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實踐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素養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必備的一項基本素養,也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后生存與發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文章首先介紹了信息素養的內涵與演變,然后從問卷調查入手,重點對高職藝術院校大學生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進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以期為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信息素養;信息道德;藝術院校
1信息素養的演變與內涵
“信息素養”一詞,最早源于與公共圖書機構的文獻查閱功能。該功能主要用于文獻的查找與利用,當時信息需求相對簡單,多是由手工查閱完成的。面對數量暴漲且準確性不足的各種信息,僅依靠手工查閱顯然是無法滿足需求的。隨著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長,信息查閱需要借助計算機來完成。在社會實踐的不斷催生下,“信息素養”的概念也就應運而生。美國信息產業協會(IA)主席保羅•澤考斯基于1974年首次提出信息素養這一概念,并將其定義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美國圖書館協會于1992年將信息素養定義為:“信息素養是人們能夠判斷何時需要信息,并且能夠對信息進行檢索、評價和有效利用的能力。”這一定義更加全面地概括了信息素養的內涵,并被人們普遍地接受。隨后,眾多國家的學者開始關注并研究信息素養,直到2003年美國國家圖書館和信息科學委員會一致認為信息素養應該包括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兩個方面。[1]此后,眾多的學者經過進一步研究、實踐認為,信息素養除了包含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外,還應包含信息知識和信息道德兩方面內容,從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學術界對于信息素養的研究和實踐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提升廣大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高校逐步開展文獻檢索與利用等方面的培訓工作。1995年,杭州應用工程技術學院的金國慶老師在《圖書情報工作》期刊上發表了《信息社會中信息素養教育概述》一文,首開信息素養教育研究的先河,從此針對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也逐步開展起來。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應用,人類社會完全步入信息化時代,海量信息資源給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與高效性,同時也對人們的信息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戰。[2]由此可見,信息素養的內涵隨著社會需求、信息技術和個人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地得到擴充和豐富,經歷了由單一維度信息技術向多維度綜合素養的演變,其內涵概括起來應包含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知識和信息道德四個方面。
2信息化時代高職藝術院校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分析
2.1調查基本情況概述
(1)調查對象與方法。調查對象:陜西藝術職業學院美術系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藝美術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校大學生。調查方法:現場發放、填寫并收回問卷。本次共發放紙質問卷200份,采取不記名的方式進行填寫,待問卷填寫完畢,現場全部收回問卷,并運用統計學方法進行問卷的統計分析。(2)調查內容。本次調查主要針對高職藝術院校大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知識和信息道德四個維度開展,總共設計了24個問題。問卷設計力求準確、客觀,盡可能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對問卷調查的分析,初步了解陜西藝術職業學院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從中發現問題,并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2.2調查結果分析
2.2.1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是指人的大腦對客觀存在的信息及信息活動所產生的主觀感受。開展信息意識調查,主要是為了了解大學生借助網絡收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意識以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遵守網絡道德的意識。對高職藝術院校大學生的信息意識情況進行調查(見表1),結果顯示:49.6%的學生能主動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很強的信息意識;31.8%的學生總是能比較主動地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較強的信息意識;17.2%的學生偶爾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缺乏信息意識;1.4%的學生未能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不具備信息意識。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學階段采用應試教育的模式,信息主要來源于教材和教師課堂授課,特別是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學生接受網絡教育比較晚。進入大學后,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少數學生因習慣于在傳統課堂教學中被動地接受信息,缺乏積極主動地尋求信息、了解信息、捕捉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識。這部分學生信息意識的整體水平偏低,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提高。
2.2.2信息知識
信息知識是指一切與信息有關的理論知識與技能知識。信息知識是信息素養的基礎和核心,是處于信息社會中的大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開展信息知識調查,主要是為了了解大學生對信息知識的掌握情況。對高職藝術院校大學生的信息知識情況進行調查(見表2),結果顯示:21.6%的學生非常熟悉并掌握了信息知識;35.3%的學生比較熟悉且基本掌握了信息知識;31.1%的學生對信息知識還算熟悉;12.0%的學生對信息知識不熟悉。學生缺乏信息知識的表現為: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不能很好地利用專業的信息檢索工具主動尋求、捕捉并利用有價值的信息,更無法積極主動地了解與專業相關的信息研究成果。有必要對信息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2.2.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們運用信息技術知識發掘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最為核心的部分,是信息社會中人們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能力。開展信息能力調查,主要是為了了解大學生對各種信息技能的掌握情況。對高職藝術院校大學生的信息能力進行調查(見表3),結果顯示:25.7%的學生總是能主動地利用信息技能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具備很強的信息能力;47.2%的學生一般能主動利用信息技能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具備較強的信息能力;24.5%的學生偶爾能利用信息技能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具備一定的信息能力;2.6%的學生不能利用信息技能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缺乏信息能力。學生缺乏信息能力的主要表現為: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他們往往難以找到契合自己需求的網絡文獻。雖然他們也能夠借助搜索引擎查找到網絡文獻,但是查找到的信息專業性低、準確性差,有時甚至會對學生產生誤導。有必要對信息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2.2.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們在進行各種信息活動過程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如互聯網信息良莠不齊,大量不良的信息充斥其中。對于大學生而言,養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就顯得尤為重要。開展信息道德調查,主要是為了了解大學生對網絡不良信息和不良信息行為的判斷能力。對大學生的信息道德情況進行調查(見表4),結果顯示:43.0%的學生總是能遵循信息道德規范,信息道德水平很高;41.2%的學生一般能遵循信息道德規范,信息道德水平較高;13.8%的學生偶然能遵循信息道德規范;2.0%的學生不能遵循信息道德規范,信息道德水平相對較低。由于大學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對虛假信息的辨別能力尚不健全,可能存在違背信息道德、違反信息安全法律法規的行為。還有一些學生癡迷網絡游戲,甚至參與網絡賭博,嚴重影響了自身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對于這部分學生進行信息道德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3信息化時代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意見與建議
3.1創建良好的信息化環境,充分發揮圖書資源的優勢
教育信息化已成為高職藝術院校發展的必然趨勢,校園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先決條件。圖書館是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場所,是實現校園信息化的核心條件。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高校圖書館在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方面的重要性越發凸顯。要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圖書館的信息化環境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圖書館信息化環境主要包括實體的圖書館環境和虛擬的信息環境。圖書館的人文景觀往往是一所高校的象征,應努力打造圖書館及周邊教育環境。學校主管部門需要高度重視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為圖書館建設提供經費支持,為其配置先進的教學設備。例如,構建多媒體網絡教室,搭建各種信息展示和交流的平臺,為開展信息素養教學活動創造條件。在圖書館內部可設立學術報告廳、自習室、圖書閱覽室和電子閱覽室等,為大學生自主學習、閱讀和信息查詢提供便利。圖書館是高校信息資源的集中地,是獲取信息的重要場所。高校圖書館只有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優化圖書館環境,才能有效激發大學生的信息意識。
3.2借助移動媒體提升信息檢索課程的教學效果
在信息化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用戶信息需求的不斷變化,許多高校圖書館開始探索并實施移動通信服務,從而催生了手機圖書館這種新型的服務模式。手機圖書館是由移動通信網絡、智能手機、數字圖書館系統組成。其實質是在圖書館內部設置一系列的通信服務器,依托移動通信網絡,用戶可以借助手機以無線接入的方式獲取圖書館提供的各項信息服務。手機圖書館能為用戶提供快速、高效、便捷的優質服務。微博作為信息交流平臺,因其覆蓋面廣、時效性強的特征,成為大學生與圖書館之間信息溝通的橋梁,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同時,手機圖書館可以利用微博為信息檢索課程教學提供全新的服務。大學生可以利用微博、論壇等形式與授課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可以各抒己見,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此實現師生交流互動,對傳統的信息檢索課進行有效的拓展和補充,進一步提高信息檢索課程的教學效果。目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均已開通了手機圖書館業務,致力于開展移動平臺服務。各種移動終端設備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將會為高校開展信息素養教育開辟一個新型的互動交流平臺,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3]
3.3充分利用計算機基礎教學強化大學生的信息素養
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僅靠開設信息檢索課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整合相關的課程教學內容,共同提高信息素養教學水平。計算機基礎是高校為新生開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在教學內容設置上主要以基礎性、技能性內容為主,旨在通過傳授計算機信息知識和技術,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包含從意識到技術、從技術到情感的一系列內容。在教學中須將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和信息素養內涵進行有機的整合。例如,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增設信息檢索技術與方法、信息搜索技巧等內容,通過實驗教學提升學生獲取、利用和開發信息的能力,并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增加信息安全意識教育內容,提升大學生的信息道德素養。[4]
3.4提高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
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已成為當今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圖書館教師除了承擔著繁雜的圖書資料整理工作外,還擔負著信息檢索課程的教學任務。他們是教學活動的領導者和實施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自身的信息素養水平,將直接影響著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成效。因此,圖書館教師須熟練掌握信息技術,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信息技術手段,發揮教師自身的示范作用。學校主管部門應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對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術培訓工作,通過校內培訓、外出進修和學術交流等方式提高信息檢索學科及其相關學科教師的信息素養。教師只有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水平,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提供信息素養教育服務。[5]
4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素養教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為了滿足信息化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當代高職藝術院校應大力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具有較高信息素養水平的實用型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明樺,林眾,羅蕾,等.信息素養內涵與結構的國際比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59-65.
[2]郭瑞,于安然,趙新輝.“互聯網+”時代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研究[J].理論觀察,2019(12):119-121.
[3]王愛杰.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研究[J].科技傳播,2015(9):111-112.
[4]梅成林.培養學生計算機信息素養的途徑[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9):194-195.
[5]常正霞.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1(8):53-57.
作者:趙朝 單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美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