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生感悟文本的閱讀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在“創境體驗”中感悟文本
語言文字是情感的載體。入選新教材大都是文質兼美、聲情并茂的好文章,這為兒童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多媒體課件、插圖、錄像等各種直觀教學手段,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去讀書、品味、欣賞,有助于學生在情感上引起變化,使學生產生“目視其文,耳醉其音,意會其境,心同其情”的藝術效果。例如教學第5冊《爬天都峰》一文,為誘導學生感悟“我”與老爺爺兩次心靈的對話,從中汲取力量爬上峰頂。教學時,我是這樣進行創境悟情感悟文本的。1.談話啟情。你們登過高山嗎?爬過家鄉名景雙髻山嗎?如果有,請你說說自己的感受?2.設境創情。回放課文插圖,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展現在學生面前,以圖會文,引領學生步入課文意境,進入課文角色,并能單刀直入文本的“聚焦點”創設情境:如情境之一“:我爬得上去嗎?”讓學生說出“我”當時的內心感受以及文中所表達的意境。情境之二:“真叫人發顫”從中可以看出“我”當時怎樣內心?為下文品讀課文,啟發學生領悟其情作好鋪墊。3.品讀悟情。指導學生精讀品味“我”與老爺爺兩次感悟心靈的對話:“小朋友,你也來天都峰?”句中的“也”表現了老爺爺對“我”這么小的孩子來爬天都峰有著怎樣的思想感情?“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這句話中“也”又表現了“我”對這么大年紀的老爺爺還來爬天都峰又持怎樣感情呢?這樣,談話啟情,設境創情,讓學生在體驗中動情,在品讀中悟情,使學生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內在的精神動力,從而使學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二、在“理性分析”中感悟文本
語感強調的是在具體語言環境與特定教學情境中對無聲語言的一種直覺與頓悟,但并不排斥教師必要的理性分析。特別是對一些含義深刻的語言文字,教師恰當地點撥和精當的分析,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揣摩品味,能使抽象語言文字變得鮮明具體的生活畫面,這樣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教第9冊《落花生》一文中,為了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到父親說的兩句話含義,我對課后3題閱讀思考分別作了這樣修改與補充。1“.我們”與父親對落花生的議論有什么不同?2.在今天的生活中有像落花生這樣“默默無聞、為民辦事、對社會多作貢獻”的人嗎?請你說說看。3.父親說的話,對我們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啟示?文本結尾寫到:“父親的話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可以看出“我”悟出什么道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交流體會句子的含義。這樣引導學生分析探究、交流討論3個重點問題,讓學生抓住課文借物喻人的特點,把文中的人物事情與現實中的人聯系起來,把明理與導行聯系起來,使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理解句子含著的意思,不僅能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還能實現語文教學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三、在“對話交流”中感悟文本
現行的人教版新教材,在文章或訓練項目的關鍵處有出現文本對話框。它以學習伙伴的口吻“、小泡泡”方式呈現在孩子面前。這些對話框的內容,或提示文章內容,或引導揣摩遣詞造句的妙用及文章寫法,或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讀文本。其功能是: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教材變為學本,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與文本的意圖進行比較,對應起來,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因此,我們根據“對話框”的內容、形式、發揮的功能等方面的特點,主要分為三種方式,組織學生開展交流討論來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感悟。①交流感悟式。從學生角度說出自己某些方面讀書心得和發現,表示要和學習伙伴交流,但具體內容藏而不露,這就需要我們相機誘導,并給學生共同探究、交流感悟預留空間。②探究釋疑式。從學生角度,而且是大部分學生都可能提出閱讀中產生的某種疑問,表示要和學習伙伴共同討論,對這類問題的深入思考,能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培養學生讀書方法上,提供了思考的價值。③資源共享式。從學生理解和欣賞水平的實際出發,表達了學生閱讀文本后的某一方面內心體驗。引導學生交流共享情感體驗,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激發他們閱讀興趣。
總之,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是長期的規范的語言感知和語言運用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直接、迅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學生感悟文本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中,我們應采用有效措施和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領會編者匠心,激勵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體驗、多交流討論,就能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作者:王功周單位:福建省上杭縣臨城城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