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思考論文(3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路徑探討
一、樹立并強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已基本樹立,而且高校也一直強調要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對學生的人文培養和人文關懷,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但因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實際工作中,管理者對人文關懷教育理念認識模糊,在培養人才目標、培養模式上有認識偏差,忽視大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以統一的、理想的標準要求學生、塑造學生,過于注重培養所謂的“聽話型”、服從型的學生;教育者則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習慣對他們進行理論灌輸和道德灌輸教育,忽視了情感的關懷和自我教育。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教育者都要進一步樹立并強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以人文本”理念的統領下,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學中要樹立并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從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學生服務的角度出發,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以尊重的態度,“服務”的姿態,助力學生的成長和成才。
二、創新教學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師和學生有效的交流和溝通,而灌輸教育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習慣把教學內容強制地灌輸給學生,而不管學生是否理解和認同。這違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符合人文關懷的理念,也不符合人才培養的目標,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內容不滿、反感、甚至排斥,嚴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革新傳統的灌輸教育模式,創新教學方式,勢在必行。要從人文關懷的角度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尊重學生,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要從學生的思想和感情出發,以積極對話的方式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使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
三、營造人文關懷環境
第一,努力營造優美的校園自然環境。校園建設和公共設施中要體現人性化設計,把學校特有的人文精神融入校園的自然環境中,把學校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底蘊體現在校園建設中,通過典型設計指引學生。第二,營造和諧人文環境。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提升校園人文內涵,促進學生健康的、和諧、全面的發展。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能促進學生調適和改善心理環境,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對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學校要組織、開展各式各樣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機會,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交往,拓展其才能、促進其發展。
四、重視情感教育和情感關懷
情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是溝通師生關系的橋梁,是實現教育價值的催化劑。學生與教師之間要樹立真誠的情感聯系,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馬克思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人推動別人前進的人。”大學生是情感豐富的群體,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僅靠灌輸式的教育是難以奏效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做到“情”和“理”的有機結合,要寓教于情,教育工作者要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用情感引導的方式去打動、感染學生、進而引導學生;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交流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自己的成長成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問題和社會現象,對問題進行正確歸因,妥善處理自身問題和社會問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五、加強學生心理疏導,構建人文關懷的心理疏導機制
第一,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中都要關注學生主體的感受和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思想、情感,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引導學生對產生的問題進行正確歸因。第二,加強心理健康的宣傳和教育。學校要通過各種途徑如學校網絡、微信公眾號、校園廣播、校園宣傳欄、講座等,宣傳、宣講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和特征,使學生了解心理活動、掌握心理健康知識,通過有效的途徑、方式釋放壓力,發泄不良情緒,學會自我調節和調適,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心態。第三,充分發揮校園心理咨詢室或心理咨詢中心的功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在學生中形成影響和被信任。
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人文關懷能力
第一,升華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應該把人文關懷內化為一種工作理念。教師只有樹立了這種工作理念,才能公平對待學生、由衷地尊重學生,欣賞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認可;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增強人文關懷的角色意識。思想教育其實也是一種關懷教育,工作者也是精神關懷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應該是合格的關懷者,把自己定位為道德示范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行修養,發揮人格魅力,用自己的優秀品格去影響學生、熏陶學生。同時,教育者要從精神關懷的角度理解、認識自己的工作,要不斷地關注學生的精神需要,幫助學生、引導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南巾幗.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J]教書育人.2006(01).
[3]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作者:何燕霞 單位: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第二篇:高校網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摘要:指出了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途徑。基于此,分析了網絡在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探討了高校應該如何有效利用網絡開展教育工作,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高校;顯性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1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1.1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隱性課程”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1968年美國社會學家杰克遜所撰寫的《班級生活》一文中,并開啟了西方教育界研究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熱潮。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和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了相關探討,當前越來越多的高校注重對大學生實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明確的、直接的途徑,采用強制性手段向受教育者灌輸理論知識和思想觀念,使其處于有意識的被動狀態的教育方法。包括黨團網站的理論學習;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政治理論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講座等。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則是教育者悄無聲息地將教育目的隱藏于受教育者的學習、日常生活以及社會實踐活動中,使其思想道德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被塑造起來的教育方法。在實施隱性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沒有采取意圖明顯的強制性措施,而是選擇受教育者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無意識中主動接受被隱藏起來的教育內容,所以受教育者沒有察覺自己處于被教育的狀態,在不反感的前提下把所接觸到的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高校中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道德、政治觀點、價值觀念進行隱性教育。
1.2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1.2.1隱蔽教育目的
“孩子們愈少感到落在他們身上的教育設想,任何一種教育現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系統的書面教材和教學計劃,對教育效果沒有明確、嚴格的衡量標準,將教育目的隱蔽于受教育者周圍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使其在“內隱學習”的狀態下主動理解和接受教育內容。
1.2.2教育方式的間接性和多樣性
顯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課堂教學,教學任務明確,直接向學生灌輸科學的思想觀念,學生沒有自主選擇權,內容枯燥無趣,難以理解。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間接且多樣,教育者以迂回的教育方式,利用課上、課下、網絡平臺等教育資源,在與受教育者的互動中,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2.3教育過程愉悅
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需本著人文關懷的精神,切實關注受教育者的興趣、需求、關心的熱點問題,運用不同的教育載體和教育資源,能激發起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情感上易引起共鳴,雙方在整個過程中共同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受教育者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接受教育的效果更佳。
2網絡在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2.1網絡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
網絡具有即時性和超時空性,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信息量豐富,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走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是使用網絡的主力軍,網絡已經成為他們學習和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國內外信息,可以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方式,擴大知識面,增強人際交往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政治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以及文化素質。利用網絡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傳統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補充,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迎接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與挑戰的現實要求,教育者應順應時代要求,利用網絡,增強網絡意識,在與受教育者的對話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網絡,教育者與學生討論問題,思想交流,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讓他們感受到人文關懷,走進學生內心,了解學生最真實的想法,引導其形成科學的思想觀念,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網絡的推動下,國家、學校和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聯系越來越密切,為了共同的教育目標相互配合,不再局限于某一個教育空間,讓學生接受全方位、開放性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2.2網絡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載體
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黨團組織、學生社團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到活動中,如校園文體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這些活動富有趣味性、貼近學生實際、自主選擇性強,學生在自愿參與的過程中,不僅能發揮所長,提高自身能力,而且在文化的熏陶下,能陶冶情操,培養集體主義、樂于助人的精神,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但是,這些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并不能充分地把教育信息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去,自身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宣傳、動員工作不到位,活動形式呆板,規模較小,缺乏創新,參與人員較少,大學生因受到自身和現實條件的限制,并不能呈現最真實的自己,隱藏最真實的情感。而網絡卻能激發學生勇敢地表達內心所想,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QQ、微信、微博、論壇、網站等網絡平臺可以就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關乎學生切身利益問題或者節慶活動,與學生在線自由平等交流,在討論中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使其提高明辨是非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為他們指明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
3網絡時代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2015年,國務院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著力培育一批導向正確、影響力廣的網絡名師,立足校園網站建設開辦一批貼近師生生活的網絡名站名欄,建設一支由學生和青年教師骨干組成的網絡宣傳員隊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論教育資源網站、學生主題教育網站,推進輔導員博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博客、校園微信公共賬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進入網絡時代,高校教育者應該樹立網絡教育意識,充分挖掘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利用網絡將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
3.1加強網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隊伍的建設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組織和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們的素質和能力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息息相關,加強網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一是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專業水平和素質。從事這項工作必須具備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水平,另外,網上大學生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有所差異,因此教育者還需涉獵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倫理學、傳播學等其它相關學科,掌握綜合知識。教育者在提高文化素質的同時,還應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及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和輿論動態,適時進行正確引導。二是有系統、有計劃地對教育者進行網絡知識技能培訓,使其充分認識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和當前網絡的重要性和優越性,幫助他們熟練掌握網絡技術,并把這種技能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走在科技前沿的大學生,運用網絡的能力總體來說比教師強,因此,為了順利開展教育工作,教育者必須學會使用網絡技術。
3.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可以借用網絡的獨特優勢,具有教育價值和正確輿論導向的信息,指導大學生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蝕,塑造良好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從而為實現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途徑。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存在資源浪費、管理不到位、重復建設的現象,因此,必須以創新的理念對這些網站進行資源整合和共享,突出主題,提高在大學生群體中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欄目和內容的設置上可以安排多種板塊,如學術交流、考研與就業服務、熱點新聞播報、理論學習、技術前沿等,重點建設具有鮮明色彩的主題網站,在滿足大學生多樣化需求的同時,傳播主流思想,做到教育與服務學生為一體。主題網站如“中國大學生在線”,該網站是由教育部呼吁并主導的、全國各高校共同建設與維護的、全國大學生均可瀏覽的具有綜合性的大學生門戶網站,以“塑造大學生人格、服務大學生生活、弘揚健康文化”為主題,以大學生的生活為切入點,潛移默化地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3.3發揮QQ、微信、博客等工具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QQ、微信、MSN等聊天工具具有快捷、方便、隱匿性等特點,深受大學生喜愛,在這些平臺中,大學生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既可以是對社會熱點問題、時事政治、重要事件的看法,也可以是對學習、生活、工作的看法,這些平臺更多的是一種平等交流的平臺,群主即教育者應該主動建立和掌控平臺,善于在討論中發現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在解決學生困惑的同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博客是一種充滿個性氣息的開放式平臺,在大學生群體中廣受歡迎,這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作為高校院系的輔導員,可以開通微博撰寫自己的人生感悟、學習和工作的心得、對現實問題,以平等的姿態和客觀的角度對待學生的評論,如此不僅可以拉近師生關系,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端正人生態度,還可以真正了解學生內心所想、內心所需,把學生的真實情況反饋到工作中,以便改進工作內容和方式方法,使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達到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任雪萍.大學教育中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2.
[3]高平.當代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4]于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教育研究[D].北京:遼寧師范大學,2007.
[5]李燁紅.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1).
[6]李琦,王貽,夏驕雄.博客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理論教育,2008(6).262
作者:林蘇 單位:安徽大學
第三篇:新媒體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一、引言
新媒體是利用現代網絡化技術的發展,通過互聯網、局域網、電腦、手機、電視廣播等渠道,為人們提供信息咨詢和服務的一種媒體傳播介質。新媒體的發展,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主要對新媒體的發展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以及相應的改革策略進行研究。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第一,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意義。其一,增大教育空間。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為教學地點以及教學內容的阻礙,使得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一方面使得教學的空間局限被打破,另一方面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學方式也因為新媒體的簡便性以及多樣性而得到很大程度的擴展;其二,改變教學形式。以新媒體作為傳播介質,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達到了跟互聯網的完美融合,在教學內容上以及教學形式上面都得到了極大地改變。教學形態不拘于現實,還能利用信息網絡對相關知識進行查閱和了解;其三,提高教育主體之間的互動。在新媒體的網絡環境下,學生始終處于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增加了學生跟教師、跟同學以及跟朋友家人之間的互動,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其一,負面消息傳播速度快,難以掌控。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新媒體體系中信息量大且復雜,良莠不齊,加大了管理的難度和深度。各種負面信息充斥著學生的思想,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二,道德缺失現象明顯。在新媒體的發展環境中,社會道德逐漸演變為依靠個人自覺約束的行為。信息化網絡的開放使得各種不利學生成長的信息泛濫,在一定程度上誤導學生的思想行為觀念,使得學生道德缺失現象表現明顯;其三,新媒體的虛擬性消減學生的主體地位。新媒體的發展為人們個性的張揚以及人性的解放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在新媒體所創造的環境中,人物的虛擬使得人們逐漸失去了自主性,特別是虛擬游戲的開發使得很多學生深陷其中。對于網絡化產物的過分依賴,消減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阻礙了其提升學習能力以及對事物理性的判斷。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
在新媒體時代環境下,信息化網絡不僅應該作為信息技術的載體,而且也應該成為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因此,在順應時展的基礎上,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進行改革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一,充分結合新媒體信息優勢,強化教育理念。在新媒體時代的洪流中,合理地將新媒體運用于思想政治的育人環境建設中。通過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平臺優勢,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理念,營造合理的教學環境。同時,還可將新媒體與校園信息服務系統相整合,建立高效立體的新媒體校園網絡運營平臺,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渠道和空間。
第二,牢固把握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創新課堂語言。新媒體的發展提供給了高校學生一個自由開放的活動空間。為了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把控,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結合當前時代的媒體網絡話語,將其充分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使教育過程更加貼合學生的日常。同時,因為在新媒體環境下,其空間話語復雜而多變,因此,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務必對教材性語言進行提煉整合,形成更加通俗易懂的、貼合大眾心理的課堂教育形式。
第三,加快線上平臺建設的步伐,提高學生的關注度。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也必須做到線上與線下的完美融合。建設功能齊全、資源豐富的線上教育平臺顯得亟不可待。微博、微信作為學生常用的交流軟件,教育者可以通過這些交流軟件增加線上平臺的吸引力,在做到與教學內容協調統一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主題創新以及定期活動等不同的方式,提高平臺的吸引力,增加學生對平臺的點擊率。
第四,整合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育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要保持積極開朗的心態,勇敢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利用新媒體的影響力,塑造健康、文明開放的教學課堂。緊跟時代的潮流,將教學做到圖文并茂,視聽一體化。結合課程內容進行創新,做到情景交融,實踐與理論的完美融合。
四、結束語
總之,新媒體時代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而言是挑戰與機遇并存。只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化網絡發展,克服其產生的負面影響,將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場全新的革命;為學生的思想學習,人文禮儀等素質的提高帶來一場身心的洗滌。
參考文獻:
[1]汪頔.《新媒體對“90”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47-159.
[2]金天緯.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1(4):79-83.
[3]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1-256.
[4]孫珊.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基于淮安市高校的問卷調查[D].華東師范大學,2012:1-126.
[5]楊新.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1-189.
作者:朱賓源 單位:浙江樹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