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對高效網絡輿情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闡述了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提出高校網絡輿情預警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就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的建設與發展提出幾點個人看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
1、高校網絡輿情概述
1.1高校網絡輿情的概念。
公眾對某一“焦點”、“熱點”問題表現出來的具有一定影響力,帶有傾向性的意見與言論,并在互聯網上傳播,這就是指網絡輿情。隨著網絡的發展與普及,高校網絡輿情成為了目前高校教育與管理的一個重點問題。由于其主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決定了了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十分鮮明,換言之,就是說以高校大學生為主體,通過網絡對校園生活與社會的熱點問題的表達的態度與情緒的綜合就是指高校網絡輿情。
1.2高校網絡輿情的內容。
根據突發事件的來源,可以將高校網絡輿情分為兩類,即校內網絡輿情和校外網絡輿情。其中校內網絡輿情指的是發生地點在校園,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突發事件。包括校園管理、學校政策、校園環境等等,這些問題與學生密切聯系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而一旦有人利用這些問題在校園網絡上傳播謠言,那么就會導致校內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的發生。而校外網絡輿情涉及到的突發事件則是與社會有著較為密切的關聯,這些事件通過網絡的傳播會影響到校園內的正常秩序,具體包括政治事件、社會矛盾以及國際沖突等等,由于高校大學生具有活躍的思維,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同時較為關注相關事件,然而缺乏社會經驗與閱歷,在面對這些事件時往往難以采用理性的思維與做法,進而導致校園內部分消極情緒的形成,造成的負面作用給學校管理以及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2、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
2.1具有明確的傳播主體,參與傳播的主體關系具有松散性。
高校網絡輿情的產生主體非常明確,就是在校大學生,這一群體具有顯著的特征,他們年齡相仿,具有相近的社會文化背景,其切身利益與需求具有一致性,并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空間。而一旦爆發社會事件,就很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關注,并且產生認同,并且群體一致性意見的形成非常迅速,并在通過網絡廣泛傳播,進而造成網絡輿情的引發。由于互聯網具有開放性與匿名性,這就決定了網絡傳播群體的隨意性。作為通過互聯網形成的傳播群體,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盡管非常明確,然而其并不具備現實社會具體組織的具有穩定性,同時確定所影響的個體也存在很大的難度。此外,在現實中,被影響的個體很有可能不存在密切關系。因此,作為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定主體,在校大學生盡管有著明確的主體身份,然而隨著新興傳播媒體的普及與介入,導致參與主體在傳播輿情的過程中并不存在緊密的關系,呈現出一定的松散性。
2.2傳播過程具有交互性,傳播渠道多樣化。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的特點在于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在虛擬的網絡中,網民針對每一焦點問題或者事件發表意見,會帶動其他網絡參與其中,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為網民間的互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網名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討論,快速表達自己的意見,討論的廣泛性與深入性越來越強,也使網民的觀念與情緒通過網絡輿情得到更好的反映。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媒體用現在了人們的生活中,媒介渠道也趨于多樣化。不僅有固定的互聯網,移動網絡也呈現出一個迅猛發展的勢頭,到目前為止也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的體系,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對手機等移動工具的使用越來越廣泛,通過便捷的操作就可以實現高頻率的互動。而新媒體的發展為大學生對焦點、熱點的關注與跟蹤提供了一個極為便捷的渠道,這使得高校網絡輿情的引發頻率越來越高。相關調查也顯示,目前,我國接近80%的大學生對手機、與網絡有著較高的依賴性,大學生接觸到的媒體種類也趨于多樣化。
2.3傳播主題多元化,輿情內容具有一定的偏差性。
現階段,隨著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與權利意識日益強化,并且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參與網絡虛擬活動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使得大學生有了更多的渠道來表達自己的欲望。通過網絡交流與探討,大學生的個人想法與意愿得到充分表達,并且這些大學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可,同時也希望能夠取得與老師、學校平等對話的機會與權力。因此,一旦爆發有關個人與群體利益的事件時,大學生會通過網絡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以此使他們面臨的問題得有有效解決。在如此活躍的空間里,大學生網絡輿情在主題上也就不斷趨于多元化。
3、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研究
目前高校網絡輿情預警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高校網絡輿情缺乏豐富的預警方式,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傳播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大學生的日常思想交流也更加便捷,這就對高校網絡預警工作提出了挑戰。然而我國高校網絡輿情預警的方式具有單一性,采用的方法相對傳統,因此存在預警信息傳播的滯后性,難以有效干預與化解網絡輿情信息。其次,高校網絡預警沒有選擇恰當的時機。隨著網絡輿情傳播速度不斷提升,傳統的預警方式已經難以適應預警工作的需求,往往會耽誤預警的關鍵時機,造成預警工作難以發揮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郭峰.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2]潘清泉,都圓圓.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預警機制建設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8)
[3]唐學慶,時鐘平.基于網絡輿情分析的高校預警機制要素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5)
作者:常宏宇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