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勞模精神培育的價值引領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深入學習貫徹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及2016年4月26日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市學生德育發展中心主辦,上海市勞模文化研究中心、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思想理論教育》雜志社協辦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價值引領與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討會”于2017年4月15日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舉行。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等6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和優秀青年學子與會。會議圍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勞動精神內涵與勞動情懷培育
在對勞動精神內涵及勞動情懷培育的探討中,與會代表主要提出了以下幾種見解:第一,唯物史觀視野中的勞動與勞動精神。上海交通大學陳錫喜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是唯物史觀的基礎性問題,要從這個源頭來研究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東北大學田鵬穎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學說是勞模精神的理論基礎,在馬克思的視野中,勞動是人的本質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邏輯展開,是打開人類社會奧秘的一把鎖鑰。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孫力教授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石,它決定了馬克思對舊世界批判以及建構新世界觀的基本點,即把資本對人的統治轉變為自由的勞動。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的審視和批判是從對資本主義異化勞動的揭示開始的,他對未來社會的闡釋也與勞動的性質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馬克思的視野中,勞動與人的類本質相聯系,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第二,勞動精神是超出單純為個人私利而勞動的一種精神狀態。吉林大學吳宏政教授認為,勞動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它是與物質相對應的。馬克思把自由自覺的勞動預設為人的類本質,這種勞動過程伴隨著精神性的審美活動。作為人的生活第一需要的勞動是在共同體精神的力量下超出單純為個人私利而從事的勞動。第三,勞動情懷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價值追求。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劉向兵教授認為,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人類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根本途徑,“勞動情懷”是建立在對勞動正確認知的基礎上,經過長期實踐逐步形成的、升華為價值觀的、較為穩固的勞動態度、勞動情感、勞動品德、勞動習慣等內容的總稱,具有內化于心的信仰和價值觀的意義,強化大學生勞動情懷培育是一項重要任務。
二、勞模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其創造性提升
勞模精神不是一個凝固的范疇,它隨著歷史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升華。與會代表主要從三個方面對勞模精神的價值和意義進行探討:第一,勞模精神培育的現實條件與歷史任務。田鵬穎教授認為,勞動是勞模精神的基本依托,異化勞動狀態下無法產生勞模精神,只有勞動者從事自由自覺的勞動時才能形成勞模精神,即在揚棄了私有制異化勞動的公有制條件下才會形成勞模精神。延安大學郝琦教授認為,傳承紅色基因,講好勞模故事,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勞模文化是新時期弘揚勞模精神的重要任務。上海市委黨校曾俊教授認為,培育勞模精神需要加強“使命感、責任感、進取意識、犧牲奉獻精神、自律意識”等“人的軟實力”教育。第二,新時期勞模精神需要創造性提升。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劉文教授認為,新時期勞模精神需要創造性提升。其一是勞模精神的哲學內涵提升。應從馬克思主義精神生產力理論出發,探究勞模精神向物質生產力轉化的內在機制,豐富新時期勞模精神的時代內涵。其二是勞模精神的價值提升。應從勞模精神的政治導向價值、文化傳承價值以及道德實踐價值三個層面拓展其在新時期的時代價值內涵。其三是勞模精神的實踐提升。應從國家榮譽制度與治國理政的實踐視角探索研究勞模精神的現實指向。第三,在當代中國弘揚勞模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孫力教授認為,社會主義對勞模精神的崇尚關聯著人的解放,它與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聯系在一起,勞模精神在社會主義中國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首先,對勞模精神的再呼喚是對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矯正;其次,對勞模精神的再呼喚是對職業精神和職業倫理的升華;再次,對勞模精神的再呼喚是對工匠精神和創造性勞動的時代追求。郝琦教授認為,延安時期的勞模運動孕育了偉大的勞模精神,勞模運動和勞模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改造力和影響力,勞模運動祛除了勞動人民心中“勞動下賤”的封建腐朽思想,使“勞動光榮”的觀念深入人心,提高了勞動者的思想覺悟和勞動熱情。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徐光壽教授認為,弘揚勞模精神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其一,勞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格化榜樣,勞模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其二,勞模精神是中國精神的具象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旗幟;其三,勞模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動力。大慶師范學院王彥玲教授認為,“鐵人精神”是一種具體化的勞模精神,它具有超越時空的不朽價值,具有凝聚人心、激人奮進的永恒力量。
三、產業轉型與工匠精神培育
對于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工匠精神與工匠文化的培育,與會代表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探討:第一,現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其當代價值。上海財經大學魯品越教授認為,工匠精神包含內在動力和外在表現兩個層面,把勞動過程視為自己生命的展現過程是工匠精神的內在動力,而把勞動產品看作自己生命的結晶則是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現,這種外在表現通過內在動力的驅動呈現出來。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喬東教授認為,工匠精神是點亮勞動者的精神,工匠文化是以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職工的業務水平為目標,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為手段的文化。上海海事大學董金明教授認為,工匠精神是在生產勞動過程中追求原材料、工時與資源節約的價值取向以及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上海大學陶倩教授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是勇克難題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道技合一的天地境界,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一致,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第二,工匠精神與工匠文化培育的實踐路徑。魯品越教授認為,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工匠精神只有輻射到全社會才有生存的土壤。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劉元文教授認為,教育是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承載者,應當在高校以及中小學中加強弘揚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教育。上海電信首席技術骨干吳文巍勞模認為,在智能革命與互聯網時代,應從“三個轉換”,即“體力向腦力、個力向群力、人力向智力”轉換,來踐行工匠精神。復旦大學劉建軍教授認為,應當將工匠精神從生產領域擴展到社會領域,讓精致的工匠精神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劉文 張以哲 單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