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校園規劃建筑美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國現今有越來越多的大學校園,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各個大學校園的規劃展現出了一種群芳斗艷,艷麗多姿的現象,校園規劃風格上縱橫捭闔,無不激情洋溢。一些擁有個人理想和追求的規劃師將大學校園當成自己“烏托邦”式設計思想的實踐基地,注重校園發展的創新概念和追求。于是,一種“宏大敘事”的校園規劃風潮悄然出現,并呈現出引領潮流的趨勢。何謂“宏大敘事”?字面意思是“完整的敘事”,指無所不包的敘述,具有主題性,目的性,連貫性和統一性。史學領域中,這一概念與歷史認識論息息相關,與歷史的發展規律及史學家對于這種歷史發展規律的探索與認識緊密相連,隱含著使某種世界觀神化、權威化、合法化的本質,宏大敘事是一種完滿的設想,是一種對于人類歷史發展進程有始有終的構想型式。文學領域中是指一種群體的、抽象的、宏闊的論敘文學、歷史等的方式。在當代校園建筑中就有這樣一種趨勢,我們不能說這樣的校園是“幻想國”或者是“烏托邦”,但是他們的整體規劃縱橫捭闔,建筑中“高樓大廈”不計其數,單體體量追求雄偉。通過獲得“中國各大學校園建筑第一高”,“校園第一大”這些稱號才能顯出自身的建設政績。校園用地絕不能小里小氣,區域要廣,占地要寬,類型要全,中軸大道、中央廣場、濱水景觀等缺一不可,顯示出一種大手筆。這種校園規劃中宏大敘事的手法,是為了展現中國現代大學蓬勃發展的面貌。“宏大敘事”無奈的現象的存在,就不難解釋上面提到的問題了。校園規劃師們一味追求新時期建筑的“高、大、全現象”,注重構圖的美觀和整體的漂亮,而忽視了建筑學中的一項重要的美學原則———空間滿足人的精神需求。這種精神追求不僅包括實用、耐用,更是能夠通過校園給人以心靈、精神上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校園建筑不同于其他公建的地方,受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心智的成熟過程,心靈的升華過程。在“宏大敘事”的思維下,校園似乎在漸漸地失去教育建筑的人文內涵,仿佛在追趕潮流、追求個性。江西吉安市2004年修了一條新世紀大道,136米寬,雙向8車道,成果是人少車稀。后被《焦點訪談》曝光,正如訪談所說,近年來在全國的許多處所,建寬馬路、大廣場的熱潮一浪高一浪,這些項目不僅占用了大批的國度資金,吞噬了大批土地,而且制作了社會經濟超前發展的假象,激化了許多社會抵觸。如今的校園,是否也在追求這樣的效果呢?校園規劃從某些意義上看就是小范圍的城市規劃,如果城市規劃追求城市里人與人、人與空間的和諧性、舒適性,那么校園規劃追求的也應如此。
2通過“圖底”關系研究,找出解決方式
研究一所校園的圖底關系可以清晰地看出校園發展的足跡。校園總平中不同的“底”會造成不同“圖”的形式。而這種底的形式來源對象應該是校園的最終使用者———學生與老師,只有適用對象共同參與,才能創造出真正實用的、富有精神價值和人文內涵的底,而不是為了“宏大敘事”、構圖漂亮,營造出只有在空中俯瞰才能展現的美,這違背了建筑的美學原則———建筑的美基于使用對象的心靈感悟。有一則實例:一名建筑規劃師在完成校園整體規劃后,走道的流線設計成為他最頭痛的部分,因為好多方案校方都不滿意,最終建筑師在校園種了大面積的草坪而沒有設計走道,后來在這所學校的校園內通過教師與學生自我選擇路徑和走道方向,自然的形成了最合理的道路布局。“底”的形式雖然是不經意中形成的,但卻也是最合理、最美的。從當今許多大學校園的道路規劃可以看出,雖然主次干道清晰分明,但有時候其利用效果剛好顛倒。你會發現主要干道和景觀主軸平時基本沒大量的人流,而次要道路卻因為固定時間出現的人流高峰造成一定的擁堵。這是不是給我們一種提示:校園的規劃是不是更應該從一個使用者的角度去感受、因為校園里學生與老師的活動行為也是校園美的重要體現。“圖”和“底”的關系是辯證的,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圖”的形式對“底”有著很大的影響。校園中功能分區非常重要,他影響著參與者的活動路徑,什么時候的路徑應該清晰,什么時候的路徑應該模糊,從而營造出變化,什么時候路徑應該隱藏在功能分區中.什么時候路徑應該暴露在分區外,這便是“圖”“底”關系的制約性。“圖”和“底”相互聯系處理非常重要。最好的實現手段是通過校園文化和校園生活的體驗。如果學校規劃時的景觀主軸并沒有帶動和豐富校園文化活動,也沒有起到學校行政機構所希望的作為校園地標宣傳校園的作用。那么就切斷了“圖”和“底”的相互聯系。其實有時候可以考慮把學生的生活區靠近學校景觀主軸布置。因為大學生多姿多彩的生活才是校園文化的精髓,才是各所大學特色的東西。如果考慮到建筑物的各種類型,我們可以說,其中一些是為(生活的)必需而設計的,另外一些是為(生活的)便利而設計的,還有一些是為(生活的)愉悅而設計的。或許,這樣的定義并沒有什么不妥。但是,當我們觀察一下與我們有關的無以數計的、豐富多彩的建筑物時,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感覺到,這些建筑物不僅僅是因為上述理由而建造的,或者說,也不是因為其中的某個理由恰好占到了更大的比重而建造的;建筑的這種式樣紛繁,變化萬千,主要是由人類心靈的復雜多變造成的。所以,建筑作為承載和表現校園文化的場所,形成以校園文化為景觀主軸的空間才能真正的體現出校園的建筑美學。而不僅僅是校園規模的宏大,構圖的美觀和校園里建筑的標新立異所體現出的校園的“第一”。細心和認真的探討細節,才是我們現在所要做的,而不是只一味的強調規模宏大和建設速度。湯布利曾定義了有機建筑的概念:假如一座建筑是有機的,它所有的部分都將是和諧的,是一種連貫的表達,包括與環境之間的統一;它的居住者、建筑材料、結構方法、建造地段、建造用途、文化背景,以及它所賴以生成的理念,每一個要素都是另外要素產生的結果。一種有機的結構定義和預言了的生活,與使用者一起成長,呈現出它自身的“基本現實”或“內在本質”,并且包括一切必要的手段,且沒有什么不必要的東西,來解決當前建筑所面臨的直接問題,就像自然本身一樣,既是統一的又是經濟的。在校園這樣的人文環境中成長的人,才有內涵和特點。而對于建筑而言,富有人文精神的建筑風格才是獨一無二的,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最美的建筑狀態。校園文化是置身于社會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亞文化,它滲透到學校的各個方面,涉及到全體師生員工的觀念和需求。當規劃師們開始研究校園文化時,他們便開始考慮建筑美學的本質———建筑傳遞的文化。校園建筑的美可以通過不同專業、部門、流派所對應的不同建筑風格,亦或是他們不同的學習、生活狀態所對應的不同建筑學院所展現出來,這也許最好詮釋了校園建筑美學那變化靈動的美。
3結語
當今時代飛速發展,大學的責任、功能、理念在變,校園規劃的思維也要跟上建筑美學的腳步,校園規劃的不足必然會影響當代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希望規劃界在校園規劃上多一點對人文與精神內涵的關注與思考,無論是基于圖底關系還是建筑風格,校園建筑必定是尊重其所在場地的地域性和文化特征性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校園的建筑之美。
作者:黃一帆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