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都市型農林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如何吸引學生、說服學生、征服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我們結合都市型農林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實踐,剖析教與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求課程改革路徑,以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吸引力,增強實效性。
一、都市型農林高校馬克思主義
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都市型農林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從學生與教師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梳理。
(一)“三高三低”:學生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問題之一,課堂出勤率高,聽課率低。據調查,農林類院校學生出勤率約為70%—80%,而聽課率只為35%—45%。半成以上的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缺乏興趣或存有成見,“帶一只耳朵來聽”的現象普遍存在。一些院校甚至存在“帶吃、帶喝、帶耳機”“不帶筆、不帶書、不帶筆記”的“三帶三不帶”現象。有的學生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當作專業課余的消遣或娛樂(如小憩或聽笑話放松身心),有的學生則干脆把它當作負擔。問題之二,成才期望值高,勤奮努力程度低。經調查發現,占相當比例的本地生源,家庭條件好,生活安逸,盡管也期望自己成才,但卻不愿意付出辛勞和努力。少部分外地學生則是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表現為對專業認同度低,對理論學習缺乏耐心,認識不到理論對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性,不能潛下心來認真讀書,而是熱衷于兼職、考察、調研等短效性的事務。可以說是只想摘果,不愿種樹。問題之三,對自由主義、享樂主義信奉度高,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信任度低。不少學生把自由主義奉若神明,個人主義至上,不愿意有任何外在約束,更無法忍受所謂的“灌輸”。把享樂作為人生的目標,認為人生就在于輕松自在、瀟灑快活。輕松地獲取一紙文憑,擁有一份薪水不低的工作,過滋潤的日子足已。至于為更多的人(底層勞動者)去謀利益,是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也不愿意考慮的。正因如此,他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旨趣———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全人類的解放———不以為然,對共產主義不屑一顧,對于現實中公有制的模式也認為僅是曇花一現。
(二)“四多四少”:教師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問題之一,教學工作量多,科研、教研投入少。多數院校,每年近五百個學時的教學工作量,使教師只能疲于代課,沒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靜下心來讀書、學習、思考和提高。這一問題的長期存在,使得教師既無法去不斷提升專業理論素養,也無法進行深入的學術思考和研究,更無法利用專業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最終必然阻斷教學和科研之間的良性互動循環。這不僅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嚴重影響教師的評職和定級。問題之二,老調重彈多,內容更新和深化少。受教研、科研投入少的局限,教師授課內容往往是不斷重復的多、賦予時代氣息的挖掘和提升的少。當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相對確定的,但隨著學科的發展和實踐進程的推進,人們對理論的認識卻是不斷豐富和深化的。能否把學科前沿成果納入課堂、實現講壇和論壇的結合,能否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融合,能否不斷更新和深化教學內容,做到“常教常新”,是時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中面臨的大問題。問題之三,課堂灌輸多,學生參與互動少。受傳統教育思維模式的束縛,不少教師認為課堂只能是教師主動講、學生被動聽;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編制緊張制約,大班授課方式(一般是120—200人)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受教師教學理念和知識結構的局限,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也難以與學生的專業背景及專業發展趨向相對接。而新的教育理念則認為,教育的根本在于“自我學習”,“大學是點燃學生熱情自學的地方”,教師的職能和任務就在于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效率”。由此看來,如何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激活學生的學習內動力,是必須認真對待和思考的問題。問題之四,專業分界多,學科融合少。這個問題已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的“瓶頸”。由于教育體制導致的專業分界,馬克思主義理論被肢解。搞哲學、教哲學的不懂經濟學,哲學越搞越空、越遠離現實;搞經濟學、教經濟學的不懂哲學,經濟學越搞越沒有了方向、越丟掉了“人”。正如劉奔教授所言:“哲學越搞越抽象,路子越走越窄,而經濟學研究者則因為哲學素養太低,識別能力差,而很容易掉進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陷阱。”照此下去,不僅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質難以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旨趣也難以彰顯。
二、都市型農林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改革路徑
針對以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結合都市型農林院校的實際,積極探索、勇于嘗試,通過課程改革,探求解決路徑。
(一)重視學科研究,增強“學科自信”
以科研帶動教學著力于中國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兩個“學科生長點”,即文獻、文本學研究與整合性研究,抓住經典理論學習這一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根”不放松。利用首都文化資源,通過聽名家講座、參加名師讀書會等形式,不斷深入領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內涵、把握其精神實質。在認真攻讀《資本論》《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哲學的貧困》等經典著作的同時,吸收國內外的原著學習方法和新的解讀思路,把握馬克思主義研究動態,涉獵西方馬克思主義文獻文本學研究成果,以開拓視野、提升理論水平。學習探索中深感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出路在于打通哲學和經濟學之間的聯系,實現哲學和經濟學的學科融合。依托這一研究思路,積極參與學科前沿問題的學術探討與爭鳴,對討論中出現的問題,勇于商榷,陳述一家之言。當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并非單純的抽象和思辨,而是要“深入全面地領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馬克思語)。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密切關注和思考都市型農業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對資本下鄉、農家樂、民工荒、“農超”對接、農民合作社發展模式、新型農民培育等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角度進行探討和剖析,力求把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起來。力爭做到理論研究為應用研究提供學理基礎,應用研究為理論研究提供實證材料。研究和探索成果為更新和深化教學內容奠定基礎。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課程的“理論課”定位
力爭打破課堂泡沫(掌故、笑話、圖片、音像),呈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真首先,采取“少而精”的原則,突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貢獻,就其重大理論發現中的重要范疇和原理給予較深入挖掘和闡釋。其次,力求消除馬克思主義理論板塊化、肢解化的弊端,打通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之間的聯系,力爭做到哲學、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融合。講唯物史觀時,力求深入到經濟學的學理層面;講剩余價值論的范疇、原理時則充分運用唯物辯證法;講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時,運用唯物史觀,從經濟層面出發給以闡釋。如講唯物史觀中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時,深入到經濟學中的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運動層面;講商品價值量的變化時,提升到人們用少的勞動耗費獲取更多的勞動產品,以節約勞動時間增加自由時間,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奠定經濟基礎;講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關系時,運用質變量變原理給以說明;講資本的歷史宿命時,則運用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平均利潤下降等原理進行闡釋。再次,在課堂互動學習過程中,注重用馬克思主義的嚴密邏輯和思維方法訓練學生,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如在剩余價值理論中勾勒出“剩余價值—資本積累—有機構成提高—相對過剩人口形成—生產相對過剩(經濟危機)—平均利潤率下降—資本的‘囚徒困境’和歷史宿命”邏輯線條。在思維方法的訓練上,采用情境教學、經典案例教學、比喻式教學,將舊唯物主義的“發生學”思維、唯心主義的“邏輯學”思維與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思維方法進行比較,并且以人性觀為典型案例,凸顯馬克思的現實性思維方法的獨特優勢,引導學生領悟和享受馬克思人本觀的方法論意義———與其說告訴你人的本質是什么,不如說告訴你如何去認識人的本質。引領學生自覺抵制以抽象人性論為學理基礎的西方“普世價值”的侵襲。通過課堂內外訓練,力求在學生頭腦中樹起一棵“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樹”。通過這棵“理論之樹”,幫助學生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明辨社會主流價值取向,合理定位人生價值,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最大交集,實現“個人夢”與“中國夢”的高度融合。
(三)堅持“以現實問題激活理論教學”的教改思路
突出都市型農林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在社會革命實踐中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的,只有始終關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樹”才能常青;只有對現實問題發出聲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穿透力和現實解釋力才能彰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透視和解答當今世界中困擾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如環境污染問題、經濟危機問題、城鄉貧富差距問題、休閑觀光旅游農業問題、農民合作社發展問題等,以此來凸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旨和當代價值。當然,理論關注現實,不是讓理論臣服于案例從而使理論被肢解和碎片化,而是讓案例服務于理論闡釋。具體做法是:在每個專題講授前推出與專題內容相關的幾個現實問題(現實焦點問題、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學生頭腦中的疑難問題等)。現實問題的選擇,力求突出農林特色。如在勞動價值論專題中推出這樣的問題:天然林沒有經過人類的栽培,其林材進入市場后價格并不比人造林低,這是不是說明勞動價值論不成立?通過典型問題的推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活學生的思維創造力。
(四)不斷創新和完善“啟發式”教學方法
努力踐行“溫故知新”的方法一是積極探索并不斷完善“啟發式”教學方法。“啟發”乃教育之本。著名哲學家朱光潛說過:“教育”一詞在西方為education,是從拉丁動詞educare來的,educare原意是“抽出”,所謂“抽出”就是啟發。針對都市型農林院校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特點,為了提升教學吸引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在對一些重要的范疇或原理講解時,常常采用“啟發式”教學。具體做法是,先針對學生的身邊實際情況提出問題,如你將來與用人單位(民企、外企)簽訂合同時,5000元工資約定的經濟學依據是什么?隨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有的學生認為是文憑、學歷,有的認為是能力,有的認為是對企業的貢獻,有的認為是市場行情,還有的認為是基本生活需要。最后,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收攏、點評,順勢推出經濟學原理———“勞動力價值”理論。有時根據具體情況,也會提出“偽”問題,讓學生給予辨別和解答。如國慶長假農家樂休閑旅游期間,藍天金野,你看到農民正在田間收割谷物,在那美妙的一瞬間,你按下了相機快門。請問,那一瞬間,農民是在進行“具體勞動”還是在進行“抽象勞動”?有回答“具體勞動”的,也有回答“抽象勞動”的,還有認為兩者兼備的。這樣的問題,淺顯易答,便于學生參與,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學習積極性。這種方法的采用,使學生“深受啟發”“受益非淺”(學生語)。二是努力踐行“溫故知新”的教學方法。針對農林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積累薄弱的狀況,為了突出中學課程與大學課程的層次性,體現大學課程知識的系統性和深刻性,采用“溫故知新”的方法。教師在講授與中學內容相關聯的知識(如生產力、生產關系、實踐、商品、貨幣、資本、剩余價值等)前,要求學生調動大腦知識庫,對原有相關知識進行回顧,鼓勵并獎勵學生積極主動回答。教師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較深入的挖掘和系統化的闡釋,以便于學生對知識有明確的分層次的理解和把握。這同時也回應了一些學生以“課程內容與高中重復”作為不認真聽課的搪塞性的借口。
(五)改革教學管理模式
一是通過抓考核、考試環節帶動日常教學管理。調動和發揮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嚴格學生考勤員考勤制度、巧(“溫而厲”)整課堂秩序,對平時成績進行嚴格的量化管理;期末考試安排上,既考慮所在院校學生的整體水平又堅持原則“不放水”“不迎合”,力爭公正地評價每一位學生。不斷探索適合農林院校學生特點的考試模式,總評成績=學習心得(10%)+調研報告或研究性論文(15%)+課堂表現或網絡學習(10%)+期末閉卷考試(65%)。這種改革措施,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原理的系統把握,又有利于積極上進的好學生脫穎而出;既能促進課程教改力度,又能提高學生學習實效。二是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堅持和完善“兩頭在外,中間在內”的教學環節體系。課前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實踐,指導學生撰寫社會調查報告;課中結合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理論學習和調查報告交流,有時組織精干的課堂辯論,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進一步提升到理性認識;課后引導學生把理論課學習與專業實踐、志愿者活動相結合,指導學生創辦學生社團,如北京農學院第一個校級馬克思主義理論社團———“紅楓園地”,身體力行指導學生進行社團活動,實現“增強(馬克思主義)現實解釋力,提升(社會主義)思想競爭力”的宗旨。社團活動得到學校社聯的認可,2012年被評為校級優秀社團。通過這些活動,延伸和拓展課堂教學,使馬克思主義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動力,為學生分析、思考現實問題提供科學的理論立場和思維方法。
三、結語
總之,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下,在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各種矛盾凸顯的國內環境下,西方各種社會思潮影響和侵襲著青年大學生的頭腦,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受著嚴峻的考驗。身處思想理論交鋒“前沿陣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唯有注重并不斷提升自身理論素養,增強學科自信,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不斷探求解決路徑,才有可能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不辱使命。
作者:牛變秀 張存剛 王致知 單位:北京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