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漁業生產文化形成在社會發展中作用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漁業生產文化形成在社會發展中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漁業生產文化形成在社會發展中作用

      摘要:世居于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利用廣闊的水域環境、豐富的魚類資源優勢,形成了悠久的漁業生產歷史;并發揮其勤勞勇敢的創造能力,創造了捕魚節期、捕魚時令、捕魚工具、捕魚禁忌等內涵豐富的漁業生產文化;漁業生產文化作為赫哲族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成為其生活文化的主體、精神文化的源泉、體育文化的根基。赫哲族漁業生產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演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關鍵詞:赫哲族;漁業生產文化;社會發展

      1赫哲族漁業生產文化的形成

      1.1廣闊的水域環境。赫哲族世居于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三江流域波光粼粼、湖波漣漪,池沼鋪茵,給以捕魚為生的赫哲族人民以舟楫之利、以衣食之源。”黑龍江發源于中國東北,是中國四大河流之一、世界十大河之一。黑龍江的存在為東北地區帶來了天然資源,是其沿岸經濟發展的基礎。松花江是黑龍江在中國境內的最大支流,是中國七大河之一。松花江流域水能資源豐富,其水系發育,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大。松花江對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內河船運、人民生活等方面意義重大。烏蘇里江是黑龍江的支流,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河。其江面寬闊,魚產豐富,而且水流平穩,便于航運。三江流域自然的水利資源,給予了赫哲族人民更加有利的生產生活環境,因此才有了赫哲族長久不熄的漁業生產文化。

      1.2豐富的魚類資源。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三江流域盛產著不同的魚類,給赫哲族漁業文化帶來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黑龍江作為十大長河之一,其流域魚類資源可謂非常豐富,其中鳊花是非常有名的魚類,這種魚體重大約在一公斤左右,其產量高且品質好,是黑龍江里十分有代表性的魚類。松花江是一個大淡水魚場,魚類資源亦十分豐富,全流域魚類品種達77種,其中五羅是松花江內非常出名的魚類,分別由哲羅、法羅、雅羅、胡羅、銅羅組成。烏蘇里江的水產資源也非常可觀,魚類多種多樣,不勝枚舉,品種可達有八十多種。主要特產有大馬哈魚,這種魚有四五斤重,是世界名貴魚類。“不生五谷,但知漁獵。然魚多于獸,不須網置。每歲魚大來時,逆流而上,一擁萬萬,至灘淺處,皆躍而過焉。人排立于灘上,以棒擊之,魚被傷,順流而下,乃于下灘截取,堆積如山。風干、鹽曬,藏為半年之用;人食之余,即以喂馬,喂犬泵,并取其皮為衣裙,頗光耀奪目。”這一記載充分地證明了赫哲族漁業資源的豐富,也體現了水資源對赫哲族的重要性。

      1.3悠久的漁業生產史。在清朝以前,赫哲人主要是以磨制捕魚工具為主進行漁業生產活動,其對捕魚工具的使用和對漁業的了解是十分淺薄的。從清朝起,赫哲族漁業生產開始有了新的轉變———鐵制生產工具的出現和使用。自此,赫哲族漁業生產水平有了一個新的提高和發展。清朝到民國末年,線網捕魚的方式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船只的變革也使其漁業生產到達了新的高度,這個時期赫哲人已不再滿足于自給自足。漁業工具的革新使捕魚產業越來越興旺,赫哲人也從此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捕魚特色。從新中國成立到如今,赫哲族的漁業生產又發生了地覆天翻的變化,最明顯的變化是出現了“汽船”,由此赫哲族漁業生產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代———以機械為主的時代。赫哲族漁業生產依舊是其生活的主要支柱,赫哲人還在繼續用勤勞與智慧改進他們的生活生產方式。

      1.4勤勞智慧的赫哲人。源遠流長的赫哲族歷史保留下來無數珍貴的文化,而這些都離不開勤勞勇敢的赫哲族人民。從空白的開始,到如今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赫哲族人民利用自然地理條件,依靠著廣闊的水資源環境,通過對三江流域捕魚節期、捕魚時令的研究,捕魚工具的改造完善,對水資源的利用開發,用自己獨具匠心的創造力創造出屬于自己民族的、多姿多彩的、獨具特色的漁業生產文化。“烏蘇里江水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一首“烏蘇里船歌”唱出了赫哲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聽者仿佛真的置身歌中,能真切的感受赫哲族人的勤勞勇敢。

      2赫哲族漁業生產文化的內涵

      2.1赫哲族的捕魚節期。赫哲族人在漁業生產活動中,根據各種魚類的生活特性、活動范圍及規律、四季的變化、捕魚地點的不同,將捕魚生產活動進行了分類。春季的捕魚期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此時冰排初開,水流較慢,魚群多集中到江灘淺水暖處,捕撈也比較容易。赫哲族人全年的吃穿用度和所需的漁產品基本上都靠春季的漁業生產活動。為了給三江里的各類游魚以休養生息,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赫哲人民會將漁船停靠在灘地,收拾漁網,而此時也正是魚的產卵期。夏天太陽高照,天氣炎熱,族人多數都是在江汊子、溝、泡處下掛子、擋簗子,準備秋天取魚。江邊的赫哲人最喜歡的季節是每年的十月。此時魚從河流、江汊子回到江中深處過冬,魚群比較集中、活躍,海魚也逆流而上。每每此時捕獲最多的是鰉魚和大馬哈魚。冬季捕魚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從封江到開江都處于冬季,這個季節亦是捕魚的好季節。冬天的嚴寒氣候并沒有阻擋赫哲族人民進行捕魚活動,漁民反而利用這種自然氣候發明了多種捕魚方式,鑿“冰眼”、拉大網、坐“咚庫”等都是常見的冬季捕魚方法。

      2.2赫哲族的捕魚時令。勤勞且聰明的赫哲族先民在長期的漁獵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觀察、總結自然變化與漁業生產的關系與規律,根據魚類不同時期的活動情況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情況,總結出了一套方法來判斷節氣,并用于指導漁業生產。在民族文化不斷交往中,漢族的“二十四節氣歌”也傳播到了赫哲族地區,赫哲族人民將其與漁業生產的季節性融合,編撰出了具有赫哲族獨特漁業文化氣息的“捕魚節氣歌”。“立春棒打獐,雨水舀魚忙;驚蟄忙織網,春分船驗上;清明草芽水,谷雨開大江;立夏魚群歡,小滿魚來全;芒種魚產卵,夏至把河攔;小暑胖頭跳,大暑鯉魚歡;立秋開了網,處暑鰉魚上;”這首歌不僅反映出民族間文化的不斷交流和溝通,也體現出了赫哲族人民的聰明和勤勞。

      2.3赫哲族的捕魚工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赫哲族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捕魚工具,隨著時間的發展捕魚工具也越來越完善,主要可分為船、網、叉、鉤。船在赫哲族捕魚生產文化中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船只對于赫哲人來說不僅是生產工具,還是交通運輸工具。船只種類豐富,大概分為獨木舟、吉拉船、樺皮船等。其中樺皮船是較為常用的,這種船是叉魚、趕快路的工具。赫哲族的捕魚網具多種多樣,有拉網、圈網、待河網、掛網等。這些漁網都是赫哲族人民在長期的漁業生產下總結創造出來的智慧成果。赫哲人根據魚類的習性和特點,制定了各種類型的魚鉤,作為捕魚工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魚鉤在不同時期其制作材料、方式也不相同。魚鉤大體可分為鰉魚鉤、快鉤、甩鉤等。早些年的赫哲族魚叉是用石塊或者堅硬的柞木來制作,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目前大多數是用鐵制作完成。雖然魚叉種類不似其他捕魚工具那樣繁多,但它依然在赫哲族漁業生產文化上占據著不可或缺的位置。在漁業生產生活中,捕魚工具是漁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載體。隨著時間的發展,聰明的赫哲族人不斷改造捕魚工具,才使得赫哲族捕魚文化愈來愈豐富多彩。

      2.4赫哲族的捕魚禁忌。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赫哲族人民根據節氣時令和自然界變化的實際情況形成了漁業生產習俗。赫哲族相信“萬物有靈”,也相信“多神論”。他們認為萬物都是由神在支配控制,山水草木等都有靈,因而又在漁業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許多禁忌。靠漁業生產為主的赫哲人對祭江儀式向來十分重視。每年在打魚之前,赫哲族人都會舉行祭典河神的儀式,其祭典十分隆重,足以體現赫哲人對“靈”的畏懼和尊重。赫哲人認為故去的亡靈、溺死在水里的狗都會擾亂他們捕魚。于是,在每個捕魚季節開始前,赫哲人要在江邊祭奠亡靈。赫哲人對婦女和寡婦的禁忌也有很多,如婦女不許上船打魚、嚴禁寡婦跨越網綱等。世俗禁忌在科學文化還處于后進狀態的赫哲族中產生,是其社會發展狀況的客觀體現。

      3赫哲族漁業生產文化在其社會發展中作用

      3.1漁業生產文化是赫哲族生活文化的主體。從赫哲族漁業生產文化的產生到如今,漁業生產對于赫哲族來說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赫哲族人民一直依靠漁業生產為基礎產業,人民的衣食住行也都建立在漁業生產基礎之上,“靠水吃水”成了赫哲族的主要生活來源。同時漁業生產也影響赫哲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赫哲族人會沿三江流域建立房屋、發揮智慧,創造種類繁多的捕魚工具等。漁業生產直接影響赫哲族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所以漁業生產文化是赫哲族生活文化的主體。

      3.2漁業生產文化是赫哲族精神文化的源泉。長期的漁業生產中,勤勞聰明的赫哲族人民創造出了獨具漁業文化風格且絢爛多彩的文學、藝術形式與作品。在廣為流傳的“伊瑪堪”、民間故事、民歌等文學體裁作品中,大部分是用于歌頌漁業英雄和贊美富庶美麗的漁鄉的故事。從這些動人的文學作品中,我們能夠深刻感受到漁業文化的深刻內涵。赫哲族的魚皮手工業文化一直以來依托于漁業生產之上,其所創作出來的藝術物品更是活靈活現,充分彰顯赫哲族的文化特色。由此可見,“漁業為赫哲族文學、藝術提供了創作的源泉,漁業生產文化是赫哲族精神文化的源泉”。

      3.3漁業生產文化是赫哲族體育文化的根基。赫哲族的傳統體育與游戲項目,多是來源于漁業生產技能的培養與訓練。赫哲人有很多游戲和傳統體育活動,如射箭、摔跤、游泳、劃船、打爬犁和鹿毛球等都是帶有濃厚漁獵風格的體育項目。赫哲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是在漁業生產文化的伴隨下發展興起的,是與漁業生產文化相結合,在其基礎上創新發展的,所以說漁業生產文化是赫哲族體育文化的根基。如今的赫哲人,很多人已經走下了捕魚船,有的從事服務行業、有的從事民族文化傳播事業,他們在新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前進。但不管社會發展有多少改變,漁業生產文化作為赫哲族人賴以生存的文化基石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赫哲族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具有獨特特色的漁業生產文化,但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生產結構的調整、現代文明的沖擊、民間文化的融合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赫哲族漁業生產文化日益瀕危。因此,赫哲族漁業生產文化值得我們更深入地研究和保護。“保護赫哲族漁業生產文化也是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安穩的重要文化基礎,這不僅是需要國家和政府部門的扶持,更需要社會上每個人的關注”。我們都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護、傳承和創新赫哲族優秀的漁業生產文化,讓赫哲族漁業生產文化更加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譚杰.赫哲族漁文化研究[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39.

      [2]李德沫.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82.

      [3]尤金良.赫哲族拾珍[J].佳木斯文學藝術聯合會,1990:38.

      [4]劉敏.赫哲族歷史文化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73.

      [5]譚杰.保護、挖掘赫哲族民族文化資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03):152.

      作者:陳藝文 譚杰 單位: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PP|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亚洲| 亚洲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亚洲va久久久久| 自拍偷区亚洲国内自拍| 成人亚洲国产va天堂|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蜜桃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亚洲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7777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一区国严二区亚洲三区|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国产精华液网站w|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激情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亚洲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