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美術課程中非遺教學實踐探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而且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其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新課程改革強調素質教育,小學美術教學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小學美術教學,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該文分析小學美術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將其滲透到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不僅可以拓展美術教學內容,而且可以使學生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性
其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小學美術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新穎,并且可以使學生對藝術和生活形成全新的認識與理解[1]。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繪畫、雕塑、陶瓷等,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生在接觸之后可以激發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進而實現培養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其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小學美術課程教學,能夠增加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與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彼此,這樣,教師就可以了解到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困難,進而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其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提升美術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獨立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融入小學美術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有利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提升專注度[2]。
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小學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著重強調素質教育的開展。對于小學美術教學而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有效融入其中,有利于促進素質教育的開展。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對本土文化遺產進行科學分析和有效評估,學生難以深入理解文化遺產。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正確引導學生認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導致一些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悟不夠深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足夠的重視。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產生影響,而且會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價值,進而導致難以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3]。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1.重視傳統與現代的有效融合
在小學美術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十分重視課程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融合,即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以此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教師也應將相關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關注傳統技藝。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認知,而且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另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還應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審美素養。在這一背景下,美術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4]。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擇方式
小學美術教師在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時,應選擇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強調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還需要科學地利用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其一,教師應全面分析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合理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過于復雜,但也不要過于簡單。教師應保證課堂教學過程與教學環境能夠符合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滿足課堂教學的常態化要求。其二,小學美術教師在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時,還需要考慮內容是否可以被小學生接受。如果具有一定的難度,那么教師則需要保證學生可以有效學習,以此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其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選擇還需要符合學生的創造力與思維的發展情況。
四、小學美術課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實踐策略
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拓展美術教學資源,而且可以豐富和完善美術課程體系,在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優勢,此外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可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
1.構建和營造美術文化情境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切不可只重視技法的教授,還需要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調動學生對美術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其對多元文化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將其融入小學美術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進而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5]。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地域文化可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如,“蒼龍舞”是傳統民俗表演節目。為使學生可以近距離感受和體會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教師可以邀請相關傳承人為學生表演,讓學生進行鑒賞。在表演完成之后,教師可以結合實物與視頻向學生講述“蒼龍舞”的起源和發展歷程,讓學生了解其在不同時代下的寓意。學生在聆聽教師講述和觀賞表演的過程中會被“蒼龍舞”的魅力深深吸引,進而萌發對其的喜愛之情。“蒼龍舞”的傳承人還可以為學生示范“蒼龍”的制作步驟,這種直觀的感受會使學生對傳承人的制作技藝感到驚訝和崇拜,然后開始模仿。在課堂教學結束時,學生往往意猶未盡。這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后活動,如,讓學生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體會其中隱含的美術素材,以此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又如,在小學美術《京劇臉譜》這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播放京劇視頻或圖片,深化學生對京劇臉譜的理解,進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京劇臉譜的特點。這樣,教師可以構建出視聽融合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京臉藝術的神秘感。學生的興趣會被充分調動,進而會提升對自己的要求,以更加嚴謹的態度學習該課內容。
2.充實美術教學素材
小學美術教材向學生呈現了諸多精美的范例,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切不可單純依靠教材內容開展教學,而應拓展和開發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科學使用教材。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著諸多風格獨特的美術素材,小學美術教師應深入挖掘和科學利用這些素材,以此充實教學內容。教師應選擇較為典型的項目,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篩選內容。如,小學美術教師在教授剪紙相關內容時,就可以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剪紙。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剪紙技藝[6]。在教授皮影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對比皮影與剪紙藝術,讓學生發現皮影藝術的特點,之后引導學生比較不同地區的皮影,使學生認識到皮影藝術的美。南方皮影的影人造型較為別致且制作精美,有著樸素風格;北方皮影則基本上采用雕鏤手法,造型較為夸張。在教授印花布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融入南通藍印花布,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介紹藍印花布的發展歷史、制作方式、應用價值等。同時,教師還應組織學生體驗藍印花布的制作流程。借助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美術資源開展美術課堂教學,可以使課堂充滿地域文化特色,還可以讓學生的美術學習變得豐富多彩。
3.積極拓展美術學習空間
綜合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是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果教師依然使用以往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可能會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都難以提升。所以,在這一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模式,突破以往教學模式的束縛,淡化學科本位,實現跨界教學[7]。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著諸多視覺文化內容,將其滲透小學美術教學不僅可以豐富課程資源,而且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如,在小學美術染紙教學中,教師如果只依照教材開展課堂教學,那么學生往往只能掌握簡單的染紙技法,難以感受到其發展歷史與社會價值。如何使學生深度學習是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周城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當地扎染技藝別具特色。教師可以與學生一同開啟一場“具有魅力的扎染之旅”,借助主題活動引導學生構圖、捆綁、染色。在扎染完成之后,學生會被作品的精美花紋和色彩深深吸引。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小學美術教學可以有效拓展課程內容,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和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神奇魅力[8]。
五、結語
美術學科有著較強的包容性,可以融合多種學科的內容,能夠使學生借助學習和實踐獲取到其他領域的知識。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小學美術教學,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民俗文化與藝術發展特點,這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作者:戴萍 單位:合肥市滁州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