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問題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人才需求也逐漸加大,高職院校作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專業人才的教育機構,教育責任重大。近些年高職院校的發展態勢十分良好,校企合作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高職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校企合作不僅體現在高職課程設置上和基地實習工作上,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對接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對校園和企業文化對接的內涵進行了闡述,針對加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對接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并針對校園和企業文化對接和融合提出了幾點科學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對接問題;研究分析
引言
校企合作是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有效對接的途徑,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高職院校人才的實踐能力鍛煉需要企業為其提供實習基地,企業的發展需要依賴高職院校為其提供專業技能人才,所以高職院校和企業是分不開的。文化建設是學校的重要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企業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學校的文化建設主要體現在教學宗旨和校風、校訓的制定,教師管理制度、學生管理規則等方面,企業的文化建設主要包括企業經營理念、管理模式、企業精神、員工守則等方面,主要都是意識層面的建設,高職院校與企業文化建設相對接對于提高學生的教育水平,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都有著或智能更要作用,是時展的必然需求。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
校園文化是指一所學校或教育機構在長期管理和校園教學實踐中形成的精神層面的指導性理論,包括校園的文化氛圍,學校的管理制度,校風校訓,學校的教育理念及宗旨等等。校園文化包括物質、制度、行為等幾方面,例如學校的一些粘貼板和展示板上面的宣傳內容,一些獨特建筑或雕塑上面寫著一些教學理念和鼓勵學生的語句,這些都是為建立學校學習氛圍而建造的,屬于校園文化建設里的物質文化部分;關于招生、教師管理、學生行為守則這些都屬于校園文化中的制度部分;關于學校的一些活動的組織和集體活動,比如校慶活動的組織,學校晚會的組織等都是文化建設的行為部分等。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的發展和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更有利于為廣大學生建設優質的學習環境。
(二)企業文化建設的內涵
企業文化是企業對經營和管理理念的總結,包括企業的員工認同和遵守的價值觀念,企業的管理制度,企業職工的崗位職責等,這些構成了企業文化的內容,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是企業發展的有效指導,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精神支柱;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和管理要依靠制度建設去完善,制度是企業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的保障,是規范員工行為的指導性體系,健全的制度機制能夠有效推動企業的發展;員工的行為規范是規范各個崗位員工的細致規則,對員工是一種合理約束,是企業的管理必須依靠的體制,企業加強文化建設是保證企業正常運行的有效策略,是一個企業的最基礎工作。
(三)校園和企業文化對接的內涵
校園與企業文化有其不同之處,高職院校注重教育方面,而企業注重員工管理和企業發展,但兩者也有很多相似之處,由于文化建設和約束的對象都是人,校企合作為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對接提供了可能,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將來可能是企業的一員。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核心是教育與職業規劃的有機結合,高職院校上午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就是向企業輸送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校企文化的對接并非二者的簡單重疊,也不是企業文化取代校園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二者互相補充,互相提高的過程,企業要根據高職院校的教學理念和目標,以用優秀的企業文化影響校園文化,通過校企合作、互動交流等方式,實現文化的全面融合,基于企業文化的校園文化,也會對學生起到良性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加強校企文化對接的重要意義
目前,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應用最為廣泛,是有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使學生實現學習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對接和融合對于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促進高職院校發展,有助于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校企文化對接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高職院校是向社會輸送專業人才的基地,肩負著為企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責任,很多優秀畢業生被選到優質企業就業,為企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高職院校教育人才不僅僅體現在知識理論上,還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隨著社會的發展有所提高,文化修養和專業技能兼具的綜合型人才是企業爭相搶奪的對象,學生的文化修養不是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就能形成的,要通過學校的文化熏陶,所以學校的文化建設十分必要。成為企業員工后,良好素質的培養也不能僅僅依靠學校的文化熏陶遺留,企業的文化建設對員工的陶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企業文化建設有利于員工形成自覺約束的機制,提高員工的職業素質?;谛F蠛献鞯男F笪幕瘜?,可以使學生以實習的機會接觸企業,他們在實習階段,在企業的生產實踐中會體會到企業文化對他們的影響,會自行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比較、相融合,企業中關于員工的團結、進取等優秀的文化精神對高職學校的學生影響很大,會激發他們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積極性,使他們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將來在企業中為企業貢獻力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目標。
(二)校企文化對接有利于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
目前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和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高職院校的發展影響著整體的教育事業,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趨勢,加強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要在眾多教育機構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注重文化建設?,F在教育行業競爭激烈,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保存一席之地,實現校園的可持續發展是高職院校決策者思考的問題,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學校外部競爭優勢的基礎,是保持院校發展潛力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依賴于與企業的合作,在企業中尋求提高自身的文化元素,從而保持學校的活力,找到與企業、社會發展的結合點,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吸收企業中的有效管理策略,吸取企業優良的管理經驗利用于學校管理上,在具體管理層面根據校園實際進行調整,尋找到適合校園發展的文化建設之路,彌補校園文化的不足之處,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讓校園文化的參與者進入到企業中學習和參觀,獲得相關經驗,對校園文化建設加以指導,促進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
(三)校企文化對接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保證企業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的理念指導,基于校企合作的文化交流對于企業加強文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現在高職院校很多任教教師不只是教師身份,還有很多是企業的優秀員工和企業的管理骨干,他們熟知企業一線操作流程,熟練掌握管理技能,在高職院校任教期間,他們也會對學校的文化建設產生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對指導企業文化建設有很大幫助,這些雙師型教師在高職院校吸取好的管理理念,可以應用在企業的員工管理上,促進企業的發展。其次,企業為高職院校提供實習場所,學生的自覺管理和約束理念也對其企業有一定影響,促進企業文化建設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三、實現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對接的策略探討
(一)加強文化建設宣傳工作,使文化建設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轉變觀念,加強宣傳,無論高職院校還是企業都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高職院??梢酝ㄟ^建設校園園地形式,宣傳辦學理念、教學宗旨、學生規范當理論,促使學生遵循學校制定的管理制度,努力調整自身行為,向優秀人才靠攏;企業文化建設更需要管理者的積極宣傳和教育,管理人員要對員工加強教育,企業也可以通過外部形式將企業精神加以宣傳,鼓勵員工積極投入工作。在校園文化活動中開展優秀企業文化內容的展示,利用校園空間,將某一企業的文化作為專題展示,著重渲染企業的先進理念和管理規范,將企業文化有效與校園文化相結合。
(二)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促進文化融合與對接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主要方式,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和實踐能力鍛煉的機會,要想加強校企文化對接,就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學校和企業積極配合,使學生進入企業接受良好的培訓,在生產實踐一線與工人們一起工作,一邊工作一邊接受有經驗的老員工的指導,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另外,企業的文化活動鼓勵實習學生參加,并在活動中嶄露頭角,使學生對企業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這也是促進校企文化對接的方式之一。
(三)高職院校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引入企業文化
高職院校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注重引入企業文化,因為,高職院校的教育目的就是向企業輸送專業人才,培養適應企業需要的人才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教師在教學中要灌輸企業精神的教學,鼓勵學生加強理論文化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高職院校要在學生實訓教學方面下功夫,依據專業特點和崗位就業可能,人性化的布置訓練場地,注重管理制度、崗位職責等要求,在學生實訓過程中營造企業文化氛圍,使校企文化結合更緊密。
(四)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為突破口,實現校企文化對接
高職院校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搖籃,要以培養擁有高職業素質的人才為教學目標,實現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控,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學校要以企業和社會需求為指導,合理設置教學課程,健全課程評價體系,根據企業和市場調整培養策略。
四、結束語
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對接和融合有利于專業及技能人才的培養,是高職院校加強與企業聯系的有效方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校企文化對接的有效途徑,通過加強校企合作深度和力度,培養擁有職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賈永紅.淺議職業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積淀[J].理論觀點,2010(4):102.
[2]江定濤.高職校企文化互動融合的思政教育價值研究[J].交通職業教育,2011(2).
作者:周婷 單位: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