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歷史唯物主義與黨的群眾路線初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認為唯物史觀是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群眾路線是唯物史觀的實踐路徑。論述了新時期走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為民是根本,務實是基礎,清廉是保障。分析和批判了背離唯物史觀和群眾路線的行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提出堅持唯物史觀立場和群眾路線的對策:深化黨員干部的學習改造;強化規章制度建設;引入群眾監督。
【關鍵詞】唯物史觀;群眾路線;黨風廉政;規章制度;群眾監督
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也是我黨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群眾路線卓越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成效,已經為我們黨數十年的奮斗歷程所充分證實。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全體黨員要認真學習和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這是保證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的基本要求。新時期我們應繼續站穩唯物史觀,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做好改革攻堅工作,推動我國社會健康、平穩、和諧、持續發展。
一、唯物史觀視角下群眾路線審視
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可以在唯物史觀視角下對群眾路線進行如下審視。
1、唯物史觀是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
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的觀點,決定了必須“一切依靠群眾”。唯心史觀認為,英雄創造歷史,天才人物對歷史發展具有決定作用;而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唯物史觀肯定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主體地位,是對人民群眾歷史地位的肯定。唯物史觀不會將歷史的發展歸功于個別強人、能人或超人,而是認為人民群眾才是歷史進步的推動者,這是理論上的重大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體現。唯物史觀為群眾路線夯實了理論基礎,使黨的群眾路線具備科學性。
2、群眾路線是唯物史觀的實踐路徑
群眾路線是唯物史觀的實踐路徑,具有豐富的實踐性。群眾路線是我們黨保持密切聯系群眾這一最大政治優勢、鞏固執政地位的重要法寶,也是黨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工作路線。踐行群眾路線,就是對唯物史觀的堅持與遵守,也是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肯定。黨在群眾路線的指引下發展經濟,搞好民生,使最大多數的群眾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唯物史觀關于執政黨的執政實踐只能由人民群眾評判的觀點,要求黨員干部必須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切實做到“為民務實清廉”。群眾路線的實踐性還體現為用于檢驗黨的工作得失的標準,人民群眾可以在群眾路線下檢驗黨的各項工作是否符合唯物史觀的要求。
二、新時期走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
新時期我國已經進入了改革攻堅階段,這一階段能否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民生極大改善以及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關鍵在于黨員干部是否真正做到了踐行群眾路線,讓群眾滿意。新時期實踐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是為民、務實、清廉。
1、為民是根本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既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主體,也是價值主體,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一切執政實踐都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新時期黨員干部需要在工作中做到為民,將為民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為民,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思考問題和開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國有句古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說的就是“為民”的重要性。封建時代的人們尚能產生如此認識,新時期黨員干部更要認識到為民的價值所在。當前,我國社會還處在轉型期,各類矛盾突出。解決這些矛盾的關鍵,即在于為民執政,以服務于群眾為根本的追求。古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有為民苦干、為民奉獻、為民奮斗,才能牢固執政根基,才能迎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新局面。貫徹群眾路線,基礎和前提在于密切聯系群眾。黨員干部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在工作中始終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充分認識到為民的根本性。
2、務實是基礎
務實,即求真務實,出于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堅持重實際、鼓實勁、求實效,不圖虛名,不務虛功,扎扎實實地把黨和國家的各項決策和工作落到實處。務實不務虛,應成為每一個黨員干部的基本理念。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正是一大批求真務實的黨員干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所取得的,充分體現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的思想。新時期我國需要進一步革新理念,完善機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要求我們進一步務實苦干。對黨員干部來說,務實就是立足實際,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地干好工作,一絲不茍地對待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務實,它既是一種態度,也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能力。務實體現了唯物史觀和群眾路線。能夠做到務實的黨員干部,說明他們在內心中是有追求、有理想的,但是追求和理想的實現不是通過虛幻的、不切實際的方式得以實現的,而是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地,以一步一個腳印的方式,最終獲得成功。新時期人民群眾要求黨員干部嚴謹務實,以務實作為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凡是虛假的、浮夸的東西,則為人民群眾所厭惡;空談理想,而無實際行動,或者只追求面子工程和浮夸的政績,而不為民辦實事,同樣為人民群眾所不齒。
3、清廉是保障
清廉,即嚴于律己,廉潔奉公,時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嚴格遵守黨紀國法,堅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切實做到拒腐蝕、永不沾。清廉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基本保障,如果一個黨員干部已經背離了清廉的要求,則已經嚴重脫離了人民群眾,要受到黨紀國法的處罰。清廉,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具體的規范要求——黨政規范、刑法規范、道德規范,都要求黨員干部必須是廉潔的。新時期人民群眾迫切要求黨員干部遵守廉政規范,政府運行也必須透明、廉潔。貪污、腐化、墮落的行為,違反公平、正義的基本原則,對社會的發展貽害無窮,甚至也會對社會風氣產生不良的影響。當前黨和國家都出臺了諸多反腐倡廉措施,并嚴格執行這些措施,懲罰了一大批違法亂紀、背離清廉要求的黨員干部,其中不乏諸多高官、大員。這些反腐行動得到了國際輿論的普遍贊譽,同樣也為國內群眾所贊賞。反腐倡廉是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也是黨進一步鞏固群眾基礎,切實維護群眾利益的重要舉措。在改革攻堅時期,群眾路線教育需要繼續將清廉作為一項基本要求。
三、背離唯物史觀和群眾路線的行為檢視
我黨是一個開誠布公的黨,從立黨之日起就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當前黨員干部隊伍中存在的背離唯物史觀和群眾路線的行為,為人民群眾所深惡痛絕,我黨通過黨紀國法嚴懲了相關腐敗墮落分子,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可。有必要通過類型化的方式將背離唯物史觀和群眾路線的行為進行列舉和辨識。
1、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是指某些只追求形式而無實質內涵,于人民群眾無益處,于國家發展無益處,但是具有極大危害性的行為。形式主義集中地表現為假大空,無視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甚至采取一些掩人耳目的形式欺騙人民群眾,引起人民群眾的極大反感。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喜歡高喊口號,但是并無實在的惠民之舉,反而由于高喊口號浪費了寶貴的時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又如,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創優評優,而搞突擊運動,一旦創優評優結束,則又一切如故,絲毫沒有改變,徒然耗費民力。這些形式主義追求表面化的東西,缺乏實質性的追求,不但于民無益,還會擾民、侵民,群眾的意見非常大。形式主義嚴重背離了唯物史觀和群眾路線,缺乏務實精神,沒有腳踏實地和認真苦干的決心,只是“空對空”,行而不遠,難以服眾。
2、官僚主義
我國經過漫長的封建社會,讀書做官是人們千百年來的夢想,一旦當上官,則雞犬升天、光宗耀祖、全家得福。這種錯誤的觀念沒有認識到權力民授,反而將成為一名官員當作自身努力的成果。在這種錯誤理念的指引下,官員不可能為民辦實事,而是會利用其地位和資源,實現權力自肥。遺憾的是,這些錯誤的觀念在今天依然很有市場。例如,一些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人民群眾辦事難的現象較為普遍。這些現象的成因是一些有權力的部門和人員,高高在上,根本沒有考慮過人民群眾的需求,權力和官位對他們來說只是升遷的跳板或實現自我利益的工具。官僚主義的具體表現形式眾多,但是歸結為一點,官僚主義背離了唯物史觀和群眾路線,是封建權力倫理的延續,背離了現代政治文明。沒有公仆意識反而官腔十足的黨員干部,令人深惡痛絕,也讓干群關系變得十分緊張。一些本應能夠得到迅速、及時化解的基層矛盾,也會因官僚主義而不斷發酵放大,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破除官僚主義之道,在于重溫唯物史觀,重學群眾路線,并在新時期的新背景下重新理解唯物史觀和群眾路線。
3、享樂主義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黨員干部思想意識松懈,逐漸貪圖物質享受。享樂主義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其根源是背離了群眾路線,只顧自己享受,而不顧群眾死活。最為典型的就是公款吃喝問題。曾經就干部接待應酬中的問題提出這樣的疑問:“整天喝得醉醺醺的,舒服嗎?”被享樂主義思想侵染的黨員干部往往不比較各自取得的成績,相反熱衷于比較待遇。在價值取向上,他們把個人利益置于第一位,自己不能吃一點虧;在工作態度上,則虛偽敷衍,怕苦怕累,逃避責任,不能吃一點苦;在個人理想上,則沒有一點積極的追求,更多地是貪圖當下的享受,絲毫沒有遠大的抱負。享樂主義同樣背離了唯物史觀和群眾路線,這種將個人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黨員干部,志趣、格調低下,與艱苦奮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社會轉型期的黨員干部,應以身作則,應拋棄低級趣味,忍受得住清貧,自覺與人民群眾一起,嚴謹樸實,艱苦創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到與民同憂、與民同苦、與民同樂。
4、奢靡之風
奢靡之風和享樂主義存在密切的聯系,兩者互為表里。奢靡之風說的是外在表現,享樂主義說的是內在追求,兩者的共同點是脫離群眾,放松約束,墮落腐化。追求奢靡之風的黨員干部往往講究排場,比闊氣,不思進取。例如,一些經濟并不發達的區縣,甚至建造了豪華的辦公大樓,其豪華程度堪比美國白宮或國會大廈,引起人民群眾的反感和憤怒。諸如此類的鋪張浪費、奢華攀比的現象不勝枚舉。奢靡之風的危害在于:政治上,直觀地、形象地破壞黨群關系,使人民群眾對這些黨員干部產生不信任之感,導致黨群關系疏離;經濟上,浪費和大量的公共財政資金,使真正需要用錢的地方無法獲得資金,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因此,奢靡之風同樣是背離唯物史觀和群眾路線的表現之一,其危害性應得到充分的認識。
四、站穩唯物史觀立場和堅持群眾路線的對策
那么,黨員干部應如何站穩唯物史觀立場,堅持群眾路線,并在思想上、行動上不斷加強認識、革新理念,真正做到端正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發揚我黨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繼續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貢獻呢?本文提出如下對策:
1、深化學習改造
黨員干部應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加強對唯物史觀和群眾路線的學習,自覺認識到唯物史觀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結合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不斷加深思想認識。很多黨員干部認為,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已經結束了,從而放棄了對群眾路線的繼續學習。事實上,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只是契機,關鍵在于持續不斷地踐行群眾路線,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加深對群眾路線的認識和體會,并且能夠自覺將群眾路線理念運用于實踐工作,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使群眾路線教育從抽象的教條,具體化為生動的實踐。
2、強化規章制度建設
黨員干部站穩唯物史觀立場,堅持群眾路線,固然需要黨員干部具有較高的思想認識,但同時也需要嚴格的規章制度作為保障。此處所謂的規章制度,既包括黨政規范,也包括法律規章,并且此類規章制度應得到強制性的實施。諸如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背離唯物史觀和群眾路線的行為,均應在規章制度中找到反擊依據。如從法律制度角度來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可能涉嫌行政不作為、瀆職型職務犯罪等,而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則可能涉嫌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犯罪行為。在強調依法治國的今天,應以規章制度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手段。
3、引入群眾監督
黨員干部是否真正做到了站穩唯物史觀立場并堅持群眾路線,關鍵還在于人民群眾如何評價。人民群眾的意見是衡量我黨一切工作得失的圭臬,因此在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同樣需要重視群眾的監督作用。建議積極引入群眾監督,豐富群眾監督的形式,吸納新型監督手段如網絡監督等,使黨員干部面對一張嚴密的群眾監督之網而不敢從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行為。應充分重視群眾的每一條舉報線索,務必加以認真核實,并給與舉報群眾以反饋。總之,群眾路線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是唯物史觀實踐性的體現。新時期我國進入了改革攻堅階段,黨員干部應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加深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在工作中踐行群眾路線,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評判。
【參考文獻】
[1]梅榮政.唯物史觀、實踐觀與黨的群眾路線[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3).
[2]李明.堅持唯物史觀貫徹群眾路線[J].理論探索,2014(3).
作者:何兵 潘潔 單位:南京政治學院 上海寶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