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媒體視域下的公共藝術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新媒體視域下,公共藝術的發展將突破原有藝術形式的瓶頸,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實現公共性、材料表現、藝術創作和價值重構的飛躍。
關鍵詞:新媒體;視域;公共藝術
藝術的歷史是美學觀念不斷演化進步的歷史,也是材料或介質發明發現的歷史。對于藝術而言,新材料和新技術手段的誕生,能夠重構藝術的外在與表達,并且使藝術不斷突破人類的智力與想象的限制,到達精神世界的彼岸。正如工業革命帶給社會形態天翻地覆的鼎新力量一樣,新的材料和技術手段改變了藝術創作的基礎、時空間、標準與價值取向,也就改變甚至催化了全新的藝術形式的誕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公共藝術在中國得到了蓬勃發展。它體現了城市人群從私密空間走向公共開放空間的心理需要,代表了城市發展的人文追求,承載著城市的性格和精神,傳承著城市歷史與地域文化。以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一切藝術形式必然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擬從公共藝術的角度出發,探討新媒體視域下公共藝術發展的方向與可能性。
1國內公共藝術發展的悖論
公共藝術泛指一切在公共空間下進行的設計和藝術創作。它最主要的特征是“公共性”,即強調藝術作品必須與受眾產生“交互”。受眾的參與和反應也是作品意義范疇的一部分,而非傳統藝術形式中藝術家負責創作,受眾負責感受的單向度價值輸出。這也是公共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最重要的特質。囿于社會經濟發展和公眾審美的滯后,我國城市化進程早期的公共藝術作品大部分都是城市雕塑、壁畫等傳統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形式在相應的時代背景下具有一定的適應性,滿足了社會價值觀的輸出與意識形態符號性的表達。例如:很多城市都存在的大量紀念碑式的具象雕塑,與體現英雄主義價值觀的時代需要相對應。但在嚴格意義上,這些藝術形式的公共藝術作品所具有的“公共性”是弱化和表象的。藝術家往往因為個人的風格與喜好,忽視甚至無視公眾的審美訴求;雕塑等藝術形式語言的專業性也在藝術家和受眾之間形成了隔絕的鴻溝。此外,公共空間的內涵也不能簡單的等同于物理空間。安切雷斯•施耐德在《可能的世界——20世紀末城市戰略》中指出:公共空間包括了物理空間(物質材料的存在形式意義)、社會空間(空間內部規范與社會關系意義)、象征性空間(特殊化的歷史記憶、共同情感意義)三重內涵。其中象征性空間是最為特殊的,是基于地域的某個特定人群共同的情感意義空間,它是紀念,是氛圍。象征性空間對于公共空間屬性的界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表明了公共藝術不取決于任何一種藝術的風格樣式或行政命令,更多受一個群體的精神制約。可見受眾的精神參與才是公共空間屬性的決定要素,單純的物理意義上的公共空間,其“公共性”是片面和不完整的。另外,德國社會公共領域理論家哈貝馬斯認為,公共空間是由發生在特定文化空間和政治空間里的對話來定義的。因此當公共空間的對話方式發生轉變時,其表現形式必然隨之發生變化。隨著當代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進步,價值體系的多元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公共空間對應的對話形式也相應變得多元而復雜。以城市雕塑和壁畫為主要藝術形式的早期公共藝術,難以承載和適應公共空間對話的復雜要求,其表現形式在全新的要件面前能力單一,反應滯后。可見公共藝術的發展陷入了消解自身的悖論:一方面單向度的意義建構模式瓦解了“公共性”這一本質特征;另一方面,面對公共空間多元化的精神性要求,原有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越來越捉襟見肘,力不從心。
2新媒體的革命性創新
新媒體泛指通過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與互聯網處理信息的雙向媒介,用以區別于報紙、廣播等傳統傳播媒介形式。進入21世紀以來,計算機軟件技術、網絡技術、遠程通訊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新興科技領域迅疾擴張發展,以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互聯網+業態時代宣告到來。多種新技術手段帶來的整合效應使新媒體自身具備了變革時代的革命性的創新能力。
2.1新媒體條件下,“交互性”功能變得輕而易舉
新媒體的首要特征是雙向媒介,強調細致全面的用戶體驗和反饋。與傳統媒介的單向度傳播機制相比,新媒體可以通過大數據的整合,精確掌握受眾的訴求,有的放矢地進行內容投放;新媒體受眾也可以通過交互機制,及時傳達自身意愿、感受,對新媒體進行建議和干預,從而達到修正和滿足自身需求的目標。例如微信和微博等App的體驗反饋機制,就是通過抓取使用者的統合數據,根據用戶的愛好進行內容推介和廣告投放;用戶也可根據自身喜好,個性化選擇接受推送內容和使用軟件功能。
2.2新媒體條件下,學科交叉無限可能
新媒體借助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實現信息處理的過程中,整合了傳播學、心理學、物理學、生物學、數學等多學科專業知識,可以綜合運用電影電視、虛擬現實、工業自動化等技術手段創造更為豐富的產品。學科綜合交叉的放大效應成為優勢所在。
2.3新媒體條件下,多元價值觀共生成為可能
西方現代藝術史上,以杜尚為代表的波普藝術,強調“可消費的、低廉的、短暫時效的、通俗易懂的、大批量生產的”等藝術觀念,這與其所處時代的新媒體思維表現方式存在著密切的邏輯關聯。新媒體強大的傳播創造能力使文化藝術領域的邊界被打破,使審美的外延由特定藝術的品類向著人類精神領域的廣闊疆域進發,多元的價值觀融合共生成為可能,開放的社會文化公共領域逐步建立。
3新媒體視域下公共藝術的可能性
新媒體的創造性,使其在現代生活中擁有了強大的生命力,成為具有變革時代力量的媒介形式。在此背景下,作為當代藝術重要組成之一的公共藝術,必然會與新媒體產生碰撞與融合。新媒體的技術手段和形式也必然帶給公共藝術積極、深刻的影響,進而改變公共藝術的發展軌跡。
3.1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將輕松地得到實現
藝術家的創作思維與受眾的感性實現了便捷對接,雙方在新媒體條件下,多路徑、多選擇、多結果的實現了藝術的交互和審美的交互,詳細、全面、準確的進行了溝通,充分契合了公共藝術對大眾參與和互動的內在要求。徹底改變了藝術家與受眾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藝術家更加平民化,藝術更加融入大眾生活,并最終影響大眾的審美觀積極地發生轉變。大眾對于公共藝術的閱讀方式和圖像判斷也不再以經典為藍本,而是在自由的參與和互動中體驗和接受,實現“藝術即生活”的理想。
3.2公共藝術的材料和技術實現飛躍
新媒體視域下,公共藝術的形式和手段徹底突破了傳統的物理材料和表現形式。互動影像、動力與光雕塑、聲音藝術等多種擁有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等日臻成熟的綜合媒介將根本改變公共藝術的面貌。公共藝術將呈現交互性、開放性和跨界融合的全新外在。
3.3解放了公共藝術家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多媒體條件下,公共藝術作品不再是剝離了功能性的審美對象,或是強調審美犧牲實用的半成品,達成了藝術性與功能性的高度統一。藝術家也不再以制造藝術實體為目標,他們更加關注和看重公共藝術品意義生成的全部節點,創作過程更像是充分發揚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藝術行為。正如英國藝術家彼得•鄧恩指出的那樣:藝術家告別了對象制作的傳統,采取了一種著眼于表演,立足于過程的想法,他們與其說是提供內容的人,不如說是提供了上下文的人。綜上所述,新媒體視域下,公共藝術的發展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嬗變軌跡。交互的便捷可行使“公共性”的特質順利實現;多種學科、技術的交叉融合為公共藝術的材料和表現提供了無限可能;藝術家用充分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所重構的,是一個多元價值觀共存,符合社會進步精神的藝術環境,這也昭示著嶄新的藝術民主和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鄭湛,朱國賓,曾一昕.數字媒體藝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朱其.中國新媒體藝術的歷史和現狀[J].藝術評論,2009(3):36-40,30.
[3]馬欽忠.公共藝術基本理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4]張靜.試論新媒體藝術的互動性[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7(3):48-49.
[5]孫振華.公共藝術時代[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作者:孔曉華 單位:天津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