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林業經濟要素投入效應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前,內蒙古集體林改正逐步完善,需要在新形勢下對林業經濟產出與其投入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文章基于C-D生產函數,選取內蒙古1995年~2014年的林業相關數據,通過回歸分析得出各投入要素未對林業經濟的發展發揮其推動作用。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了旨在推動林業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林業經濟;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投入要素;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對于如何推動林業經濟的發展,在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中,促進林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其研究主線,通過實證分析等方法證明科技進步、要素投入和林業制度等因素的變化對林業經濟的發展有著影響。其中,近年來林業產權制度正不斷變革逐步完善,集體林改為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一輪動力。高嵐,張自強(2012)以廣東省為例驗證了林業產權管制的放松是廣東省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且林業產權制度仍有放松和完善的空間。馮達,鄭云玉等(2010)通過統計分析和計量模型研究證實了各投入要素對林業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此外還有部分投入要素轉化為了生態資產,未計入林業經濟效益。崔海興,溫鐵軍等(2009)通過研究我國林業發展的各個階段,認為林業政策的引導對林業建設作用重大。魏遠竹,任恒祺(2000)認為勞動力要素是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勞動力配置不合理等原因導致勞動生產率低下。孔凡斌,廖文梅(2013)利用我國各省市的林業市場化指數研究得出除勞動力要素外,其他投入要素都對林業經濟的發展起著正向作用,同時指出政府應減少對林業經濟活動的過分干預。劉璨,張永亮等(2015)在研究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現狀的過程中發現,林業制度改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后續制度不完善、林地細碎化、勞動力缺乏等原因阻礙了林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縱觀這些研究成果,國內學者對林業經濟投入和產出的研究大多將勞動力、資本、技術、土地等投入要素與制度原因區別開來,研究上述因素對發展林業經濟起著積極推動的作用或者是效率不理想的影響。但是,林業產權制度的變革不單單直接影響林業經濟產出,在一定程度上對勞動力、資本、技術、土地等投入要素的變化也有著或大或小的影響。介于如上考慮,筆者將生產投入要素與林業產權結合在一起,旨在研究二者共同作用下對內蒙古林業經濟產出的影響。
1理論模型概述
1.1理論基礎概述資源通過市場方式和計劃方式兩種方式同時作用才能達到最優配置。自然與環境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會因為種種原因出現失靈,在林業市場也是如此。首先,林業具有顯著的外部效應,而人又存在機會主義傾向,私人效益和社會效益失衡,使整體效益不能實現帕累托最優。同時林業市場尚不完善,屬于不完全市場。生態經濟學認為林業生態環境相對穩定的資源供給不能滿足經濟無限發展的需求。以上均需要諸如產權管制等制度進行調節和平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推動林業經濟發展、如何推動林業產出的增長仍然是一個需要我們長期研究的課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林業產權不斷變革,逐步放松。并于2008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逐步開展林業確權,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依法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通過家庭承包方式落實到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確立農民作為林地承包經營權人的主體地位。1.2理論模型設定林業經濟的增長實質上是林業要素投入基礎上產出的增長。但是,由于林業具有明顯的外部性,既是經濟產業又是公益事業,因此林業經濟與國家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密切相關。本文從新古典增長理論出發,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建立內蘊線性模型(雙Ln)。模型中具體引入的被解釋變量是林業總產出,解釋變量是年末從業人數、造林面積和林業投資額。為了檢驗我國林業經濟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聯性,筆者利用計量經濟學原理作為研究方法,采用內蘊線性模型(雙Ln)及OLS的估計方法進行分析。之后根據所得數據針對各種問題對模型進行調整。本文所有的實證分析使用的都是Stata12.0軟件的運行結果LnOPt=β0+β1LnInt+β2LnArt+β3LnEPt+μt(1)之后,筆者在初步模型的基礎上以2009年為界引入虛擬變量,因為沒有證據表明虛擬變量具體對哪一個變量產生影響,因此,建立如下模型(2):LnOPt=β0+β1LnInt+β2LnArt+β3LnEPt+β4SytLnInt+βtSytLnArt+β6SytLnEPt+β7Syt+μt(2)其中,t代表時間;Op代表林業總產值;Ep代表年末從業人數;Ar代表造林面積;In代表林業投資額;Sy代表虛擬變量;SyLnIn代表虛擬變量與林業投資額取對數后的交叉項;SyLnAr代表虛擬變量與造林面積取對數后的的交叉項;SyLnEp代表虛擬變量與年末從業人數取對數后的交叉項;待估計參數β0代表技術水平,β1、β2、β3、β4、β5、β6、β7分別代表各投入要素的產出彈性;μ代表隨機誤差項。
2變量選取與實證分析
本文以內蒙古林業經濟發展為例,選取1995~2014年內蒙古林業經濟投入產出的相關數據,數據均摘自全國林業統計年鑒。此外對于將虛擬變量設定為以2008年為界的原因之一是內蒙古于2009年開始在內蒙古自治區范圍內全面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原因之二是通過分析內蒙古1995年~2014年林業總產值趨勢發現,自2008年開始內蒙古林業總產值呈上升趨勢從回歸結果看,模型整體的擬合優度為0.93,說明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各變量的P值接近0,說明變量顯著水平較高。其中,林業投資額、虛擬變量每增加1%個單位都會提高林業總產值的水平,造林面積每增加1%個單位都會降低林業總產值的水平。此外模型還剔除了虛擬變量與各投入要素的交叉項和勞動力投入變量。結合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勞動生產率低、林業規模化經營受阻、對林業的投資部分轉化為生態資產、后續制度保障不完善等原因。
3政策建議
3.1加大對林業經濟的投資力度從政府角度出發,深入開展和落實生態林業建設的方針政策,加大對林業建設的資金和制度保障,同時建設社會資金注入林業發展的通道,為切實做到金山銀山和青山綠水兩手抓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因為林業資源及其生產活動具有極為普遍的外部性,上述政府支持對生態林業的建設尤為重要。從社會角度來看,林業生產活動在政策支持下具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各社會主體應抓住發展機遇,積極開拓林業投融資渠道,使得各項資源能夠在林業建設中實現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保障下發展林權貸款與擔保體系,同時大力發展林業保險,使林業發展與金融支持相輔相成,完善市場經濟體系。當然,積極引入國外資金和技術也是發展林業經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個人角度出發,培養農戶的林業經濟意識和積極性,聚集每個人的力量發展林業市場及其民間投資。在互聯網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互聯網+的模式已滲入到各行各業中,林業經濟也不應該例外。3.2深入開展林權改革,完善林業確權制度林業確權制度雖在早年間就已經開始實施,但是尚未覆蓋到家家戶戶,完善林業確權制度仍然任重道遠。在中央和地方的既定方針指導下,堅持做到在實踐中檢驗主體改革和配套改革中的問題和不足,并根據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和措施,切實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3.3加強林業領域的科研投入科技從古至今都是毋庸置疑的第一生產力,發展林業也離不開技術支持。農林院校和林業科研機構是提高林業生產技術的重要組織,加大對該類機構的資金支持力度就成為了提高林業生產技術的不二選擇。同時注重對科研成果的保護,使得林業科研成果能夠源源不斷地涌入社會生產力建設的齒輪中。在這些過程中當然也離不開林業科技工作站和推廣站等林業經營管理機構的協調和管理。
4結束語
本文基于對林業總產出以及林業確權制度的認識,回顧了國內學者關于林業經濟投入和產出的研究方向和結論。之后文章通過對內蒙古1995年~2014年20年包括林業總產值、年末從業人數、造林面積、林業投資額等指標及其引入虛擬變量后進行了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剔除了有關林業投資的變量,而從業人數、造林面積和制度變量則對林業總產值有著消極的降低作用。最后針對如何提高林業經濟發展水平,提出了4點建議,包括加大對林業經濟的投資力度、深入開展林權改革,完善林業確權制度和加強林業領域的科研投入和提高,旨在克服勞動生產率低、制度不完善等造成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崔海興,溫鐵軍,鄭風田,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林業建設政策演變探析[J].林業經濟,2009,(2):38~43.
[2]馮達,鄭云玉,溫亞利.要素投入對林業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0,(3):1~7.
[3]高嵐,張自強.產權管制、要素投入與林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1):77~85.
[4]孔凡斌,廖文梅.中國林業市場化進程的林業經濟增長效應[J].中國農村經濟,2013,(9):87~96.
[5]劉璨,張永亮,劉浩.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現狀、問題及對策[J].林業經濟,2015,(4):3~11.
[6]魏遠竹,任恒祺.勞動力要素與林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1):102~104
作者:朱海霞 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