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發展觀下流域經濟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科學發展觀的首要內涵即發展,核心在于以人為本,根本方法在于統籌兼顧,基本要求在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指導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有著豐富的科學內涵及鮮明的實踐性。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收獲了顯著的成果。黃河流域素來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黃河流域具有豐富的人口資源和土地資源,同時黃河流域還蘊藏豐富的能源,包括煤炭、天然氣、石油等,為此黃河流域也被稱作“能源流域”。新時期,我國不斷提高對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并已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黃河流域分布著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蘭西經濟帶、寧夏沿黃經濟區等多個經濟區塊,其中中原城市群發展起步較早,已獲得了矚目的成就;而黃河上中游各經濟區塊盡管發展起步較晚,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推進,也實現了長足發展。黃河流域各經濟區塊應進一步依托科學發展觀指導,注重生態保護,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基于此,本文通過對《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開發》一書的評述,闡述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分析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最后對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黃河流域經濟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開發》(覃成林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一書由六章組成。第一章為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動態,對流域經濟與流域經濟空間分異、黃河流域邊界與經濟發展簡況等進行了闡述。第二章為黃河流域城市經濟空間分異,對黃河流域城市經濟空間分異格局、黃河流域城市經濟空間分異過程等進行了分析。第三章為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模式,對黃河流域邊界的界定及其經濟空間差異、黃河流域經濟增長空間格局演變等內容進行了探討。另外三章論述了黃河流域人口空間分異、黃河流域地域文化與經濟空間開發模式等內容。該書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對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的形式、過程及成因進行了全面分析,探討了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的規律,并基于此,整合了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的模式,提出了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模式選擇、優化空間開發的建議。全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不僅可作為高校相關專業的參考教材,還可供區域經濟、流域管理相關從業者研究使用。
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黃河流域經濟發展工作,需要熟悉科學發展觀的本質。首先,科學發展觀提倡以人為本,關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治理國家的出發點,一切為了人民群眾,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這與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具有統一性。以人為本強調尊重人民群眾、關愛人民群眾,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黃河流域經濟發展,應緊扣人民群眾切實關注的利益要求,使科學發展觀得到嚴格落實。以人為本還充分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內涵,換言之,堅持以人為本,即為發展、實現、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使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實現人民生態水平的全面提高。其次,科學發展觀注重統籌兼顧。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不斷推進,在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當前我國社會矛盾、利益關系趨于復雜化、多樣化。唯有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方可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依托統籌兼顧,實現對一系列社會矛盾、利益關系的有效解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因而,科學發展觀注重統籌兼顧,關注各個方面的協調統一,以推動經濟、人口、環境的協同發展。再次,科學發展觀注重各個因素的協同進步,力求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從客觀層面而言,經濟與政治、社會、文化等存在相應的比例關系,依據比例發展是社會化發展的重要規律。協調發展指的是以上比例關系大體呈協調、平衡的良性狀態,進一步實現有序健康發展。倘若以上比例關系表現出不協調的狀態,則必然會對有序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針對這一情況,我國既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經驗,又吸取了相應的深刻教訓。可持續發展指的是一方面為當代人服務,另一方面又不危害后代人的利益。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強調經濟發展中綠色、節約的生產,強調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展的連續性、持久性,以實現人類代代相傳地可持續發展。
結合《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開發》一書,黃河流域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為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及在黃河資源基礎上所實現的有針對性的經濟發展。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發展地帶,黃河流域經濟發展可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黃河流域經濟發展可推動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流經9個省區,幾乎實現了對西部省區的全面覆蓋,全長約5464km,流域面積約79萬km2。長期以來,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比中東部地區較為落后,因而,為推動西部地區發展,可以將黃河流區域作為主體,依托黃河流域,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有效落實。從國家層面而言,西部地區在我國國土總面積中占比極高,這一區域經濟發展落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因而,應通過推動黃河流域經濟發展,有效開發利用黃河資源,進而實現對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推動,進一步促進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其次,黃河流域經濟發展可推動我國中部地區的發展。黃河流域面積廣闊,黃河流域經濟發展不僅可推動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還可推動中部區域的發展。黃河流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又被稱作“能源流域”,黃河中游區蘊藏豐富的煤炭資源,還蘊藏其他40余種礦產資源,諸如鋁、稀土、硅膠原料等,為中游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方面可促進中游區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還影響著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另外,隨著近年來旅游業的不斷發展,黃河中游區一系列旅游景點依托黃河吸引了一大批海內外游客,促進了地方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最后,黃河流域經濟發展可推動我國黃河流域整體性發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經濟實現了長足發展,與此同時,我國憑借黃河流域經濟發展,以黃河區域為經濟連接點,推進了對黃河區域西部、中部、東部的全面聯動,使得各區域相互間建立起緊密聯系,實現了各區域的共同發展。通過對黃河經濟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整個黃河流域的發展,使黃河經濟帶連接我國各個區域。在這一過程中,黃河下游地區,既為東部地區發展發揮龍頭作用,又可促進中部、西部的發展,并將經濟帶動延伸至河南、山西,依托黃河經濟資源,為中部省區發展奠定基礎。另外,黃河上游地區發展相對落后,因而中游地區的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依托中部連接東、西部,實現黃河區域整體性發展。
《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開發》中指出,黃河流域經濟發展是當前我國實現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一環,而受經濟社會發展、自然地理環境、人文風情等因素影響,現階段黃河流域經濟發展中仍面臨種種問題,諸如黃河經濟開發受自然環境制約、黃河經濟增長核心區建設不足、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系統性不足等。為推進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現基于科學發展觀指導,提出以下措施。第一,建立、完善相關配套制度。針對現階段黃河不同區域間存在的利益沖突問題,可嘗試依托完善黃河流域整體管控手段進行解決,防止陷入各自埋頭發展的不良局面。為實現對黃河流域的全面管控,首先可構建完善的河長制、湖長制組織體系,建立健全黃河流域整體利益共享機制。加強黃河上游省區與下游發達省區的交流合作,設立相關基金,為上游省區退牧、退耕、保護濕地面臨的經濟損失提供相應補償;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提供技術支持與資金支撐;針對目前黃河流域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問題,以長遠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次,依托制度約束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鑒于黃河流域在我國生態安全體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相關部門應結合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特征,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總體規劃布局納入法制建設,頒布配套法律法規制度,使其有法可循,以此加大對人們活動空間的管控力度,明確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相互間的管控界線。第二,提升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系統性。首先,相關部門應推進對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統籌規劃,結合黃河流域經濟發展實際情況,聯合黃河各區域頒布全面統一的經濟發展制度、政策,使黃河流域經濟發展形成統一的經濟發展合力。其次,將明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職責,遵循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同時將黃河流域經濟發展視為一個整體,對于利用黃河生態資源獲益的一方,應向利益受到損害的一方提供經濟補償,以此有效加強各區域之間的交流合作,提升黃河生態資源有效利用率。最后,相關部門還應依托相關指標,對黃河流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成效進行有效評價,進一步建立起黃河流域不同區域之間的緊密聯系。第三,加強黃河流域經濟增長核心區建設。現階段,黃河流域經濟增長核心區相較于東部沿海地區,在產業結構、經濟實力、科學技術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因而難以實現對黃河流域各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帶動。為此,首先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注重與其他地區產業的銜接,打造高效率的產業鏈。重視招商引資工作,力求實現黃河流域產業優化升級。其次,加強黃河流域經濟增長核心區基礎設施建設,為引進各式各樣生產要素提供有力支持。另外,相關部門應提高對黃河流域經濟增長核心區建設的有效重視,為黃河流域經濟增長區提供政策傾斜與經濟支撐。
總而言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協調區域發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期,我國應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秉持科學發展觀,真正意義上推動黃河流域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開發》一書內容翔實,兼具理論性和實用性,對研究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黃河流域經濟發展工作可提供有益借鑒。
作者:尚德峰 單位: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