遇和精神訴求,尊重其主體性,激發其能動性和創造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具體化、生活化和人性化。應當基于馬克思科學人學的哲學自覺和思維原則,從事真正的反思實然、追求應然的活動,為高校思政教學奠立一個時代性視向。

      作者:鄭麗娟 何友鵬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中山大學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午夜影视日本亚洲欧洲精品一区| 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丫|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亚洲欧洲av综合色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熟女在线|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电影网|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夫| 亚洲大成色www永久网址|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 | 亚洲看片无码在线视频|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 亚洲福利秒拍一区二区|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AV在天堂|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APP|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亚洲黄色一级毛片| 亚洲成_人网站图片|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 亚洲色精品88色婷婷七月丁香|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亚洲AV性色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