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實踐教學的目標原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引領風尚,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是“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首要目標。“思政課”首先要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就是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在當代中國,集中體現為引領時代風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學生從“思政課”的課堂上和課本上學習到的基本原理,對他們來說,都是間接獲得的,相對來說,比較抽象,比較膚淺,不足以觸及靈魂,激發情感,建立信念,更不可能有效地發展認識,深化認識,啟發思維,促進創新。只有依靠具有內容豐富而生動、形式多樣而直觀、影響深刻而持久等特點的“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才能幫助大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真知灼見,并有效推動大學生自身認識能力的發展和思想境界的提高。只有精心組織、扎實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思政課”才能真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從根本上增強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并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第二,承接地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大學生自身的需要。這是“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直接目標。首先,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群眾觀念等優秀品質。當代大學生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同時又處于市場競爭、對外開放、社會轉型、利益分化、矛盾交織、思想多元等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中,要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光榮使命,必須在社會實踐中鍛煉成長,通過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教學,培養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群眾觀點等品質,以滿足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培養的迫切要求。其次,當代大學生面臨著知識激增、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獨生子女、數字網絡、微信微博等全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如果不加強社會實踐教學,并通過社會實踐去親身體驗、比較鑒別、分析選擇,就可能迷失在海量和真偽難辨的信息里,抓不住主要問題,把握不了前進方向,甚至被西方社會思潮和價值觀所誤導,或者沉溺于個體自我,宅于狹小空間,成為啃老一族,缺乏合作精神、主動意識和動手能力。所以,大學生只有躬身實踐,才能完成社會化過程,才能真正健康成長,百煉成鋼。
二、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原則
為了實現“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目標,針對當前各高校在實際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的問題,總結各高校的有益經驗,我們認為,“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必須遵循以下“十條”原則。
第一,知行統一、正確踐行的原則。“思政課”教學要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就必須遵循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道德品質、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的形成發展都必須經歷“知、情、信、意、行”的轉化過程的規律。在這個轉化過程中,社會實踐既是基礎環節,又是作用中介,還是驗證條件。大學生要真正把“思政課”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主體認識,并外化為自覺的行為習慣,只有通過社會實踐的檢驗、歷練、強化、鞏固,才能完成。所以,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法律,就必須厘清“思政課”的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教學的關系: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方向、前提和先導;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檢驗、深化和升華。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和實際執行中,既不能以理論教學代替實踐教學,也不能以實踐教學取論教學,要合理分配學時、學分,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并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匹配關系。
第二,教師主導、育人為本的原則。在“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中,也要處理好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取得實踐活動成果的必要保障。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需要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及其創造才能的發揮。“思政課”教師要切實改變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觀念和態度,要研究、掌握社會實踐教學的內容、方法、形式和規律,努力成為社會實踐教學的先行者、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要精心設計社會實踐內容,合理選擇實踐形式,親自組織實施具體的實踐活動,并以自身的豐富閱歷和社會經驗現身說法,潛移默化地傳播真理、傳授方法、傳遞信息、釋放正能量、激發潛能、提升素養。大學生是實踐育人的對象和實踐教學中的學習主體,要不斷激勵他們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社會實踐,自己動手、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自我選擇、自我教育、感悟真諦,通過社會實踐這一養成教育的過程,吸取直觀、生動、豐富的精神養分,提升思想認識、道德水準、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
第三,結合課程、有機滲透的原則。四門“思政課”課程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理論源頭,中國近現代史是歷史事實,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又是理論創新的成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大學生參與社會生活需要遵循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四門課程的內容都來源于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實踐,經過了社會實踐的反復驗證,在實踐中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并且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當代大學生要自覺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鍛煉成長、建功立業,就必須以四門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為載體,吸取歷史智慧和理論智慧,增強價值認同和行為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所以,在社會實踐教學的計劃安排和組織實施上,要克服厚此薄彼,重視一門課而忽視另三門課,或者對一門課嚴格要求而對另三門課放松要求的傾向。每一門課都必須把實踐教學系統、有機地滲透到“思政課”全課程、全過程中去,以達到實踐育人的目的。
第四,明確主題、任務細化的原則。“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適宜而明確的主題,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確定主題之后,還要進行任務細分,責任到人,讓參加實踐教學的每位學生、每位教師都明確自己的任務和責任積極主動創造性地開展活動,才能真正得到鍛煉,受到教育,增長才干。否則,任務不明確,責任不到位,一哄而上,為活動而活動,不僅收不到效果,還會敗壞社會實踐教學本身,進而導致學生對它的誤解和輕視,以為可有可無,參不參與、認不認真無所謂。
第五,內外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思政課”相對于專業課而言,具有突出的養成教育特質,即要求大學生從日常生活、言行舉止、習慣培養等點滴入手,進行自我教育,自我養成。因此社會實踐教學必須貫穿于“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無論課內課外、校內校外,都需提出社會實踐教學的具體要求。比如,在課內,引導大學生拒絕“翹課”、“手機控”、“考試舞弊”、“干私活”等不良現象;在課外,借助“學工在線”、“心靈驛站”等網絡平臺引導學生進行信息交流、熱點討論、好人好事點贊、思想、學術爭鳴等等。只有整合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各個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和教學資源,并促進各個環節、各種資源的有機結合、優勢互補,才能形成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
第六,全員參與、組織有序的原則。“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具有幫助大學生順利實現社會化的功能。在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單親家庭子女、城鄉留守子女比較多,存在心理困惑的學生增多;由于收入分配懸殊較大,大學生中富二代和經濟困難學生都較多;由于高校跨省、跨地區招生,大學生的學習差距較大,學習困難學生較多。引導大學生,特別是“三困”學生積極融入社會,需要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來鍛煉他們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和團結合作等精神。所以,“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大學生,保障全員參與。
第七,尊重個性、分類指導的原則。大學生個體的專業方向、學習環境、興趣愛好、風俗習慣、關注焦點、社會聯系、物質條件等都有一定的差別,相應地,其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性格特征也表現出多元多多變的個性特征。“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要增強針對性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尊重差異、尊重個性,分類組織、分類指導,并不斷總結經驗,形成可操作、效果好的規范模式和運行機制。
第八,全程管理、保障有力的原則。“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涉及全體學生、四門課程、四個學年、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具有全覆蓋、全課程、過程長、責任大、風險多的特點,所以,必須嚴格過程管理、強化管理責任,必須加強全程服務,提供領導、組織、經費、場所、基地、師資、政策、制度等各方面的保障,使學生通過實踐教學受教益、長才干、服務人民、貢獻社會,通過嚴格的管理和周到的服務提高實效,并杜絕安全隱患,保障學生權益。
第九,統籌規劃、協調運轉的原則。切實開展“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需要在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方案、課程建設方案上,在學時學分學期安排、教學內容設計、實踐形式選擇、指導教師選派、經費預算決算、教學資源配置、過程管理與檢查、效果考核與評估等方面,進行周密設計,統籌規劃。特別是要保障社會實踐教學落到實處,保障各項實踐活動協調運轉,就必須處理好它與理論課教學、與專業課教學、與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關系。否則,就難以避免隨意性,或者流于形式陷入“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
第十,建章立制、科學評價的原則。“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規范運行,需要具有約束力的剛性制度來保障,同時也需要制訂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來引領。否則,只要學校領導、教學院系、教師、學生、教學管理部門中的任何一方弱化、軟化、輕視、推諉、草率、敷衍,都可能使它名存實亡。另外,要提高“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質量,還必須有效構建并合理選擇“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具體模式。歸納而言,目前已經采用的模式有:課堂內養成教育模式、校內第二課堂活動模式、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模式、主題社會調查模式、生產勞動模式、志愿服務模式、公益活動模式、勤工助學模式、參觀訪問模式、軍政訓練模式、模擬實踐(實驗)模式、義務支教模式、以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為導向的專業滲透模式、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的職業訓練模式等,每一種模式都包含若干具體內容和具體方式。需要強調的是,每一種實踐模式的運用,每一次實踐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都必須圍繞社會實踐教學的目標,遵循社會實踐教學的原則,以提高質量和效果。
作者:陳松林熊希玲單位: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