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影響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有了飛速發展,其中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很顯著。在長期的發展中,我們不難發現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產生著影響。但是二者之間的關系很難用普通的研究方法把握。本文就應用實證的方法來進行探討。
關鍵詞:農業資本;農業經濟;實證探討
進入新時代后農業經濟的發展擺脫了傳統的發展模式,更多地注入了現代科學思維的方法。農業資本的深化就成為了重要的應用策略,農業資本深化是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標志。一般來說,一個生產部門出現了資本的深化,其勞動生產效率必然提高,這一理論根植于新時代的經濟理論研究中。農業資本深化更多體現在農業資本存量與從事農業勞動力數量之比的增加。因此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依靠定性分析我們不難把握,但是如果對農業生產進行具體的指導,還應該依賴實證的分析。
一、農業資本深化的現狀
資本深化這一經濟學名詞其實涉及的基本元素僅僅包括資本投入和勞動力的數量,其表現為資本投入與勞動力數量之間比例的合理搭配。從理論上來看進行資本深化并非難事,但是具體到每一個行業資本投入與勞動力數量之間的具體關系就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就農業部門來看,資本深化同樣也表現為農業資本數量與勞動力數量之比的增加。但對于我國農業情況而言,許多人對資本的深化理解存在著誤區。基于對土地供給的剛性政策和自然資源不可再生的特點以及中國農村人口龐大等因素的考慮,必然存在著農村勞動力的過剩現象,加強資本深化完全可以依靠國家政府的資本投入來進行。其實這樣的觀點完全沒有考慮目前我國農村的變化和國家政策的影響。
首先從資本投入來看,農業資本深化的現狀就不容樂觀。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國家一直采取重點發展工業的策略。改革開放以來,將主要投資都集中在工業方面,通過工農業“剪刀差”使農業資金中的將近五千億元流入工業生產中,并且同時還扣除了財政農業支持基金兩千多億元,農業的資本投入受到了重要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后這種情況應該說有所改變,雖然我們知道市場經濟帶來的農業費用增加和金融系統對農業資金吸多吐少以及農村土地制度產權的模糊,使得農業的資本投入情況變得非常嚴峻,但是總體來看農業資本的投入還是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下呈現出增長的趨勢。通過分析當代中國農村的變化,我們會發現農業勞動力正在急劇下降。首先農業的經濟效益低和城市大規模發展帶來的勞動力需求,使得農村大量的民工涌入城市,尤其是一些年輕的精壯勞動力。很多民工寧可在城市承受幾倍于農村的辛苦與勞累也不愿再回到農村。另外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運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農村人口的基數大大降低,1985年到1990年出生的孩子在家庭中一般還有一兩個兄弟姐妹,199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以上兩個方面使得農業勞動力失去了以前充足的保障,越來越呈現出勞動力不足的現象。
二、農業資本深化的實證分析采取實證分析
我們可以使用資本存量估算的方法。因為要考察農業資本密度的變化就必須運用資本存量估算的方法。從目前的資本存量估算研究來看,大多是側重在全社會資本存量的估算上,對于相關部門的資本存量估算相對較少,尤其關于農業的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利用資本存量估算的方法來進行資本深化的研究更具有創新意義。筆者在進行農業資本存量估算時采取通用的永續存盤法。永續存盤法一般涉及到固定資產價格指數、農業資產固定投資總量的測算以及重置率的計算。
筆者采用的固定資產價格指數是自1990年以來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所公布的數據;而農業資產固定投資總量的測算則是將國家、集體和農戶用于農業的固定資產進行相加;而重置率的計算則是以1990年的價格為基準,折舊率選為5.42%。經過計算我們發現這樣的數據:2000年農業固定資本存量為4840.13億元,2011年農業固定資本資本存量為14484.9億元。農業固定資本存量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平均年增長率接近10%。從增長率來看,2007年以前年增長率在7%以下。2007年以后都超過了12%。從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看出農業成為了熱點投資產業,且增長速度在加快。關于農村勞動力變化的分析,如果我們運用實證分析就會更清晰地發現其中的變化動向。首先說農村勞動力的減少與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輸出有關。1998年農村勞動力輸出為13806萬人,到了2011年達到了25278萬人,此時輸出的勞動力和農業勞動力基本持平,但是在質量上要遠遠高于農業勞動力,因為在25278萬人中青壯年勞動力占到了80%。其次是計劃生育對農村勞動力的影響。計劃生育加速施行后,從1993年到2013年20年間中國農村人口少出生了4億,直接導致農村精壯勞動力減少了7000多萬。因此從1990年后,資本—勞動力比率曲線上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資本—勞動力比率由1990年的0.048(萬/人)上升到2000年的0.067(萬/人),再上升到0.167(萬/人)。經過這些數據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中國農業資本深化的趨勢。
三、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
我們知道農業資本的深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一般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為農業基礎設施的加強和農業生產工具的更新,可以概括為物質方面的改善。另一方面為農戶生產性固定資產增多的價值層面。在物質方面,中國農用機械總動力1980年僅為16000萬千瓦,而到了2011年就達到了97734.7萬千瓦。有效灌溉面積2011年達到9.25億畝,比1980年增加了3億畝。鄉村水電站裝機容量2011年達到6212.3萬千瓦,是1980年的20倍。在價值層面,農村農戶生產性固定資產價值2011年達到了17000元/戶,與1980年的791元/戶相比有了巨大的變化。其中農業的生產性固定資產價值也由1980年的608元/戶上升到2011年的10660元/戶。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這些變化對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產生的影響,就更能清晰地分析出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可以說農業資本深化的吸收首先在農產品數量上得到展現。2012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了2.89億噸,與1980年相比增加了80%,而且從2004年連續九年持續增長。一些學者通過相關數據的計算,發現科技的進步對于糧食增產的貢獻率竟然高達51.7%。綜合上面的各種數據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產生的巨大影響,其促進作用十分顯著。為了進行更全面的了解,更加詳細地分析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們可以采用農業存量資本—產出比率的測算來進行把握,更進一步完善我們的理論研究。通過相關數據我們不難發現,中國農村存量資本—產出比率曲線呈現為“U”型曲線,1995年為其谷底。因此可以分析1990—1995和1996—2011年兩個階段。
前一階段在1980年農業存量資本—產出比率高達0.793,在以后的近十年中逐漸下滑,這一趨勢反映出農村個體的農戶無法承擔巨大的農業投資成本和國家沒有集中關注農村的事實。第二階段就是1995年以后,尤其是進入到新世紀以后,“三農”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所謂“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的現實從地方傳達到了中央,國家對農業的投資開始急劇增加。1998年農業存量資本—產出比率增加到了0.832,到2011年就達到了1.253。我們不難發現利用這一方法,我們同樣得出了農業資本深化的事實以及其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以實證研究為代表的經濟學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比,對于一種趨勢的把握更明顯,并且得出的結論更具有說服力,更具有系統性。因此在進行經濟研究時應該更多采用實證分析。但是在進行經濟學實證分析時我們應該注重所引用數據的全面性、真實性,只有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和全面性才能確保我們得出的結論具有研究的意義。近年來,有不少學者把實證研究應用于中國古代經濟的研究,由于應用數據的片面,往往鬧出一些笑話。
四、結語
其實農業資本深化究其本質為農業資本投入與農業勞動力之間比例的合理匹配,可以說兩者在近幾年中都受到了國家政策的影響,工業地位的增加導致了國家對農業資金投入的減少,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和計劃生育政策使得農村勞動力急劇減少。這些變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我們也能夠感受到。然而我們要想通過理論研究對當今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一些指導,僅僅依靠感性的認識還不夠,應該有定量的分析,而定量的分析可以依托實證研究來完成。
參考文獻:
[1]羅浩軒.中國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09):4-14.
[2]馬倩.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市場,2016(07):46-47.
[3]潘喜琴.中國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5(18):14.
作者:王東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