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策略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新課程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也有了新的內涵,有了新的價值,對學生和教師來說都需要重新面對。小學數學教學不再是數學理論知識的“教和學”,而是應該通過對小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能夠自主地觀察和思考,通過自主提問題到探究,再到自己找到答案,理解書本知識。如何刺激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如何調動小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重視有效的問題情境設置,優化課堂教學氛圍,正確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才能提升教學質量。文章主要著重講述問題情境設置的重要性以及問題情境設置的策略,為促進學生更好自主學習提供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問題情境;策略
一、引言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小學數學教師不能再只是沉浸于書本知識的教育,而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小學生好動、好奇心強、探索欲強、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等特點,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吸引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激情,促進學生學習效果。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創設有效的問題情景,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激發學生進入到問題探究。這些對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拓展學習思維、發展創新思維都具有重要作用,對學生樹立長久的學習觀具有重要影響。
二、在小學課堂教學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重要性
在實際的小學課堂上,如何吸引小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注意的問題。在面對小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的情況,將課程正常進行下去并吸引學生認真聽課可以說具有很大的難度。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小學生的年齡可能還比較小,但是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早已迫在眉睫。由于時代的發展,現代的小學生學習條件、家庭條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加上電子產品的普及,很容易造成學生沉迷于電子產品中,不好好學習,更不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實際上,從小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意味著學生能夠自覺學習,也意味著學生能夠更快地把握到學習的關鍵所在,更容易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如何能讓學生具有自主的學習能力,關系到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涯乃至整個人生的影響。而小學課堂教學能夠設置有效問題情境時,就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情境中感受到主體性的存在。
(二)促進學生探究學習
除了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也應該具備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能夠主動深入地學習,去探究問題背后的本質,而不只是為了做對某一題。在實際教學中,能夠碰到許多學生只盯著一道題目的對與錯,由于無法抓住題目背后的數學規律,就容易導致學生在做題中,即使同一類型的題目也可能會做錯多次。這就需要學生能夠進行探究性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題目的表面之上。在小學課堂教學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夠吸引學生深入情境之中,能夠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對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只要學生能夠進行探究學習,就可以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在學習數學方面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三)提高學生解決能力
數學就是教會人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許多問題過于理論化,讓學生感覺不到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實際的問題,甚至覺得數學離生活很遙遠,讓學生無法從數學學習中感受到和生活的聯系。如此一來,學生學習數學成為書面算數,沒有實際意義,也就導致學生解決能力沒有得到提升。一旦提高了學生動手解決能力,就能夠讓學生將在課堂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比如出發去某個地方,選擇哪一條路線更近;比如在設計黑板報或者做手工的時候,如何選擇長度。這些問題在生活中很常見,但學生缺乏一定的解決能力,其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沒有將學習到的數學知識生活化,沒有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沒有提升解決能力。而在課堂上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實際上就是將生活中一部分與數學關系緊密的例子放在課堂上進行講解,與理論知識結合進行講解,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解決能力。
(四)全面優化課堂效果
除了上述所講的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學習、解決能力有所幫助外,對教師的課堂效果也有很大的幫助。在以往課堂上,教師站在講臺上講課,小學生在講臺下很可能在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效果可想而知。學生不與教師配合,教師也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堂效果也不會取得好效果。但是通過在課堂上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加學生參與感,當學生能夠參與教學中,教師的講解能夠得到學生的回應,就可以增加有效的交流,其課堂效果自然能夠得到全面的優化。同時,由于問題情境的設置,同學們之間的交流也會增多,對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會有很大的促進。
三、在課堂上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方法
在小學課堂上設置有效問題情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更好地設置有效問題情境呢?唯有設置好正確的有效問題情境,才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否則只會產生相反的結果。
(一)運用故事將問題情境故事化
作為小學生,愛聽故事是他們的天性,對于剛開始接觸的數學,他們還是能夠感受到數學中有趣的知識。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學生具有好奇心、探索欲這些特點,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一些古詩詞中的故事、趣味性比較強的數學故事來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將課堂氛圍調動起來,變得更加輕松、有趣、活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真正讓學生走進故事里。只要學生能夠走進故事里,往往就會開動腦筋,積極進行思考。這就從根本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根據教師展示的數學現象主動思考并且分析涉及的數學問題,久而久之就能夠發現學習數學的樂趣,并且愛上數學這門課。比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面對一年級學生時,知識點“連加連減”是一個比較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這個特點,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為學生設置一個有趣的故事。比如,孫悟空要救師父,但是妖怪在門口設置了許多關卡,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孫悟空才能進入到洞穴中去救師父。孫悟空細看發現每一個關卡都是一道口算題,只有做對這一道題才能進入下一道門。否則,只能聽見師父在洞穴里喊著“悟空,快救我”,這時候孫悟空就開動腦筋開始努力地解決關卡出現的問題。但是孫悟空的精力有限,難免所有的都能算對,需要小朋友們的幫助。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拿出事先準備的關卡卡片,讓小學生一起解決卡片上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生動有趣的故事中感受到數學計算的魅力所在。
(二)回歸生活將問題情境生活化
由于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在小學階段的知識還是比較淺顯易懂,貼合生活的。特別是在課改之后,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和小學生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聯系,都是生活中常見、容易接觸、可以用得上的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問題情境設置的時候,可以貼合現實生活,設置符合小學生生活實際以及思維發展需要、有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的問題情境。這樣能夠引起學生共鳴,從書本知識中看到生活,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解書本上的知識。當然教師應該認識到不同年級的學生對生活、對書本的認識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他們年齡不同、對生活的經驗也有所不同。比如,低年級的學生更喜歡寓教于樂,喜歡有趣的生活場景,但是高年級的學生可能對身邊發生的事件感興趣,教師可以根據這些特點進行問題情境的設置。比如,在學習百分數的時候,其教學目標是要求結合生活實際認識百分數,理解百分數的具體含義,能夠感受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拿出兩個同樣的水杯,朝里面加入相同的水,然后一個杯子加一勺白糖,另一個杯子加半勺白糖,然后問學生哪一杯水更甜。學生根據生活知識可以選出正確的答案,這時候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杯水更甜”的問題。同時,讓學生親自品嘗一下杯中里的糖水,感受杯中水的甜度。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如何表示哪一杯糖水更甜呢”,從而將問題引入到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中。這讓學生參與其中,能夠感受到課堂上的趣味性,將知識點與生活相聯系,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三)運用游戲將問題情境游戲化
小學生正處于愛玩的階段,對許多新鮮事物格外好奇,對玩游戲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果能夠將課堂上的一些知識和游戲結合起來,也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當學生對之產生極大的興趣時,也就能夠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到其中。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握住這一特點,將問題情境的設置和游戲相結合,讓學生參與到游戲中,從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比如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時候,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游戲情景。教師可以事先準備許多卡片,卡片中畫著“汽車”“火車”“卡車”“輪船”“飛機”“自行車”等交通工具,按照一定規律放置。這時候讓學生說出一個數字,教師先說這張卡片是什么內容,然后再翻出來給學生看。學生不管說什么數字,教師都能夠知道那張卡片的內容是什么。這時候學生一定會覺得很神奇,會覺得這個游戲像變魔術一樣。這時候教師可以問“同學們想不想像教師一樣”,由于剛才的游戲,這時候一定吸引了學生的興趣。然后教師再從游戲導入到要學習的數學知識中,就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課堂的學習效果也會前所未有。
(四)增加實踐將問題情境活動化
小學生正處于愛動的年齡,教師可以把握好這一特點,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也可以增加學生學習效率。增加實踐將問題情境活動化需要教師事先找好相關的實踐內容,讓學生更加獨立地參與其中。畢竟,有些數學知識不能只靠教師講解,更需要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自主地進行理解和掌握。因此,將數學課本中的知識通過一些實踐活動展現出來,讓學生參與其中,能夠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比如在學習“數據搜集和整理”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實踐活動,選出最受班級同學喜歡的三本書。教師事先給出十本名著選擇,讓學生每個人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三本書。然后讓全班同學進行不記名的投票,再將全班同學分為三組,讓他們使用不同的標記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整個過程都讓學生自己參與,從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到做出決策、制訂圖表等,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增加學生的思考,避免純粹理論性的學習。
(五)提出問題將問題情境懸疑化
學貴存疑。對于學生來說,只有當學生存在疑問的時候,才是對知識最為渴求的時候,這時候也是學習效率最高的時候,更是教師的教學能夠取得最好效果的時候。小學生本來年齡就小,對許多事物存在著很大的興趣,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利用好教學內容的新知識設置懸念,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例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問學生們一些問題,比如8888×9+8888=?138×27+72×138+138=?108×125=?98×46=?然后教師和全班同學比賽,看誰第一個先算出來是多少。基本上都是教師最先回答出來,這時候再問學生想不想知道為什么教師計算得這么快,然后順勢導入新課的內容。學生對計算方法會有一種好奇,這樣的情境導入能夠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程的興趣,也無形中給學生提出了學習目標,即通過學習新內容后,能夠像教師一樣快速回答相應的問題。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進行課改的背景下,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如何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是教師應該關注的問題。不再只是關注課本教學,不再只是盯著課本進行授課,也是對每一個小學數學教師的挑戰。由此可見,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比如運用故事的方法,將數學問題和生活聯系起來,將實踐活動增加到數學教學中,設置一些游戲活動,在課前提出問題將問題情境變得更加懸疑化,都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盛燕.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J].家長,2019(32):170.
[2]林偉華.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利用[J].新課程:小學,2019(8):152.
[3]楊桂娟.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赤子,2016(5):99.
[4]宋文衛.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有效教學情境[J].新課程:小學,2016(4):215.
[5]彭愛萍.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最佳問題情境[J].學園:教育科研,2012(13):136-137.
作者:李平平 單位:阜南縣第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