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生閱讀教學論文2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
一、創設和諧氣氛
讓學生愉悅閱讀教學不僅是學生在教學的指導下運用已有的知識、方法與能力不斷獲取新知識、方法的過程,而且是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生在理性與情緒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過程。因此,真正的、良好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必須建立在尊重與樂觀的期待中,建立在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之中。因為就心理地位而言,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關系,只有感覺平等,學生才能放松、愉悅,才會主動閱讀、自由聯想、積極思維;就教學活動而言,師生交流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過程,只有師生距離近,才容易產生共鳴,只有互動與共鳴,才會產生最佳教學效果。這就要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學生是主體”的觀念,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關注學生的接受情況,然后根據學生的需要及時做相應的調整與控制,使教與學在和諧民主的氣氛中協調發展。具體體現在:教師要始終表現得樂觀自在,平易近人;教師要有寬容意識;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變化,要促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教師要強化民主意識,尊重信任每個學生,根據學生的客觀實際與需要設計教案與訓練,切忌長官意識,脫離實際,隨自己的喜好去強迫學生閱讀。
二、教給科學方法
讓學生學會閱讀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縱觀歷史,從古自今,優秀的學生、作家、詩人、受人稱贊的皇帝、科學家、革命家,為什么知識淵博,才能出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比一般人突出的能力,那就是會觀察、會閱讀,同時能把從觀察和閱讀中獲得的信息加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重新組合成新的信息。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變重視傳授知識為主而為重視教給語言學習的規律,解讀文意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能運用已有的知識、體驗、規律和方法,去扣開閱讀之門扉,自讀自解那些五彩斑斕的且富有文化底蘊的文章。人類的學習不是對個別刺激作出個別反映,而是一個整體性的把握,因為個別都離不開整體,個別是整體的一部分,失去了整體,個別便沒有了存在的價值。閱讀教學亦然,應該強調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初讀課文時,除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掃除閱讀阻礙外,還應使整篇文章在學生眼里形成一個知覺整體,這是閱讀的起點。即讀出大意,感知文章整體,把握文章概貌,體察作者的思想感情,力求內容上知大意,形式上識大體。
三、尊重學生個性
讓學生創造閱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再創造閱讀。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忽略學生的個性,只聽教師講,那么一千個學生就只有教師心目中的那一個“哈姆雷特”了。知識經濟社會不僅要求教育終身化、教育民主化,而且要求教育個性化。那么,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就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變“直射型”為“輻射型”,變“思維定勢”為“創造思維”。哲學家羅素說過,被動接受老師的智慧,對于大多數學生是容易做到的,因為這樣無需他們去努力獨立思考……為了張揚學生個性,要改變以“教”代“學”的狀況、變“教”為“學”、以“教”導“學”、以“教”啟“學”,引發學生思維,開啟學生心智。具體實施方法即在閱讀過程中做到:“三先五讓”。即學生先讀書、先思維、先找規律;目標讓學生明確,過程讓學生參與,問題讓學生提出,疑難讓學生解答,結論讓學生得出。“一統三放”。即依據大綱、課文、單元要求及學生實際,統一閱讀目標,然后放手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課文,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和結論,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訓練內容。總之,整個閱讀過程中,要把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學生馳騁思維,獨自思考,從多維的角度去感悟、去思辯、去研習、去發現、去獲取、去創造。
作者:楊長軍單位:遂寧市永盛小學
第二篇
一、理解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關鍵
理解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中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朱熹在《朱子家訓》中有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學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整體內容和段落大意,才能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真正走進課文。同時,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必須經過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推理判斷、分析概括。如人教課標版第五冊的《灰雀》一課,本課的字、詞對學生來說幾乎沒有難點。課文內容大部分是列寧和孩子之間關于灰雀一事簡單的問答對話,但就是這些看似簡單的對話,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卻是一大難點。列寧和孩子的對話雖說簡單,但卻像是兩個柔道高手之間不動聲色地你來我往。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作者寫作的背景去揣摩、分析、閱讀和理解,真正把閱讀和理解課文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準確把握文本的重點和難點,才能體會作者的真實用意及思想感情。文中有這樣幾句對話———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列寧問“:會飛回來?“”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要想讀懂這段對話,教師必須圍繞“為什么列寧說飛不回來”“為什么男孩說肯定會飛回來”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列寧和男孩的話應該用什么語氣去讀,讓學生先去分析、理解和討論,形成共識,對于有偏頗之處教師稍加點撥,然后采取同桌對讀、分組朗讀、師生賽讀等形式進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探討、推測、交流,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實際
拓展訓練,豐富語言小學階段,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期,天真無邪,自覺性比較差,在學習上大多是靠教師督促來完成。作為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讓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當好學生學習的參謀,做好學生所需要的服務,讓優秀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后進生“吃得了”,并努力在讀寫環節重錘敲打,反復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在練習中學會積累、學會運用。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積累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學以致用,不斷強化和積累語言,使學生的語言表達及運用能力不斷提升。同時,注重實際,挖掘教材中最積極的語言因素,抓住重點,找準切入點,創設有意義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主動交流、樂于表達并產生勤于練筆的欲望。這樣,學生的語言素養就會得到全面提升。此外,還要緊緊圍繞課文中心進行拓展訓練。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是一首描寫江南美景的詞。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入一些其他描寫江南美景的古詩詞,如杜牧的《江南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教學《白楊》這篇課文后,可推薦學生閱讀茅盾的《白楊禮贊》及楊朔的《荔枝蜜》等文章,掌握“借物喻人”這一寫作方法的妙用,加深對文章中情感的體悟,并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總之,積極穩妥地優化閱讀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優化閱讀教學,教師不但要有厚重的知識積累,還要有臨場發揮的能力;既要有引導啟發的能力,還要有創新的意識。在閱讀教學中注重朗讀,提倡說話,加強寫作訓練,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需要廣大教師共同努力。
作者:夏興勇單位:羅甸縣逢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