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發展下的農業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江蘇現代農業建設具有良好的基礎
“蘇湖熟,天下足”。江蘇自然條件優越,農耕文明悠久,自古便是“魚米之鄉、富庶之地”。近年來,江蘇以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為抓手,堅定不移地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加快發展高效農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現代農業建設成效顯著、可圈可點。農業產出效益穩步提高。糧食生產穩定發展,2014年全省糧食總產698億斤,比上年增產13.5億斤,實現“十一連增”。高效農業加快發展,全省高效設施農業面積超過1136.5萬畝,占耕地面積16.5%;高效設施漁業面積272.8萬畝,比重達23.8%。農民增收步伐加快,克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困難,邁上1.5萬元新臺階,增幅連續五年超過城鎮居民,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新一輪脫貧奔小康工程實施三年,已有300萬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業物質裝備技術水平持續提升。深入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4.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實施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工程,全省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到55%。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全省旱澇保收農田比重76%,高標準農田比重約50%。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農業產業化經營加速推進。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的要求,培育發展新型農民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推進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全省擁有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07家,其中,國家級61家,居全國第二;全國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鎮68家,居全國第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13家,與山東并列全國第一。農民合作社總數7萬多家,經認定的家庭農場總數為2.1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比重提高至45%。農業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大力推廣農業投入品減量、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種養業循環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全省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86%。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三品一標”總數1.7萬個,居全國第一。大力推進“綠色江蘇”建設,廣泛開展植樹造林,2003年以來新增造林面積1794萬畝,超過2002年前35年造林面積的總和,林木覆蓋率由11.4%提高到22.2%。農業支持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建立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十二五”以來,全省各級財政安排農林水支出3138億元,年均增長12.2%,高出同時期財政支出增幅2個百分點。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全省農村小額貸款公司549家,農貸實收資本781億元,貸款余額近千億元。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不斷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增加至49個,主要種植品種承保面90%以上,高效農業保險覆蓋面45%以上,“聯辦共保”政策性農業保險走在全國前列。經過各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江蘇以占全國3.8%的耕地,生產了占全國6%的糧食,養活了占全國5.8%的人口,創造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糧食總量平衡、口糧自給的不凡業績。對江蘇農業建設的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這對一個東部沿海省份來說很不簡單。
二、江蘇現代農業建設面臨新的挑戰
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江蘇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可喜成績。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加快江蘇現代農業建設也面臨許多新矛盾、新問題,突出表現為“四大制約”。土地資源緊缺制約。江蘇的基本省情是人多地少,耕地后備資源緊缺。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每年要新增建設用地40萬畝左右,耕地面積逐年減少。2004年至2013年,全省耕地面積由7225萬畝下降為6932.6萬畝,9年減少292.4萬畝。今后各項建設還得占用一部分耕地,即便占補平衡,每年仍要凈減10萬畝左右,而且新增耕地的質量相差較遠,耕地資源已成為江蘇農業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生態環境制約。江蘇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強度高、弦繃得緊,經濟發展又對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據調查,江蘇單位面積農藥、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3倍以上,農膜回收率只有60%左右,農業復種指數高,農業面源污染不容忽視,加上工業、生活等污染,農村環境問題較為嚴峻,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長遠發展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勞動力成本制約。江蘇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城鎮化率已達64.1%,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和務工收入提高,直接推高了農業用工成本,導致農忙時節用工緊缺,老弱婦孺成了種地“主力軍”,江蘇解決未來“誰來種地”的任務比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國際農產品價格制約。近年來,江蘇逐年提高最低收購價格和臨時收儲價,小麥已連續八年實行最低價收購,水稻也連續兩年實行最低價收購。目前,我國主要農產品價格已超過國際市場價格,在大量進口低價農產品沖擊下,農產品繼續提價遇到了“天花板”。面對這些制約因素,我們要深入分析,科學研判,準確把握,用改革創新之舉尋求破解之道,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
三、江蘇現代農業建設的新任務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的統一部署,堅持走“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全力推進江蘇現代農業建設,把總書記提出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建設現代農業,首先要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化解‘誰來種地’之憂的根本舉措”。我們要按照培育“愛農業、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新型農民的要求,著力打造現代農業建設“三支力量”,破解“誰來種地”問題。要鼓勵大學畢業生、農業技術人員返鄉務農創業,形成一支現代農業建設的新生力量;要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從事專業化、集約化農業生產,形成一支現代農業建設的有生力量;要扶持龍頭企業、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形成一支現代農業建設的社會力量。對這“三支力量”,分門別類,區別指導,通過宣傳引導、培養培訓、政策扶持,逐步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新農民”和“新主體”。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總書記在講話中指示,“現代農業的載體是農業產業體系”,“要培育高集約度、高附加值、高外向性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我們要充分依托江蘇資源稟賦,按照“穩糧、增效、可持續”要求,從產品結構、產業鏈條、市場營銷等方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破解農業生產成本高于國際市場而價格又被進口產品“封頂”的突出矛盾。突出集約化生產,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優化專業生產格局和優勢區域布局,積極發展設施園藝業、規模畜牧業、特色水產業和休閑觀光農業,有序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綜合效益高的優勢特色產業。突出增值化加工,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農業產業鏈條的前伸后延,大幅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突出市場化營銷,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優勢農產品品牌和市場體系,發展電子商務、連鎖配送等現代流通業態,搞活農產品流通,既要站穩國內市場,又能占領國際市場,不斷提高江蘇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今年要在特色產業發展好的地方,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培育一批有特點、有影響的電子商務示范村、示范鎮。加快提高農業物質裝備和技術水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物質裝備和科技手段是現代農業生產力的關鍵部分。”我們要按照“耕地良田化、裝備農機化、科技實用化、服務社會化”要求,推動江蘇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現代化。
耕地良田化,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合農田水利、農業綜合開發、土地綜合整治等項目和資金,集中連片、整體推進,提高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比重。裝備農機化,更加注重農機適用性、經濟性和安全性,更加注重不同產品、不同環節農機裝備研發與推廣,推動農業產業全程機械化。科技實用化,加強農業關鍵性、前瞻性技術攻關,推廣先進實用農業技術,培育一批“蘇字號”農業產品和科研成果,提升現代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深入開展向趙亞夫同志學習活動,培養造就一大批趙亞夫式無私奉獻的農業科技推廣人才。服務社會化,強化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推行技物結合、技術承包、全程托管等服務,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推動江蘇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將緊密團結在以習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加快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努力推動江蘇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奮力開創江蘇“三農”工作新局面,為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做出應有貢獻。
作者:徐鳴單位:中共江蘇省委常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