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多媒體與語文教學有效性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多媒體教學手段使用的弊端
(一)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忽略了文學作品的特殊性
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有許多不同點,具有其特殊性,因為文學作品是通過文字來表現(xiàn)“意境”和“意蘊”,與現(xiàn)實生活形成“神似”。因此,好的文學作品往往能引發(fā)無限的遐想。當我們引入形象的畫面時,就不經(jīng)意地弱化了對文本的解讀,忽略了對文字的揣摩理解,減少了對文段的精彩分析,學生離開了文本這一基礎,那么即便文學感悟再強,也不可能領會作者的意圖。同時,課件所展示出來的圖景是形象的,學生的思維就拘泥在這實景實圖中。而文學作品講究“意境”和“意蘊”,需要學生借助抽象的文字去想象,在創(chuàng)造“意境”的同時品嘗到作品的“意蘊”。一旦沒有了對文字的想象,就不可能真正明白文章的意境、品嘗到作品的味道。
(二)信息量大,缺少針對性,不符合教學實際
多媒體的運用是為了提高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但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我們常常將大量的文字信息收入其中,包括學生能在課本、教輔中找到了文學常識、寫作背景等。教師在講臺上單純的操縱機器,學生像看電影似地學習,這樣不僅浪費資源,也容易造成學生思維上的依賴性和惰性。同時大量的文字信息缺少針對性,重難點不突出,學生面對這些信息往往不知所措,不知哪些該記,哪些不該記,課堂效率低了,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也就失去了。潘瑞金先生在《淺談新課程實施中教學的有效性》中指出: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效益的唯一標準。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
二、如何正確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一)多媒體的使用要貼近教材,處理好方法與效果的關系
課堂教學的內容是以教材為主,因此,多媒體地運用受到了教材內容的局限,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教材作品都適合運用多媒體。例如,需要學生從文字出發(fā),發(fā)揮想象的散文、詩歌就可以少用多媒體或注意使用的時機,因為使用不當往往會削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對于比較生澀的說明文,由于學生對說明對象的陌生感,我們可以多使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動畫演示、圖片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同時,任何教學方法都是以效果為目標,不能本末倒置,為了追求形式方法,而忽視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前要吃透教材,以便選擇最恰當?shù)拿襟w形式。在使用多媒體時,要注意教材信息的篩選,突出課堂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減少冗余信息的出現(xiàn),化繁為簡,有選擇、有針對性地設計課件,這樣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切記不要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追求豐富多彩的視聽效果和動畫效果,而忽視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使語文教學失去了應有的韻味。
(二)多媒體的使用要以傳統(tǒng)教學為基礎
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傳統(tǒng)教學方法,因為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有其存在的價值。傳統(tǒng)教學講究從文本出發(fā),注重對知識點的歸納梳理,這其中包括對謀篇布局技巧的分析、詞語深意的探究、精彩語段的講解、作者情感的領悟等內容,這些內容體現(xiàn)了文學作品的特殊性。同時學生學習語文也應該從文本入手,培養(yǎng)篩選信息、語言積累和表達等能力,這又符合了語文“工具性”的特點。所以,語文教學不能脫離文字,不能離開文本解讀。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在腦海中自由地描摹畫面;文本的解讀,能讓學生明確故事發(fā)展的脈絡、作者情感的變化。在學生有所體會的基礎上,再利用多媒體,目的是進行三方比照———文本、自身想象、現(xiàn)實圖片,以加深印象,進行知識的重新構架。這樣既可以對知識點進行強化,又能將多媒體的作用發(fā)揮出來,達到最好的效果,讓學生真正在看的過程中有所得,這才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畢竟文本有文本的美麗,不恰當?shù)剡\用媒體,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破壞審美情趣。另外,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富有個性化的講解為主,通過教師的精彩分析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師生互動和生本互動,這是任何電子媒體也不能替代的。如果整個教學變成學生和冰冷機器的互動,那學生又怎么能夠體會到文學的美,語文的韻味呢?因此,在使用多媒體時,不能忽視教師的課堂存在,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配合使用多媒體,才能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實效性。
(三)抓住時機,巧用多媒體
教學新課可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課文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幫助學生淺嘗課文意境。如教學散文與詩歌可采用與課文風格相似、意境相近的音樂來做情境導入。也可利用多媒體示范朗讀,幫助學生領會文意、體味作者情感。因為語文學習離不開“讀”,“讀”有利于學生對文章意圖的理解和對作者情感的體味。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通過媒體示范朗讀,讓學生進行對比,范讀與自讀的差別,明確范讀中語速的快慢緩急、重讀輕聲都是情感變化的體現(xiàn),在范讀的基礎上學生在行自讀,不斷糾正,自然地學生生就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體味到作者的情感。利用多媒體,強化知識,進行拓展訓練。結合學習計劃,課前,學生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三分鐘的演講,如《論語》閱讀,學生可以制作課件,將他們對《論語》的某一章或某一句的感悟和班上同學交流,再把這些經(jīng)典和感悟同寫作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通過展示,既強化了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讓其他學生得到收獲總之,只要我們根據(jù)課程目標內容,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合理地運用多媒體,就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激發(fā)強化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能讓課堂在不失氣氛的情況下,讓學生收獲知識和體驗,增強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來自于《學周刊》雜志。《學周刊》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林潔單位: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