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新模式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漢語言文學作為人文類的傳統學科,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社會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為此,探索漢語言文學教學規律,改革漢語言文學教學理念,調整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方向,構建新型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模式,以期不斷推動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達到促進人才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新模式;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經濟轉型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培養方式已無法適應當前經濟的發展,培養重心必須從以往培養學術型人才轉向以培養適合社會發展和工作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為此,本文從“調整培養目標,明確課程定位”“完善課程設置,加速教學改革”和“重視課外拓展,促成校企合作”三方面,探討如何加強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構建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調整培養目標,明確課程定位
傳統漢語言文學教學強調精英教育,存在重視知識教育、忽視能力教育,重視學術教育、忽視實踐教育的問題,導致學生綜合素質得不到全面提升,無法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因而需要轉變培養模式。實施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新模式,要從以下幾方面調整培養目標、明確課程定位、轉變人才培養方向。
(一)樹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應以就業為導向,樹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夯實學生專業理論基礎知識、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崗位實踐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崗位教育和實踐教育,滿足社會對漢語言文學人才的實際需求。例如,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應盡量貼近文秘、編輯、校對、教師等不同工作崗位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就業奠定基礎。
(二)樹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嚴格意義上來說,語言是一種工具,而非一門技能。為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崗位競爭力,高校應樹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將漢語言文學教學與電腦技術、語言教學、多媒體制作等專業技能結合起來,實現“一專多能”“一人千面”。例如,針對漢語言文學中的重要分支——“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開展“雙語教學”,使學生在精通漢語言文學的同時,熟練掌握另外一種語言,以打造復合型語言人才,提升學生的崗位競爭力。
(三)樹立發展型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應樹立發展型人才培養目標,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漢語言文學教育、看待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在深刻分析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和崗位需求變化的基礎上,對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向和人才培養方向進行合理預判,按照社會期待的模式教育人才、培養人才。例如,隨著網絡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迎來了現代化辦公室時代,無紙化辦公也指日可待。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應將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現代化辦公教學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力和競爭力。
二、完善課程設置,加速教學改革
傳統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在教學內容、課時比例、課程設置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之處,不利于人才培養與發展。因此,高校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完善課程設置、加速教學改革。
(一)更新教學內容
1.重視知識更新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漢語語法、唐宋詩詞、明清小說、中外名著、中外美學等傳統教學內容必不可少。然而,在傳承經典的同時,更應與時俱進,順應當前文學發展潮流。結合當前社會新聞和時尚熱點,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漢語言文學中增設“網絡語言研究”等模塊,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革新教學內容的同時,將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漢語言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
2.重視能力更新
寫作、閱讀和鑒賞是構成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專業能力的“鐵三角”,無論是運用傳統人才模式還是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教學都應對其十分重視。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同樣是寫作、閱讀和鑒賞能力訓練,由于教學內容不同,學生能力培養方向也就不同。例如,在寫作練習中,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從文學角度出發強化練習,培養學生駕馭不同文章體裁和語言風格的能力;而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從應用角度出發強化練習,培養學生的溝通交際能力和崗位工作能力。因此,在運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時,教師應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學生的實際崗位需求更新教學內容、開展能力訓練。
(二)調整課時比例
傳統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課時比例都存在問題。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可以做如下改進。
1.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時比例
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高校應提升實踐教學的地位,調整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比例,使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能夠協調發展。例如,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調整為3:2,在夯實學生理論基礎的同時,提升實踐技能。
2.調整必修課與選修課課時比例
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高校應調整漢語言文學專業課中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增加選修課,削減必修課,給予學生更大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的空間。例如,將《詩經》研究、雜文創作、西方文論等必修課程轉變為選修課程,并增設影視鑒賞、職場禮儀、演講口才、公共關系、新聞采訪、人力資源等選修課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三)完善課程設置
為提高人才培養效率、推動教學改革進程,高校應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科目及資源進行分類與整合,完善課程設置,提高教學質量。
1.整合教學資源
傳統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往往將閱讀、鑒賞、寫作、語法等教學體系割裂開來,導致學生綜合能力難以得到協調發展和全面提升。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應將閱讀、寫作、鑒賞、語法等教學模塊整合起來,構建完整的漢語言文學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的整體技能和綜合素養。例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為學生布置包含閱讀、鑒賞、寫作、演講等多個訓練項目在內的綜合類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自主完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成功整合了教學資源,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
2.細化專業類別
為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應細化專業類別,將漢語言文學分成教育教學、文秘公關、文學研究、新聞傳播、社區文化等小類別,并根據學習目的和就業方向選擇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例如,針對教育教學方向的學生,開設語文教學研究、基礎教育改革論述、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等課程,提高學生的漢語言學習能力、教學能力以及崗位適應力和競爭力。
三、重視課外拓展,促成校企合作
一直以來,漢語言文學教學走的都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高端”路線。然而,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漢語言文學教學應實現生活化教學,將課堂教學滲透到學生生活與實踐中。
(一)重視課外拓展
高校應為漢語言文學教學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通過演講比賽、社會調查、讀書匯報、學術交流、專家講座、文學主題月等多種校園活動,將漢語言文學教育融入校園文化中,拓寬教學途徑、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例如,在“文學主題月”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邀請專家到校進行文學主題的演講,組織不同專業學生交流讀書心得,鼓勵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為主題月寫標語、出板報等方式,營造良好的漢語言文化學習氛圍,提高漢語言文化教學效率,培養漢語言文化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促成校企合作
對于任何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說,“實踐”既是學習的目的,又是學習的途徑。因此,高校應積極促成校企合作,為漢語言文化專業的學生實習與實踐搭建良好平臺,使他們在真實的工作崗位中學習知識、鍛煉能力、提高素養。例如,教師可以帶領文秘專業的學生到企業對應的崗位進行實習,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結語
本文從“調整培養目標,明確課程定位”“完善課程設置,加速教學改革”“重視課外拓展,促成校企合作”三方面出發,就“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改革與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構建”這一話題展開討論,以引發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新模式”這一話題的關注和討論,從而推動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與人才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文勝.夯實基礎,分向培養,注重實踐——論麗水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麗水學院學報,2008,(4):114-116.
[2]古瑩奎.以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改革與科技創新互動模式[J].遼寧教育研究,2008,(10):76-77.
作者:朱娟娟 單位:蚌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