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德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教育價值功能分析
(一)它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來源作為意識形態的黨的理論體系,包含著諸多內容,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們可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看成是對是非善惡的評判標準。或從更高層次而言,也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國體與政體的綜合體現。當前,國際上各類思想浪潮風起云涌,民族文化與國家意識交叉發展,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侵襲著我們的文化,顏色革命始終圍繞在我國周圍。高校是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搖籃,理應理解掌握好黨和政府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意義,靈活運用其精髓,引領高校德育發展,并充實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使之成為新理論、新思想、新方法,不斷豐富和拓展高校德育內涵。
(二)它包含先進的文化基因
為我們現代和諧大學建設指明方向與時俱進是我黨永葆青春與活力的根源。可以說,它是中國共產黨根據時展和當下實際創造出來的最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的體現,是全國人民勞動的智慧和思想的結晶,代表著先進的思想方向。我們根據它的內容分析,可以發現這些都非常具有理論導向性和現實操作性,可以說,它是當前我們和諧文化靈魂在實踐生活中的體現。高校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應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精髓來凝聚師生,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理想主義精神,并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
(三)它蘊含明確的政治指引
是社會主義大學生培養的思想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置于前設,這從根本上說明了社會主義的政治屬性。它是有別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觀,是指導我們社會、經濟、文化建設與日常行為的指南針與方向盤。大學生作為我們社會中最有活力的群體,是社會未來的接班人。抓好這一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最重要的手段。基于此,高校可在教育的實踐中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運用蘊含其中的各種先進思想和深刻內涵來開展黨的理論與社會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出高尚而素質全面的大學生。
二、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面臨困境
(一)社會思潮產生的多元文化
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施成效產生影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發達的市場經濟優勢,正大肆向他國進行文化侵蝕和價值觀念的普化,尤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化包圍無時不刻地進行著。西方國家多元社會思潮與各種民粹主義不斷交織發展,隨之而來的是西方國家價值觀念不斷蔓延和滲透入我國,尤其是各種偽馬克思主義極力開展意識滲透活動,使我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意識形態管理的壓力。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西方國家盛行的享樂主義、金錢主義、利己主義現象,有時在中國現實生活中大行其道。高校是大社會的縮影,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外在客觀環境的影響,同樣,大學生群體也時刻受到各種社會思潮負面文化的影響。這些對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甚至在個別大學生思想中產生質疑社會主義的思想故障,或少數大學生被西方文化所侵蝕和同化,進而產生盲目崇拜“洋文化”的心理,如現實中經常發現許多年輕人熱衷于過洋節日,追求美國大片、韓流、日流等,卻冷落中國傳統節日的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關注。
(二)社會轉型時期產生的各種脫軌現象
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產生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健全完善的時期,舊制度正加速瓦解,新制度卻暫未接上,進而有些領域出現了制度空檔期。在這一特殊時期里,各種脫軌現象也時有發生,如各種利已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及官員貪污腐化、社會公共安全惡化、企業誠信缺失、食品衛生狀況堪憂等現象。大學生正處于思想價值觀塑造的黃金時期,容易受各種外在環境的影響。社會轉型產生的各種脫軌現象及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法則使大學生群體對長期以來開展的傳統的利他主義、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教育產生質疑。同時,對高校大力開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會產生質疑,進而使高校德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大打折扣。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價值教育的沖突及消極觀念的影響往往在個別大學生具體思想和行動上以“非常規”現象表現出來,值得我們關注。
(三)新媒體的興起使不良信息獲取更為便易
進而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功能產生影響第四代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其中人們感受最為明顯的是現代科技的發展與新興媒介手段的快速更新。當前,人們可以很便捷地使用到各類最新型的通訊設備,成為一個個傳播媒介源,換言之,每個人都是自媒體,既可傳播自己掌握的信息,也能從他人處了解各類新聞信息。大學生是一個對新生事物充滿著渴求,但辨識能力又相對欠缺的群體。在信息化環境里,他們如何正確運用好這一媒介,確實需要高校給予引導。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某些西方國家正在極力運用新媒體的技術對我國進行思想的滲透,如通過網絡、手機信息、電子書刊等傳播媒介把其價值觀傳入中國,尤其針對高校大學生群體。在這一情況下,許多大學生易受到各類不良信息的誤導,產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混亂,進而對高校大力開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產生困惑,影響教育功能發揮的最大化。
三、強化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對策
高校是社會人才培育基地、理論研究重鎮、思想宣傳高地及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前沿,理應成為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排頭兵與急先鋒。結合上述對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困境的分析,筆者認為可從如下四方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與針對性。
(一)高校應抓好意識形態管理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當前,意識形態的斗爭在高校管理中顯得尤為突出。2014年11月14日,《遼寧日報》刊發了一篇致全中國高校教師的《請別在課堂上抹黑中國》的文章,提到80%以上的大學生表示碰到過課堂上“愛發牢騷”的老師,對國家和社會的“描黑”讓學生們都看不過去,值得我們高校深思,這從另一側面也反映了高校意識形態與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價值取向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意見》中,明確了高校應肩負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在當前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多元,國外社會思潮涌動的背景下,高校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價值導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應對多元文化與社會思潮的影響,以統一性來回應文化的差異性,尤其要堅決反對偏激思想對大學生的滲透與爭奪。因此,高校應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認真反思國家未來需要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堅持以社會主義主流價值正面引導廣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五觀”,堅定“四個認同”。
(二)高校應適時改進教學與育人模式
社會主義特色理論在大學生頭腦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所在,這在《意見》中也明確指出了。高校只有不斷地改進教學與育人模式,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與時代的變革。一方面要及時拓展教育內容。強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理論體系的認識,把最新的理論內涵、思想根源、重要意義等融入課堂教學內容中,同時應綜合考慮大學生接受程度,建立相適應的教育寬度與深度。另一方面,要強化內隱式育人模式功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是一個復雜的思想認識過程,一般先經過實踐的感知、理論的認知、思想的升華,最后上升為情感的認同。當前由于信息的多元化與大學生群體思想認識的差異,傳統的理論灌輸難以實現科學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需要我們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模式讓大學生自覺增強認同,接受科學價值選擇。這方面則需要高校多采取榜樣式、參與式及案例式等教學模式,以誘導、感染、熏陶的渠道來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感與行為習慣。這其中,我們應尤其注重高校“兩課”教育功能的發揮,通過趣味性、娛樂性與知識性,把“兩課”內容傳導到大學生頭腦中。
(三)高校應發揮好理論研究功能
補充及拓展理論廣度、厚度與深度西方國家的各種社會思潮及其主流價值是由資本主義國家經歷數百年歷史發展及當今思想環境決定的。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中國共產黨結合時展趨勢而創立,整體而言,代表著我國社會未來發展的大勢。基于此,高校可利用自身的思想發源地、文化傳承地、人才培育地的優勢,總結提升實踐效果,挖掘其理論精髓,并積極在廣度、厚度與深度上進行拓寬,推出更多的群眾認可的理論成果。同時,高校還應對其在現實中的行動實踐和新鮮經驗進行挖掘,對那些具有實踐特色、時代烙印與師生認同的觀點、理論、思想進行系統梳理,以“理論-實踐-理論”形式,把這些實踐中凝聚成的新理論及時補充到核心價值觀理論體系中,以豐富和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四)高校應不斷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載體渠道
教育載體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礎。首先,我們應結合實際,積極拓展渠道,把最新理論精髓融入到高校精神文化建設中。高校應以核心價值觀作為思政工作的重點,統領與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凝聚成為大學生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的平臺。另一方面,應以實踐教育為切入點,讓大學生在服務社會中增強核心價值觀認同。高校應努力在產學研結合、組織廣大師生開展下鄉調研與志愿服務活動、大學服務社會活動等實踐中宣傳弘揚核心價值觀,以在全社會及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良好氛圍。此外,高校還應建立好現代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交流機制,通過新媒介工具,架設大學生思想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橋梁,讓大學生們能更有效便捷地參與實踐并體驗,從而實現價值觀的有效內化,增強大學生思想認識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作者:陳銘彬單位:廣西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