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2003年10月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總書記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它是總結了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吸收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提出的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加快草業發展,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途徑,是構建我州牧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加強指導;草原生態保護
1.1我州草原在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和維護
國家生態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州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居四川省西北部,幅員遼闊,草原資源十分豐富,有天然草原面積452.13萬公頃,占全州幅員總面積(8.4萬平方公里)的53.83%,可利用草原面積385.60萬公頃,占草原總面積的85.28%,是現有林地的1.4倍,耕地的41.3倍。是長江、黃河上游眾多支流的源頭,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地位。廣袤的阿壩大草原不僅是我州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牧區牧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資料,也是我州面積最大的綠色生態屏障,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2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的一個更高階段;從狹義的角度講,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在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物質文明,將致力于消除經濟活動對大自然自身穩定與和諧構成的威脅,逐步形成與生態相協調的生產生活與消費方式;生態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認知自然價值,建立人自身全面發展的文化與氛圍,從而轉移人們對物欲的過分強調與關注;生態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種關系,避免由于資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爭以及權力的濫用而造成對生態的破壞。生態文明是對現有文明的超越,它將引領人類放棄工業文明時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樂主義,擺脫生態與人類兩敗俱傷的悲劇。
2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總結草原生態保護工作經驗和教訓,找準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2.1草原退化、沙化嚴重,鼠蟲危害加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全州
“兩化三害”草原面積達274.33萬hm2,占可利用草地的71.1%。由于草原“兩化三害”面積的不斷擴大,植被蓋度下降,地表裸露,水蝕、風蝕頻繁,造成水土流失。全州水土流失面積達49915km2,年泥沙流失1795.6萬t,相當于沖走了0.6萬hm2地表土壤。水土流失的不斷加劇,使草原涵養水源的能力也隨之減弱,干旱化日趨明顯。我州原有63萬hm2沼澤草地和湖泊,已有13.33多萬hm2干涸,季節性干旱化面積更大,草原缺水面達40%。
2.2草原生產力下降,自然災害頻繁
生態環境的惡化,給草原畜牧業和牧區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后果。一是草地生產力下降。草原“兩化三害”導致了可利用草地面積減少,牧草產量下降,毒雜害草比重增加。二是雪凍災害嚴重。三是冰雹、暴雨、洪澇、干旱災害頻率加大。
2.3草原“三項制度”落實不到位,草原超載過牧嚴重
由于受重畜輕草思想影響,近年來全州特別是牧區草食牲畜發展迅猛,加之草原資源有限,牧草產量和品質下降,草畜矛盾日益尖銳突出,全州平均超載率在50%以上。掠奪式經營使草原植被遭到毀滅性破壞,也是草原生態惡化的根本原因。
2.4草原執法力度有待加強,人為破壞草原嚴重
由于受利益的驅使,在草原上亂挖、濫采中藥材等現象突出,無計劃、無審批手續在草原上挖泥炭、挖沙的行為也時有發生。2.5草原保護與建設的投入不足,難以遏制草原生態不斷惡化的趨勢目前,我州大部分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過牧的趨勢還沒有根本改變,亂挖濫采等破壞草原的現象時有發生,沙化和鼠蟲危害日趨嚴重,草原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不僅制約著草原畜牧業發展,影響農牧民收入增加,而且直接威脅到國家生態安全。
3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搞好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
3.1加強對草原保護與建設
工作的領導各級要充分認識草原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意義和發展生態畜牧業、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作用,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草原保護與建設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和完善工作目標責任制。同時,要在草原家庭有償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落實草原生產經營、保護與建設的責任,調動農牧民保護和建設草原的積極性,建議州人民政府將草原法制建設及保護措施變為政府行為。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草原保護與建設的各項配套工作。州、縣畜牧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做好具體組織實施工作,確保草原保護與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3.2強化草原監督管理和監測預警工作
加強草原監督管理隊伍建設。草原監督管理部門是各級人民政府依法保護草原的主要力量。要健全草原監督管理機構,完善草原監督管理手段。草原監督管理部門要加強自身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和執法水平。認真做好草原生態監測預警工作。草原生態監測是草原保護的基礎。州、縣農(牧)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抓緊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態監測預警體系,重點做好草原面積、生產能力、生態環境狀況、草原生物災害,以及草原保護與建設效益等方面的監測工作。
3.3建立和完善草原保護的“三項”制度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一是建立基本草原保護制度。把人工草地、改良草地、重要放牧場、割草地及草地自然保護區等具有特殊生態作用的草地,劃定為基本草地,實行嚴格的保護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征用、占用基本草地或改變其用途。二是實行草畜平衡制度。按照農業部有關草原載畜量標準和草畜平衡管理辦法,定期核定草原載畜量,加強宣傳,增強農牧民的生態保護意識,鼓勵農牧民積極發展飼草飼料生產,改良牲畜品種,控制草原牲畜放養數量,逐步解決草原超載過牧問題,實現草畜動態平衡。三是推行劃區輪牧、休牧和禁牧制度。為合理有效利用草原,在牧區推行草原劃區輪牧;為保護牧草正常生長和繁殖,在春季牧草返青期和秋季牧草結實期實行季節性休牧;為恢復草原植被,在生態脆弱區和草原退化嚴重的地區實行圍封禁牧。州、縣畜牧行政主管部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制定切實可行的劃區輪牧、休牧和禁牧方案。
3.4加強草原沙化治理和鼠蟲害防治力度
我州草原沙化和荒漠化日趨嚴重,草原生態受到破壞,直接威脅著牧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影響國家生態安全。因此,必須加大草原沙化和鼠蟲害的治理力度,采取綜合防治技術措施,有效遏制草原進一步沙化和鼠蟲害不斷蔓延的趨勢。當前,在搞好沙化草地示范園區建設的同時,積極爭取將我州的草原沙化治理規劃列入國家計劃。
3.5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草原保護與建設
加強草業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積極與有關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強草原退化機理、生態演替規律等基礎理論研究,加強草原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宏觀調控技術、優質抗逆牧草品種選育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加快引進草業新技術和牧草新品種。當前要重點引進抗旱、耐寒牧草新品種,加強草種繁育、草原生態保護、草種和草產品加工等先進技術的引進工作。加大草業適用技術推廣力度。加強草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改善服務手段,增強服務能力。加快退化草原植被恢復、高產優質人工草地建設、生物治蟲滅鼠等適用技術的推廣。
3.6廣辟資金來源,增加投入
各級要將草原保護與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草原保護與草業建設的投人,國有商業銀行應增加牧草產業化等方面的信貸投人。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和引進外資,拓寬籌資渠道,切實增加草原保護與草業建設投入。
3.7突出建設重點,提高投資效益
國家保護與建設草原的投入,主要用于天然草原恢復與建設、退化草原治理、生態脆弱區退牧封育、已墾草原退耕還草等工程建設。要強化工程質量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4結束語
總之,只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各級黨委政府和上級業務部門的領導下,通過全社會和各級草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州阿壩大草原將永遠是青藏高原最美麗的綠色寶庫。
作者:唐禎勇單位:阿壩州草原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