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科學內容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其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貫穿了馬克思理論的整個體系,也正是實踐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密切的結合在了一起。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點,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一切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基點。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誕生的邏輯必然性
每一種理論的形成、發展與完善必定有其理論的支撐,必定符合一定的時代條件,馬克思的實踐觀亦是如此,其產生具有特定的歷史必然性。無產階級革命的迫切需要是馬克思實踐觀得以產生的直接實踐基礎。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和資本主義社會大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開始變本加厲的剝削無產階級,階級矛盾激化,廣大無產階級群眾終于開始意識到要用自己的革命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1836—1848年英國工人憲章運動,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的起義以及1844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等起義應運而生,這些實踐活動都是馬克思理論直接的實踐基礎。這些革命性的活動都進一步說明了無產階級的斗爭已經開始走上了有組織的道路。但此時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基本上還停留在早期的自發階段,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出現能夠正確指導工人運動的革命理論,是因為當時的工人運動還沒有和社會主義的理論結合起來。然而,當時社會上的社會主義理論不是反動的、保守的,就是空想的、非科學的。為推動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要有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為了建立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又必須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進一步改造舊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建立新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并在無產階級中宣傳這種新的世界觀,使它和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結合起來就成為一種必然。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科學內容
實踐是改造世界的能動的感性活動,體現了客觀性與主體性、物質性與能動性的統一。馬克思實踐觀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在特定的背景下產生的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理論體系。
1、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人類能動的感性的實踐活動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實踐中人的生活環境的改變與實踐的發展是一致的,人的實踐過程就是歷史漸進發展的過程。首先,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理論創新是實踐的先導,理論的得出也需要實踐的基礎。可見實踐在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居于重要地位,是社會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基礎和前提。其次,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這種來自人的革命的實踐很大程度地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不斷更新自身的因素,不斷賦予人類新的生產要素,整體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環境,使人們的生活更為富裕,符合人們的根本利益。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客觀標準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實踐對于理論的檢驗過程不斷的被人們所接受和證實。建國以來,我們更是用辛苦奮斗和實踐來不斷完善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用來指導我們在不同的時代條件下面臨的各種問題。馬克思把實踐作為認識論的中心范疇和認識的基礎,揭示了人的活動的本質,闡明了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辯證轉化的途徑,同時,也找到了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手段。我們的理論正確與否只有通過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才能得到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馬克思從科學的實踐觀出發,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他明確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首先,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人類一切的生產生活都必須以物質生產資料作為基礎,正是人類的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不斷從事社會實踐的人所創造的。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基礎和動力。其次,實踐活動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互動方式和存在方式,它制約著人類的其他活動,如政治活動,科學、藝術以及宗教的活動等,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就是由各種實踐活動組成的,沒有人類的實踐活動,就沒有社會生活。人們的社會活動必須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全部社會生活在其本質上是實踐的。
三、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吸收了人類歷史上一切最優秀的成果,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馬克思的實踐觀經過時間的洗禮,對當代中國的發展依然保有其巨大的推動作用。
1、為時代難題的解決提供科學的理論和方法
馬克思的實踐觀是指導人類社會活動的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當今的社會發展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時代的難題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實踐的觀點,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目前我們正處于改革的攻堅期,要立足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這五位一體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且這五個方面的發展與進步都需要馬克思理論和方法的科學指導。在經濟方面,我們應該立足于人們的根本利益,使我們的經濟政策和決策永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政治方面,我們應該結合多方面的因素融合成一個整體,立足于基層,立足于社會現實;在文化方面,我們應該積極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對其進行批判性的接受與教育;在社會層面,應該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努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在生態方面,我們更應該立足當前我國的環境狀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護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馬克思的實踐觀是當代我們解決時代難題的科學理論。
2、有利于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是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征。馬克思實踐觀正是指引我們實現這一理想的重要的思想武器。首先,因為人們實踐活動的不斷發展,各種科學技術應用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這些發展都必然會不斷地更新現有的社會分工,生產力也得到了更大的發揮。人們不再受這種奴隸式分工的限制,在從事的勞動層面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其次,也正是因為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機器開始大范圍的代替人類的生產活動,給了人們很多自由的時間。隨著自由時間的增加,人們可以更好的開始構思新的想法和觀念,用更新的理念創造更高度發展的生產力。再次,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可以使人們享受到社會實踐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會在不斷的體驗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實踐是人們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必經階段,如果僅僅依靠理論而不付諸實踐,我們只會永遠停滯不前,最終走上形而上學的道路。馬克思的實踐觀在堅持科學原則的前提下,表現出了強烈的人文關懷取向,對當代的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處于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立足實踐,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科學的運用馬克思的實踐觀點,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岳瀟 單位: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