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正文】
我們已經跨入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世紀。回首20世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猶如壯麗的日出,照耀著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進程。瞻望新世紀,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迅速進步的發展趨勢,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面對我們黨和人民的三大歷史任務,要不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一個關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的重大問題,必須正確認識、認真對待。
一面久經考驗的旗幟: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指導地位不可動搖
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80年來,黨領導人民取得的革命、建設、改革的每一個勝利,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一切工作的行動指南,是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振興中華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也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只有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全黨和全國人民才能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這是我們黨80年奮斗取得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我們黨和黨的事業歷經艱難曲折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根本保證。
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是個別人的也不是一個黨的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歷史的必然,實踐的選擇。這首先取決于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理論價值。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最科學、最嚴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論體系。它把嚴格的科學性與高度的革命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深刻的哲理,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和不容置辯的邏輯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為人類進步、社會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成為人類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豐碑。
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最重要的是取決于它的實踐價值。俄國革命、中國革命和其他許多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都證明了這一點。盡管社會主義運動在取得震撼世界的偉大勝利之后,20世紀80年代末遭遇了嚴重挫折,蘇東劇變后,一些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和理論家濫言馬克思主義“死亡”了。但是,客觀地公正地分析這一社會現象,人們得出的是相反的結論。蘇東劇變恰恰是因為沒有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它從反面說明,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就要遭受挫折。
上世紀下半葉,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穩定發展,國內社會矛盾趨于緩和,管理行為得到認可。這種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吸取歷史的教訓,借鑒社會主義的一些做法,積極對資本主義進行修補的結果。正如西方資產階級學者所坦白的:《資本論》把資本主義描繪得千瘡百孔,我們正是按照《資本論》的描繪來修補資本主義這條船,才使它沒有沉沒,照樣在航行。但不論航行多久,最終是要沉沒的。因為這是馬克思主義揭示的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縱觀歷史,橫看世界,不管各種學說、理論、主義多么紛紜繁雜,但沒有一種理論能與馬克思主義相抗衡,沒有一種理論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對改變世界面貌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盡管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不斷遭受各種誹謗、攻擊、歪曲、謾罵,但馬克思主義真理如燧石一樣,越敲擊越放出耀眼的光芒。就連西方一些有識之士也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座不可逾越的思想高峰”。
中國人民從近百年來的滄桑巨變中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擺脫苦難、建設強國之根本,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的指導思想。為了尋求強國富民之道,從19世紀開始,我們也曾多次多方面向西方學習,但得到的結果是“先生”侵略學生,我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只有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與中國的實踐結合之后,中國的面貌才為之一新。中國社會的歷史性變化證明,沒有同志,沒有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的思想,我們黨和我國人民將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沒僅有利于堅持正確導向,也為各種文化藝術、學說思想提供研究、表達和創造的廣闊空間。因為這種指導所要求的,不是萬家墨面,而是百花齊放;不是萬馬齊喑,而是百家爭鳴。擔心妨礙貫徹“雙百”方針的人,混淆了“指導地位”和“百家”、“百花”的層次。我們所說的“指導地位”是指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意識形態,我們所說的“百家”、“百花”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各種具體的科學文化藝術的學說、流派。這些學說、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批評,爭奇斗艷,互比高低,可以促進科學、文化、藝術的繁榮,但是,“百家”、“百花”無論怎樣“鳴”和“放”,都不應該與國家意識形態相抵觸。相反,“鳴”“放”的目的是為了發展馬克思主義、繁榮社會主義文化。
疑問之五: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會不會阻礙對其它優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吸收借鑒?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思想體系,發展的科學理論,它不是真理的終結,而只是為我們開辟了認識真理的正確道路。它具有扎根實踐,博采眾家,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它批判地吸取了英、法空想社會主義關于人類社會公平正義的理論、德國古典哲學辯證法和唯物論的合理內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解剖資本主義經濟的方法,并從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中吸取了思想精髓。一個半世紀以來,它總是在實踐中不斷前進,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研究新情況,回答新問題,不斷地吸收、借鑒和融合各種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永葆勃勃生機,不斷開辟新境界。馬克思主義這一品格,使它既能廣納百川,又能堅持和發揚自己鮮明的特色。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僅不會阻斷對其它優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鑒,反而會使我們以更加科學的態度辨真偽、識正謬,吸取精華,剔除糟粕,眼界更加開闊,氣魄更加宏大,更有利于創造和豐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一項光榮神圣的使命:全黨都要把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作為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從根本上說,必須始終做到兩條:一是必須堅定不移地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絕不允許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須緊密結合形勢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發揚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對我們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定不能丟,永遠不能丟,丟了就失去黨魂,就喪失根本。但這絕不是要我們死抱著馬克思主義的片言只語或個別結論不放。堅持馬克思主義,關鍵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并堅持用它來分析和研究今天的實踐。死抱的結果,只能是窒息馬克思主義的生機。馬克思主義的辯證觀認為,世上沒有不死之物。只有那些能夠在死亡中不斷新生的東西才是不朽的;只有那種勇于變革自身、不斷創新的事物,才有長久的生命。創新的基礎是繼承,繼承是創新的前提;繼承有賴于創新,創新是最好的繼承。堅持不等于照搬固守,照搬固守的結果只能是丟光棄盡。只有創新,只有發展,才有真正的繼承,真正的堅持,也才能繼承過來,堅持下去。
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馬克思主義所以能永葆青春、蓬勃發展,就在于創新是這一理論本質內在的要求。馬克思主義對進步人類的貢獻,不僅在于它深刻地正確地反映和表現了時代,更重要的在于它推動著人們的思想不斷解放,引導著時代不斷變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價值主要不在于它對某個具體問題做出的結論和答案,而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推動思想解放和開拓未來世界的創新精神。《共產黨宣言》發表25年之后,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就指出:“由于最近25年來大工業有了巨大發展而工人階級的政黨組織也跟著發展起來,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實際經驗而后來尤其是有了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達兩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現在,《共產黨宣言》發表離我們已有6個25年還多,我國工人階級掌握政權有了51年多的歷史,世界正在由工業化向信息化邁進,如果馬克思、恩格斯健在,他們又會創造出多少新的理論啊!
理論創新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能拿本本去框實踐,而要用實踐去發展本本。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它在理論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飛躍,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在中國,同志、鄧小平同志都善于緊密結合現實斗爭的需要,回答實踐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們是理論創新的典范。沒有這種創新,就沒有社會主義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在新的偉大實踐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鞏固和加強了馬克思主義在全黨全國的指導地位,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局面。“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著眼于我們黨和人民面對的三大歷史任務,著眼于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建設的實踐,繼承歷史,立足現實,前瞻未來,對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的創新。它科學地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是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偉大綱領,是解決黨的建設的兩大歷史性課題,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戰斗性和創造力的行動指南,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新貢獻。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必須高舉的旗幟。這面旗幟,指引我們走過了艱辛而輝煌的20世紀,正指引我們走在充滿機遇和挑戰的21世紀——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新世紀。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中,始終不渝地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歷史的昭示,是實踐的呼喚,是人民的選擇,是我們共同的、永遠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