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業科技創新路徑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科技創新路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科技創新路徑

      1農業科技創新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1.1重大科技創新對種植業的推動作用農業科技創新形成生產力,對生產的影響主要體現于物化形式之中。①優良品種對作物產量的提高是革命性的。如水稻矮稈品種、雜交水稻、超級稻連續使水稻產量實現3次飛躍;抗病育種有效控制了作物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大幅度提高單產。②新肥料增產效果明顯。建國初期到現在,化肥使用量年均遞增21%,相應的全國糧食總產量2008年比1950年翻了2番多,化肥對糧食增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利用現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還可使作物增產8%~15%。③灌溉技術發展提高了農業用水的效率。采用地埋塑料管線輸水比傳統土渠可節水43%;滴、噴灌比大水漫灌可節水50%。④農藥的使用保障了豐產豐收。20世紀50年代初仿制劇毒農藥“666”成功控制了危害嚴重的蝗災;1990年代藥劑聯防聯治棉鈴蟲,挽回經濟損失上百億元。⑤技術創新提高了生產效益。從日本引進的水稻旱育秧技術使水稻增產450~600kg/hm2,增幅5%~12%;旱育秧拋栽從1990年到2000年累計推廣24.5億hm2,節省勞動力9億多,節省秧田220萬hm2,節省種子7.1億kg,增加稻谷約116多億kg,節支增收達260多億元。

      1.2重大科技創新對畜牧業的推動作用科技創新促進了畜禽良種覆蓋率的提升,出欄率大幅度提高,畜禽死亡率下降??萍歼M步使目前畜禽產品頭(只)均產出量較1950年提高2倍以上。科技創新的作用表現在:①飼料技術顯著提高了畜禽生產能力。目前生豬日增重較20世紀80年代提高0•15~0•2kg,每kg增重節省飼料1.0~1.5kg,飼養期縮短1~2個月。②畜禽疫病防治有效保障了畜牧業的發展。1951年我國使用自行研制的兔化弱毒疫苗開展防治牛瘟,僅用3年時間就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消滅了牛瘟。目前,豬瘟、豬丹毒、豬肺疫、豬病毒性腹瀉綜合癥、牛肺疫、雞新城疫、雞馬立克氏病等一批重大疫病已基本得到控制。③品種改良促進了產業升級。通過從國外引進優良種畜禽,培育出中國黑白花奶牛、草原紅牛、新疆細毛羊、東北半細毛羊、哈白豬、新金豬、上海白豬、北京黑豬、北京白雞等幾十個畜禽品種,顯著提高了畜禽個體生產性能和良種覆蓋率。④配套飼養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益。生豬的良種、飼喂配(混)合飼料、標準化豬舍、科學飼養方式和防疫滅病等養豬綜合配套技術的應用,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性能。據統計,與傳統飼養技術相比,配套養殖育肥期縮短,日增重提高,出欄體重增加,每kg增重節約飼料15%,瘦肉率提高3.7個百分點,頭均經濟效益提高20%。

      1.3科技創新對生產方式和生產布局變革的推動作用推廣先進技術打破了傳統生產方式和生產布局對農業以及養殖業的限制,一些因為氣候、溫度原因不能種植(養殖)的作物(畜禽),通過新的種植技術(養殖方式)得到跨地區的推廣,生產能力得到最大幅度的擴展。①地膜的應用改變了種植模式。地膜覆蓋使土壤增溫明顯,彌補了北方早春、晚秋及冬季的溫度低、積溫不足,使作物適宜耕作區緯度向北推移,向高海拔推進,改善了種植結構。數據顯示,僅1989~2001年玉米地膜覆蓋年累計推廣面積就達960萬hm2,增糧214.6億kg,增收134.8億元。②采用塑膜大棚等保護設施,拓展了蔬菜、水果的生產區域。使蔬果的生產時限延長180多d,克服低溫限制,實現了蔬果周年生產和均衡供應。③塑膜暖棚養殖模式,提高了經濟效益。20世紀70~80年代,東北地區從日本引入塑膜暖棚飼養技術成功,生豬暖棚飼養期平均日增重500~630g,比敞圈飼養多增重203~313g,每增重1kg比敞圈飼養節省飼料0.5~1.88kg。蛋雞、肉雞、牛、羊在暖棚飼養效益也明顯提高。僅1991~2001年全國累計推廣塑膜暖棚養畜禽3.2億頭(只),新增經濟效益47億元。

      2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筆者以北京市為例,分析了新形勢下的農業科技創新方向,提出了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2.1北京市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與成就建國以來,北京市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科技創新持續進步,一大批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脫穎而出,促進了北京農業的產業升級,推動了首都經濟發展。

      2.1.1基本形成農業科技創新體系。60年來,北京市積極配置整合首都科技、人才資源,已基本建立起了以中央在京農業科研院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級農業高新技術創新基地為基礎的農業科技創新研發體系?!笆濉逼陂g,北京市相繼支持建立起4個國家級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0個農業高新技術創新基地,以及一批科、經(企)結合的服務體系,促進了以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基礎的農業技術推廣與產業化體系和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村遠程教育網絡為基礎的高效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建立。

      2.1.2一批農業關鍵技術得到突破。建國以來,北京市共組織農業科技項目2000多項,僅“十五”期間就有356項,其中重大項目20項,一批成果取得重大創新和突破。20世紀70年代育成玉米優良地方種質“黃早四”,是我國最優秀的中早熟種質,其組配的推廣雜交種52個,推廣面積4787萬hm2,先后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并入選“20世紀國家重大科技成果”,永久封存于中華世紀壇。1973年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賈翠瑩、中國農業科學院方智遠率先利用自交不親和系途徑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一代雜交種──“京豐一號”,使利用自交不親和系途徑培育甘藍一代雜種這一先進技術在國內首先獲得突破,是甘藍育種國內首創的自主創新成果。

      2.1.3“十五”期間取得新突破?!笆濉逼陂g北京又有一大批農業科技成果取得創新突破。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中心利用生物技術在國內率先培育出適合深加工的高淀粉(74%)和抗蟲(玉米螟)玉米新雜交品種通過審定并推廣。轉基因面包小麥新品系已進入大田試驗。奶牛、肉牛胚胎性別鑒定、冷凍切割及移植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居國內領先水平。雞馬立克氏病疫苗產業化工程取得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工藝技術,產品達到國際同類領先水平,打破了外國CV1998疫苗長期高價壟斷的局面。

      2.2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2.2.1新形勢下的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首都農產品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北京市適時提出了拓展農業功能,改善生態環境,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戰略,其功能逐步突破傳統農業功能界限,向公共食品安全、生態環境保育、高端消費等農業外延領域拓展。突出表現為:①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既體現在京郊農業承擔20%左右的首都農產品消費生產上,也體現在供應農產品的高質量和安全性上;②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研究顯示,京郊單位面積農田所發揮的生態效益是生產效益的數十倍,即農業的生態效益使都市受益更為明顯;③面向高端和有機消費品市場。作為首都和最大的高端消費集中地,農業積極迎合高收入人群對高端、有機農產品的需求。

      2.2.2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鑒于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變化,要求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和方向隨之調整。新形勢下北京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導方向是:①優質品種種質創新。通過培養種植、養殖優良品種,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產量,保障食品安全的生產基礎;②生產方式創新。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降低化學肥料和生長調節劑等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使用,控制因此造成的食品污染。推行有機化生產模式,更多產出有機農產品,滿足高端市場需求;③生產標準和機制創新。制定、執行嚴格的農業生產標準和質量標準,使農產品質量進一步得到提升。

      2.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2.3.1農業科技創新需要政府的公共投入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具有以下3個特性:①“準公共物品”特性;②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③“市場失效”特性。其特性決定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僅依靠市場機制調節,同時需要政府的公共投入支持。一般認為創新型國家R&D投入占國家GDP的比例應在2%以上,我國2004年為1.23%,我國在科技創新政府公共投入上與創新型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在當前國家引導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發展的新形勢下,不應過分強調市場機制在科技資源配置方面的引導作用,而應重視政府公共投入,把政府公共投入作為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主渠道之一。

      2.3.2落實科技創新立法,建立健全農業重大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全面落實國家創新計劃的政策安排,制定配套的相關科技、農業科技創新政策、實施意見,形成良好政策氛圍。按照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和首都農業科技發展的特點,制定完善的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推動北京市農業科學研究的結構性調整。支持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加快農業高科技產業化步伐,探索農業科技轉化新路子。

      2.3.3加大以公共財政支持為主的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北京農業在保障市場對農產品需求供給的同時,還承擔首都食物安全、社會供給安全和穩定等公共職能。京郊農業資源有限,必須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保證對農業生產提供穩定的技術支持。應撥出專項經費建立農業科技發展基金,專門用于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積極開辟新的經費來源,形成以撥款為主渠道,包括科技貸款、社會投入等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科技創新投入體系。改變項目申報方式,解決科技人員每年從年初到年末忙于項目申報,導致其主要精力不能集中到科研創新上的問題。應給予綜合性科研單位在國家、省(市)科技發展規劃框架內開展研究的一定自主性和自由度,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經費用于基礎學科建設。

      2.3.4培養造就人才隊伍。加強創新人才的引導培養,造就科學研究需要的創新型、執著型人才,營造人才成長的良好外部環境。①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充分發揮首都農業科研單位人才管理的積極作用,制定能體現農業高素質人才特征的評價指標體系,突出其學術地位和作用,重視潛力的發掘。②建立健全公正的人才更新機制。對高層次人才進行定期客觀考核,建立保證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有效激勵機制。③強化對國家、市級科技獎勵制度的宣傳和落實,加大對農業科技重點人才的支持和培育。④建立拔尖人才的帶動機制,為優秀農業專家提供保障條件,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科建設、技術創新方面的特殊才能。

      2.3.5加強農業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及管理創新。北京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一方面學科資源豐富,技術設施裝備水平較高,另一方面資源重復建設,利用率不高。因此應加強中央和市級農業科技裝備資源的整合,拓寬重點實驗室的研究領域,提高重點實驗室的開放程度和使用效率。在各科技裝備權屬不變的情況下,促進裝備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國家公共信息平臺效能,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區域農業科研資源配置共享。同時,根據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建設特種作物、花卉,主要畜禽、特種動物、實驗動物、水產資源等改良中心、動物疫病控制中心等,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迅速提高現代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建立以科技為先導的不同類型綜合農業試驗示范區,加強中間試驗基地建設。加強農業技術市場培訓中心和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的加速轉化和應用。

      3結語

      科技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先進的科技不斷從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萍紕撔峦苿蝇F代農業發展主要表現在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現代科技逐步應用和滲透到農業種質資源、動植物育種、作物栽培、畜禽飼養、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等各個領域,使現代農業生產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從而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民的增收致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需要從政府的公共投入、科技創新立法、培養造就人才隊伍、加強農業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及管理創新等方面入手,堅定發展方向、探究發展規律,保持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連續性。同時,還應積極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建設的長期性,針對當前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順應國內外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趨勢,注重與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結合,保持創新研究的可持續性,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日韩高清中文字幕亚洲|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久久亚洲高清综合|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亚洲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亚洲伊人午夜网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未满十八|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 亚洲桃色AV无码| 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免费无线码|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色偷偷狠狠综合网|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A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亚洲欧洲高清有无|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av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