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數學史下的數學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教學中滲透數學史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是高效教學的重要條件。但高職學生大多數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甚至厭煩數學這門基礎課。這原因不在于數學本身的枯燥無味,而是教學中我們忽略了數學史的教育及文化的熏陶。如高等數學第一章《集合》這一節,概念較為抽象,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切入,讓學生思考“一條直線上的點和一個平面內的點哪個數量更多?”很多同學會認為平面內的點更多,因為平面內可以包含很多條直線。但正確答案卻是“一樣多”,這個結論早在19世紀末就已經被偉大的數學家康托證明出來了。不僅如此,他還證明出“一條直線上的點和空間中的點一樣多”、“一厘米長的線段上的點和太平洋上的點和整個地球內部的點一樣多”,隨之引入集合論,并以此為契機介紹康托的一生及集合論的發展。這節課的教學既豐富了知識,發揚了文化,更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二、教學中介紹數學史有助于促進學生人格成長
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也是數學課程的目標之一,空洞乏味的教育只會令學生厭煩,而在課堂上介紹一些數學家研究數學的光輝事跡及獻身數學的艱苦創業精神,則會一定程度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從而無形中促進學生人格成長。一個故事或事跡就能造就一名偉大的數學家是不現實的,但數學家們的優秀品質和奮斗經歷卻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發揮其積極作用。如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它走上數學殿堂便使于一本《解析幾何》、一本《微積分》、一本《大代數》,十九歲時因發表一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論文倍受數學家熊慶賞識,從此邁入清華園。后在劍橋的兩年里刻苦鉆研,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數學家的能力與智力。他的名言“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的至理名言至今激勵著無數莘莘學子積極進取、努力奮進。數學史中有許多我們同學的偶像,他們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值得敬仰;他們的經驗教訓值得借鑒;他們的踏實嚴謹態度值得學習;他們鍥而不舍追求真理的過程令我們感動。教師若能把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料恰當的引入教學過程中,定會對學生思想教育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三、教學中引入數學史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及知識發生發展過程
數學中定理及公式是前人無數次探索、鉆研得出的寶貴結論。而教材的編寫則精煉簡潔,知識的創造過程和內涵偏少,故從教材上很難看到數學成長過程,它展現出的是數學家們濃縮的結論,缺失了知識產生的歷史背景及發展過程,間接影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不利于數學思維的形成。在教學過程中,恰如其分的講解一些數學史,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對知識的形成及發生、發展過程有較清的認識,引導學生養成克服困難、探究知識的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傳統教學提高了學生應試能力,卻忽視了數學中最精彩的部分“怎樣解題”,使學生成為了茫然的“解題機器”。而數學史的引入,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思想方法,靈活、牢固的掌握知識的精華,更能大大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體會解題的樂趣??傊?,高職數學教學中,用數學史來闡述抽象的數學原理,深入淺出,對開闊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學習能力至關重要。
作者:王爽單位: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