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歷史教學培養歷史感的思考和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目前大多數的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極探索,總結了很多好的教學理念。不過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弊端,一直以來人教版大綱要求歷史教學進行發展和改革,但是很多歷史教師仍然采用既定的思維定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這種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就是教材中有什么教什么,學什么考什么,這從某種程度來說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導致學生對歷史課學習毫無興趣。初中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薄弱,要在高中階段進行加深,這無疑給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增添了難度。由于,學生沒有充分地了解大綱和教材中的歷史理論、歷史概念,面對高考也只有埋頭苦讀,遠遠背離了歷史教學的初衷,造成了歷史教學在高考面前蒼白無力。
根據目前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分析,學生作為接受歷史教育的主體,旨在應該培養學生的歷史感。只有學生加強歷史感的養成才能改變高中歷史教學的被動局面。而且教師作為歷史教學的傳達者,也需要自身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創新精神,與時俱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創新性的歷史教學,所以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歷史,這門學科的要求是具有較強的支持性。在教與學之間的關系上,以歷史知識的記憶為重點。只有牢記知識,才能靈活運用,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礎知識,才能提升知識運用的能力。歷史教學雖然說比較枯燥與現實生活有一定差距,但是教師只要通過好的教學方法勢必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教學方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學生自身要有一定的歷史感。比如說以歷史書中的鴉片戰爭為例,只有知道鴉片戰爭的時間、地點和主要內容及經過才會知道《南京條約》和《虎門條約》,同時還要追根溯源去探究為什么鴉片戰爭發生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和當時的世界背景,由此可見,鴉片戰爭影響到中英兩國社會的發展以及清朝失敗的原因,都是歷史的必然產物。其實歷史知識看似零零散散,其實是環環相扣的,歷史事件之間都有其特定的關聯性,讓學生明白這一點,教會他們以記憶促進思維,以思維帶動記憶,讓他們知道歷史是辯證統一的,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感,促進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史,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世界民族的自強不息和百折不撓,不管是世界史還是中國史都是每個時代興衰的見證和對過去經驗教訓的總結。所以,貫穿鮮明而深邃的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學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培養學生歷史感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圖表和講述歷史故事的方法,同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歷史電影,用鮮明的人物角色讓學生了解歷史,通過參觀歷史遺跡和風景勝地等活動來加強和培養學生的歷史感,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樹立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樸素的情感升華到理性的高度。
歷史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沒有數學的嚴謹性和英語的國際化,歷史學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充滿了靈活性和自由性。雖然歷史事件是真實存在和發生的,但是對歷史的評論只有基于客觀事實分析的基礎上就沒有唯一的答案,不同角度不同觀點分析結果是不一樣的,這就體現了歷史的靈活性。所以對這樣的學科不是教師一味的灌輸,而更多的是學生對其的理解。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提高讓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對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啟發誘導,發掘出學生身上蘊藏的巨大學習潛能。課本不是唯一的工具,教師還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九中學馬文婷要盡可能地把歷史擴大化。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和總結,可以組織全班同學一起討論,集思廣益,對于學生不能解決或不易解決的問題,教師根據具體情況給學生予以答復或提示,必要時則給予個別輔導。講完每一章節讓學生寫學結,寫總結實際上是一次重新整理與復習的過程。在寫總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以前沒有認識和理解的問題,及時查漏補缺。比如說: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的苦難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像這樣的問題一般來說都是涵蓋了很多知識點,要想完全理解就需要回憶以前學過的更多的小知識,從而加以整合。所以實踐證明,學生自己搞清楚的問題,印象是最深的,記憶也牢,這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和培養學歷史感的重要方法。
綜上所述,培養高中學生歷史感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合理的引導,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從備課到講授都要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進行,讓學生盡快地理解和接受。而學生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對歷史教學的興趣和歷史專業知識,讓自己學有所成,只有教師與學生的良好配合,不斷進步,才能讓高中歷史教學水平逐步提升。
作者:馬文婷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