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互動交往教學模式生物化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合作教學模式強調師生人際交往合理性
肯定教師在教學中的關鍵作用和地位,認為沒有教師的創新素養和創新熱情,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是不可能的;同時認為教學并不取決于教師的單方愿望,而是取決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活動的性質。遼寧醫學院食品生物化學課程主要采用以下形式開展合作教學模式。
1.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
在食品生物化學每章內容中教師都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引人入勝的問題情景往往能激發學生強烈地學習欲望。問題情境的設計包括問題本身的設計和問題的引入方式,可聯系學生原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還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教師結合自己科研課題創設情境設計問題。例如在蛋白質章節中,設計“試設計純化棗核中11S球蛋白(種子貯藏蛋白)的工藝路線和方法”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1.2小組討論與評價根據能力
水準,將學生分成4人/組。對于教師給出的問題,課后學生可以先通過小組內部交流與合作,得出小組的研究成果。然后各小組在課程中再進行大的交流與合作,在思維的激烈碰撞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必須進行指導(合作的技巧)。教師必須參與每個小組的討論,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少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1.3食品生物化
學作業單以小組形式提交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采用各種方式合作學習,最后以小組形式提交作業,教師通過考核作業成績為其所屬的團體加分。
1.4主題討論學期末教師將
根據食品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分為10個主題,如糖類物質、脂類物質、蛋白質、核酸、酶、生物氧化、糖代謝、脂代謝、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謝、核酸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等內容。并將全班分為10個小組負責,各小組成員各自準備、研討承擔主題的內容,并報告給整體,以報告的質量和相關的團隊合作為成績評定標準。
從改善課堂教學的人際交往模式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入手,來構建教學模式。把教學活動看作是師生進行的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活動,是一種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學習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學生參與興趣,激發創新潛能的目的。
2.1開展任務型教學模式
使教學活動化任務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創設大量的任務,讓學生在課堂內進行目的明確、操作性強的活動。如在教學“酶”章“維生素構成的輔助因子”,筆者設計如下幾個任務:1)將維生素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大類,并歸類。2)各種維生素的輔酶分別都是什么。3)各種維生素分別參與哪些代謝過程,作用機制是什么。4)各種維生素的作用是什么。5)缺乏各種維生素都會產生哪些癥狀。6)各種維生素的每日攝入量為多少。
2.2激活語言,使知識具有教學活動化
活動有利于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讓學生獲取成功的體驗,吸引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1)活化教材文字為語言:例如在教學核酸雙螺旋結構時,教師利用兩條麻繩來展示核酸雙螺旋結構,讓學生產生感悟;之后教師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展示正超螺旋和負超螺旋結構。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活化教材內容為日常生活:將真實的生活引進課堂,縮短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感受理解、鞏固和運用語言。在學習脂類物質中三酯酰甘油皂化性質時,教師演示日常生活中肥皂的制作過程,深入理解皂化原理和意義,使教學呈現出"學習活動化"的嶄新局面。設計良好的教學活動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了學生積極有效地學習。使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課堂中,使課堂真正達到溝通與互動。
2.3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互動交往的途徑
要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只有具備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促進多方面的交流、交換、交往以及相互活動、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達到有效地學習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設情景,向學生充分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同時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學會合作,提高認識和分析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和主動參與探究的能力。如學習氨基酸合成代謝時,筆者把20個氨基酸代謝總圖展現給學生。通過講解各族氨基酸典型代表的合成代謝過程,如谷氨酸族氨基酸的合成主要講解谷氨酸的合成,再分別講解谷氨酸族氨基酸的其他氨基酸合成代謝,學生會發現很多的代謝途徑一致,通過引導學生可由自己探索出這一規律,自主學會了很多代謝途徑,體驗到一種無可比擬的自豪感,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因此,在學習活動中更加積極主動,激起求知的欲望。
2.4實施全面評價———互動交往的保障
要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作一系列的價值判斷。傳統的評價比較注重學生思維的結果,不利于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還會抑制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導致思維惰性的產生,影響交往的互動性。新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課堂評價只有建立在對評價對象的科學認識及對教學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才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得出結論后,要改變過去那種只重視結果的評價形式,要以定性描述方式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使之進行自我體驗,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在教學實踐中,學院還增加了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評價,并記入總成績中。如關于學習興趣、態度、習慣和合作意識等方面的評價。
3總結
在教學活動中,學院要努力改善課堂交往的形式,促進課堂教學的互動交往,從根本上改變那種以教師自己的優勢去迫使學生服從的狀況,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課程內容,并能夠正確地運用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活動。
作者:耿麗晶周圍王會孫晶張振單位:遼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