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為了把發展與和諧更好地統一起來,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即在發展中實現和諧,在和諧中促進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社會和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過程中,堅持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辯證統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落實。
一、堅持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相統一的重要性
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提出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論斷,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一是堅持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統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總體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但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的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增大。科學發展觀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新情況,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新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在內的綜合性建設過程,也是一個追求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的系統性建設過程,推動這一建設過程快速而健康發展必須靠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否認社會矛盾,而是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更加及時有效地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諧發展。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集中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是堅持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統一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經濟發展和改革過程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比如一些地方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忽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從而引起了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后、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有些是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有些則是由于發展觀的偏差和社會追求目標的片面所導致的。為了更加有效地解決上述矛盾和問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在全社會確立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總體思路和目標。正是適應這種客觀需要,黨中央及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
三是堅持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統一也是我們黨進一步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的戰略要求。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從國際上來看,和平、發展、合作已成為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同時,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將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從國內來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政治長期保持穩定。與此同時,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任務艱巨而繁重。特別要看到,當前我國已進人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我們黨要帶領人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就必須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二、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內在統一性
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都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它們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科學發展觀是從發展的角度求和諧;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從和諧的角度促發展。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為了把發展與和諧更好地統一起來,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在發展中實現和諧,在和諧中促進發展。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社會發展藍圖,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
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內在統一性突出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具有共同的主題要求。無論是科學發展觀還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主題要求都是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為了加快發展,它要求我們必須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的也是為了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為了有效促進社會和諧,我們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二是具有共同的價值取向。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它強調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堅持以人為本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只有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沿著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健康發展,從而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進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
三是具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觀突破了過去把發展簡單地理解為經濟增長的局限,強調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則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只有堅持發展的全面性,才能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撐;只有堅持發展的協調性,才能有效地減少和化解社會矛盾,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良好環境;只有堅持發展的可持續性,才能使和諧社會建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是具有共同的根本方法。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方法。解決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問題,關鍵要做到統籌全局、兼顧各方,正確處理各種復雜的矛盾,這就需要掌握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兼顧,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方法的根本要求。真正做到“五個統籌”,最大限度地兼顧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其結果也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社會的整體和諧,這是科學發展觀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統籌兼顧在方法論的角度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共同要求。
三、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有機統一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清醒認識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的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堅定不移地把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總體要求貫徹落實到各項實際工作中去,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不斷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有機統一。
一要緊緊把握好發展這個主題。發展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而且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前提。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必須更加自覺地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把世界眼光、科學決策、創新精神與歷史機緣結合起來,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搶抓發展機遇,贏得發展優勢,擴大發展成果,實現發展目標;要堅持把發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不斷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無論是推進科學發展還是構建社會和諧,都不能脫離我國的基本國情。當前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依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面對這種國情現實,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認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我國基本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增強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堅定性,提高想問題、辦事情決不可脫離實際的自覺性。
三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經濟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政治建設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社會建設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和條件。為了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自覺地推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全面發展與和諧進步。
四要認真抓好黨的自身建設。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推進我國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中堅力量。黨要完成領導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重大歷史使命,就必須大力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使黨始終充滿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始終成為團結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