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廣西僑鄉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一帶一路”戰略成為沿線國家“合唱”的背景下,廣西地方高校要充分了解到豐富、獨特的僑鄉文化有助于提升廣西在文化建設中的特色度、自信度、參與度等現實意義,挖掘廣西僑鄉文化的愛國、創新、開放、包容等精神內涵,將僑鄉文化作為豐富教學素材、正能量軟環境、精神傳承載體等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僑鄉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基地;廣西高校
前言
“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戰略從提出到現在已經成為了更多國家的共識,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活力,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增長點。然而,國與國相交,需要心與心相通,“一帶一路”建設更是需要如此。廣西作為我國五大僑鄉之一,有著豐富的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往和溝通的歷史與經驗,這些逐漸在其故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僑鄉文化。僑鄉文化所具有的對現實的意義、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對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廣西僑鄉文化的現實意義
廣西僑鄉文化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內容,正所謂“是多種文化和因素互相融合的聚合體”[1]。這對于新時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的廣西在精神文明、繁榮廣西文化、“一帶一路”等建設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廣西僑鄉文化有助于提供廣西人民在精神文明需求建設中的特色度廣西人民長期生活在祖國的邊疆,操著獨特的語言,形成神秘的民俗,構成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態,形成獨特的具有極大包容性的八桂文化,其中就包含著既具有開放性又具有包容性的廣西僑鄉文化。這獨具特色的僑鄉文化,為廣西八桂文化中的邊疆文化、方言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之后,增添了具有新形式、新內涵的僑鄉文化,這些不僅促進海內外華人以及廣西籍同胞在文化上的認同,也增添了廣西八桂文化的特色,為廣西人民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提供了新的特色文化,增加了一種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因此,廣西各個有著文化傳承使命的單位部門要深入、系統、全面地開展調查,對具有僑鄉文化特色的建筑物、遺址、事件、人物等進行整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僑鄉文化資料以及僑情檔案資料。這些資料的建立無疑為廣西人民在精神文明需求建設中增添了份量足的文化特色,將令人回味無窮。
(二)廣西僑鄉文化有助于提升廣西人民在繁榮廣西文化建設中的自信度廣西僑鄉文化的產生,源于鴉片戰爭之后的太平天國起義,廣西勞動人民積極參加起義,但最終遭到鎮壓,因此,外逃南洋,此后,親幫親,鄰幫鄰,一批又一批廣西人民遠赴海外創業就業,在南洋接觸到西方文明,促使廣西地方文化、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等與南洋當地文化、西方文化進行交流、交融后經過艱苦奮斗,最終取得了衣錦還鄉的成果,并在廣西地方建設具有標志性的建筑物(群)以及大力資助地方辦學,“從而實現了創新,產生了具有較強民族性、區域性和特色性的僑鄉文化”[2]。這種文化的產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自信的表現,勇于與見到的各種文化進行交流,無論是在參加太平天國起義時期接觸到的西方基督教教義、基督教教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改造之后的“拜上帝教”,還是到了南洋之后的南洋地方文化以及從西方傳到南洋的西方文化,各種文化的相互交流、沖擊,并將吸收、改良后形成的思想文化觀念帶回出發地僑鄉,且與僑鄉原有的文化融合后形成了一種文化自信下的文化成果僑鄉文化。因此,這種僑鄉文化,無疑提升了廣西人民在繁榮廣西文化建設中的文化自信,這為廣西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感受到文化帶來的自豪感、榮譽感、自尊心、自信心。
(三)廣西僑鄉文化有助于提高廣西人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參與度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下,廣西既要發揮海外華人華僑參與的積極性,也要發揮廣西地方的歸僑、僑眷參與的積極性,尤其是歸僑、僑眷。他們與海外親朋好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僑鄉文化最直接的傳承載體,重“外”輕“內”會直接影響僑鄉文化對海外華人華僑的影響力[2]。因此,只有在關注僑鄉文化的前提下,既要保護具有歷史性的僑胞的建筑物等實物的僑鄉文化,也要關心和扶持歸僑、僑眷的生產生活,廣西人民才能感受到無論是海外的華人華僑還是在國內的歸僑、僑眷,都能一視同仁,平等相待,才能努力奮起,發揮出自己的光與熱,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與海外華人華僑遙相呼應,共同促進,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綜上所述,廣西僑鄉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內容,為廣西文化建設打下了不可或缺的特色文化基礎,對于推進國家戰略建設具有獨特的軟實力作用,對于提升廣西人民的精神境界有著積極作用。
二、廣西僑鄉文化的精神內涵
廣西是我國傳統僑鄉之一,其僑鄉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開放性、獨特性、民族性、聯動性等,使得廣西僑鄉文化具有愛國為民、奮發圖強、艱苦奮斗、開拓創新、開放包容等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我們不僅努力繼承其中的先國后家的愛國精神、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而且努力弘揚不畏艱難的開放精神和求同存異的包容精神。
首先,先國后家的愛國精神。廣西人民在八桂大地辛勤勞作,有時受到歷朝歷代朝廷或政府的壓制、民族歧視,甚至有時受到外來野蠻侵略。因此,廣西人民歷來都具有強烈的革命精神和正義感。比如,19世紀50年代在廣西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19世紀80年代中法戰爭時在中越邊境的鎮南關大捷;中法戰爭時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痛擊法軍于越南北部;辛亥革命時期許多華人華僑就回廣西參加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等;為了推翻北洋軍閥而舉行的北伐戰爭,李宗仁、白崇禧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在北伐戰爭中獲得“鋼軍”稱號,威震大江南北;抗日戰爭時期,包括廣西籍在內的海外僑胞紛紛向祖國捐款捐物,支持祖國抗日。1938年8月,陳嘉庚先生發起并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自此開始,“在南僑總會的領導下,廣大僑胞籌款募捐的活動搞得熱火朝天。當時,各華僑團體采用了常月捐、節約捐、特別義捐等方式開展募捐活動。各分會和團體收到僑胞捐款后,即發收條,以茲證明”[3]235。在此種情況下,很多年過去了,現在仍從一些歸僑的手中看到這些收條,比如“容縣縣底鄉馬來西亞歸僑區均記(已故)收藏了這樣的捐款收條17張,其中常月捐收條13張,節約捐收條2張,特別義捐收條2張”[3]235。“北流的馬來西亞華僑陳生等一批華僑積極捐資回國,支援抗日(陳生捐馬幣55元,周德馨捐馬幣35元。據老歸僑劉明海說,當時一元可換中國白銀3元,可買谷460斤)”[3]241。這些正是從側門證明了從僑鄉出去的華人華僑受到了僑鄉文化中先國后家的愛國精神的影響,而這些華人華僑已是歸僑。翻開這些塵封的歷史,無不表現出廣西僑鄉文化中先國后家的愛國精神。
其次,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海外華僑華人由于長時期的海外生活,有較大的機會接觸到當時還較先進的西方文化并將西方文化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使其成為自身的文化思想且通過各種途徑或方式傳播和影響僑鄉。其中,最為突出表現的是在建筑風格上,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建筑風格的影響。“廣西許多地方僑房大多采用土洋結合的形式。如東興、欽州等地的僑房大多是建成法國的凱旋門式門樓或窗戶以及金字形杉瓦結構的屋頂。還有些僑房樓層較高,鋼筋水泥結構,頂層前部還留有涼臺”[1]。影響較大的是廣西著名僑鄉容縣近代建筑群,且在2006年被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容縣近代建筑群“建筑風格獨特,結構合理,美觀實用,裝修豪華,環境優雅,多在中國特有風格上吸收西方和東南亞的建筑技巧,采用仿歐式一至二層磚木結構建成,門前檐柱之間跨空,檐墻砌旋成一排優美的弧形拱門和雕飾線,曲直線條富于變化,有較強的立體感和藝術效果”[4],突出僑鄉文化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再次,不畏艱難的開放精神。海外廣西籍華僑華人出國原因既有經商留居、反抗國內或地方壓迫失敗、遷徙、遭擄掠、征戰,又有政權更迭、躲避戰亂、契約華工等。可以說,移居海外的廣西籍華僑既有政治性移民,也有經濟性移民,此外,還有“少數民族遷徙、家人團聚出國,分別屬種族移民和家庭移民”[5]1。雖然有些時候出國是逼不得已的事情,但是其本身所具有不畏艱難的開放精神得以體現。有些挑擔游販亦有著這樣的勇闖世界、不畏艱難、努力奮斗出一片天地來的開放思想,如,1926年,陸川縣“有少數人當挑擔游販,從鎮邊縣(今那坡縣)出境到越南諒山定居經商”[5]14。除移居越南之外,還有移居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老撾、緬甸、柬埔寨、日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巴西、英國、法國、瑞士等亞美歐洲國家。受到先人移居海外創業就業的影響,如今從僑鄉出去的廣西籍華僑華人的足跡和居住遍布的國家不僅有中國周邊國家,也有中遠距離的亞歐國家,還有橫跨重洋的美洲及大洋洲國家。
最后,求同存異的包容精神。華人華僑在海外定居,往往具備有求同存異的包容精神。華人華僑要想在異國他鄉立足,就需要“尊重彼此差異以達共存共榮,尊重各地文化的多樣性,尊重和維護各民族的獨特性,進行相互學習借鑒、取長補短”[6]。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盡快融入當地的民眾生活之中,吸取當地民眾的優秀文化,加以吸收和消化。正是在包容精神下,海外華人華僑積極參加越南的抗法抗美斗爭,參加馬來西亞的抗日反英斗爭等居住國的民族解放斗爭。馬來西亞華人社團中的“廣西籍社團注意搞好與政府官員、馬來人以及其他民族的關系,為共同建設好國家而作出不懈的努力”[7]。這種包容精神不僅有著隨遇而安的心態,更促使了華人華僑實現了由“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轉變,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居住國的地方、社會、國家的建設和發展。海外的華人華僑亦通過各種途徑,將這些優秀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傳入僑鄉,使得近代以來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筑在八桂大地上如雨后春筍發展起來,留下了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時代印記。廣西僑鄉文化的精神內涵除了以上這些之外,還有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等精神,還有待我們繼續挖掘、繼續弘揚,繼續豐富僑鄉文化的精神內涵并加以利用,促進各方面的建設得到文化力量的支撐。
三、僑鄉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廣西僑鄉文化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要在前進中的廣西方方面面發揮出積極的作用,路徑和方式有多種多樣。對于廣西高等教育,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僑鄉文化有著在素材、遺址、載體上獨具特色的作用。
第一,僑鄉文化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教學素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包含著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論哪一種都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都需要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主要內容和學生特點,引入豐富多彩的僑鄉文化的具體史實和事實。比如,玉林市容縣六王鄉譚泥村的陳大寧,19世紀20年代初于北京農業大學畢業后,東渡日本,學成歸國后,致力于農業建設事業,并于“1936年起,出任廣西省政府農業管理處處長”[8]23,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農業建設方面取得卓著業績。像這些生動的例子就可以運用在課堂上。
第二,僑鄉文化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僑鄉文化不是一蹴而就、一兩代人努力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數代海外華人華僑和僑鄉民眾經過長期努力才可能形成一種內涵豐富、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文化。比如,1871年出生的容縣人徐玉黌,曾于1905年留學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后到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組建南洋兄弟煙草公司,1921年曾隨孫中山到桂林督師北伐,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他脫離官場,告老還鄉,居住在其老家的泥屋里。“在抗戰年代,年逾古稀的徐玉黌,還熱心為鄉人謀福利,籌錢籌糧,領導農民開好一條數里長的古張水渠,發展農業生產。還積極宣傳破除迷信,發動群眾拆掉神廟,建好長河中心小學校,發展地方教育事業”[8]8。僑鄉文化的形成過程往往與地方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息息相關,不斷融合和體現在僑鄉的各個方面,形成了一種彌漫于僑鄉的具有強烈正能量的文化氣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這股正能量,通過豐富多彩的史實教育大學生,促進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僑鄉文化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傳承載體。僑鄉文化有著許許多多為僑鄉人民所津津樂道的案例。地方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努力挖掘僑鄉文化資源中具有地域性和豐富精神內涵的案例,并引導學生深入僑鄉,親自體驗僑鄉文化,將課堂上學到的科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有利于大學生弘揚僑鄉文化,又有利于他們形成系統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結語具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廣西僑鄉文化,在現實社會中流傳和繼續流傳于民間,或是僑鄉文化中的歷史人物,或是僑鄉文化中的物質載體,或是樹立了一代又一代的僑鄉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榜樣,都對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團日活動中的參觀考察、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的社會實踐、畢業設計、暑期社會調查等活動中,既能提升大學生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又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境界;既達到了畢業的能力要求,也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一省.廣西僑鄉文化與華僑華人文化互動研究[J].八桂僑刊,2007(2):8-12.
[2]呂劍楓.打造容縣僑鄉文化品牌探析[J].傳承,2013(3):18-19.
[3]趙和曼.廣西籍華僑華人資料選編[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
[4]廣西容縣政協.中國僑鄉?容縣[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9:57.
[5]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僑務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
[6]林昆勇.努力培育和提振廣西僑鄉文化[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31-34.
[7]趙和曼.廣西籍華僑華人研究[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164.[8]容縣政協文史工作組.容縣文史拾零(第2輯)[Z].1987.
作者:潘濟華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